清宫戏的发展历程
历史不是橡皮泥。
在伴随“清宫剧”而来的“剧风”影响下,很多观众迷茫困惑,清史简直成了某些编剧和导演随意玩弄的一块橡皮泥,可以我行我素,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现在,国家终于要下大力气重建清朝的历史了,九州学者都参与了这一百年一遇的文化盛事。这也意味着,清朝的历史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某些编剧、导演、演员手中的橡皮泥。
事实上,“玩笑式”在去年就曾被有关部门列为应该强烈反对和摒弃的影视行业“三大风格”。但有一段时间,似乎段子越多,越大胆,越能震撼,越能吸引眼球,越能增加收视率,贴广告。想通过“清宫剧”了解失落王朝秘密的人,面对的是一盘已经变质的菜肴:一个牛头,一条狗尾巴,水里一只猪,不是驴也不是马,胡乱拼凑,臭气熏天,血肉模糊。人怎么咽得下?随着国家修订清史项目的正式启动,很多读者担心,一旦国家正式编纂清史,是否意味着一些事件和人物将铁证如山,没有更多发挥的空间,而将这些史料完整、真实地搬上荧幕,无疑会缺少一些悬念和看点,而日后循规蹈矩的“清宫剧”是否会索然无味,失去市场?国家编撰的清史会不会成为悬在影视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影视行业畏首畏尾,如履薄冰,甚至裹足不前?观众对此也是褒贬不一。好消息是,它再也不会被“开玩笑的风”吹走,再也不会回答不了孩子们的问题。令人担忧的是,“清宫剧”在正式“上谕天下”之后,是否会被拍成一部严肃的关于清朝历史的纪录片,是否会成为历史事件的简单图解?那样的话,就太吊人胃口了。但是,更多的人说,艺术毕竟不等同于史料。在国家编纂的清史框架中,其实有着无限的空间供有识之士探索和表达。
国家对清史的编纂和修订已经准备了很久,现在可以说一切条件都准备好了,是时候了。近年来不断升温、常播常火的“清宫剧”,无疑为这个“火药库”的最后火焰添上了最关键的柴火,浇上了最关键的一桶油。在学者的呼吁和观众的期待下,清史全国编纂修订工程的正式启动顺理成章,我们也对这部巨著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