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洪水灾害

涪江多年平均径流量654.38+08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每秒。径流的年内分配差异很大,6-8月三个月的总量一般占全年径流总量的50%以上。洪水和枯水流量也有很大差异。下游合川涪江最大流量达到30000立方米每秒,最小只有53立方米每秒。由于上游位于龙门山和路透的暴雨区,羽状流域虽然可以延缓洪峰,但也容易造成干流的流域性洪水。

涪江流域城镇密集,干流沿线有80多个乡级以上集镇,一直是我省重点防洪区域。据史料记载,1744 ~ 1949年间跨越中下游的流域洪水有15次,平均不足14次。2000年,长江沿岸的县级以上城市遭受了50次洪水,包括干流上的绵阳、三台、射洪、遂宁、遂宁。涪江流域大洪水分几个时期发生,甚至连年发生,如1781和1782、1920和1921、1936和1937。据记载,从1692到1770,绵阳在不到80年的时间里遭受了4次洪灾,被迫将地方政府迁至罗江。《直隶绵州志》载:“康熙三十一年(1693),绵州水涨异常,奔腾穿城,东北二门成水国,堤上亦空。城,后徙洛江。”第二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涪江洪水没到绵州:“任申,涪江暴涨,冲走成恒、巩义、仓。”“城在水中,文庙独存。”乾隆三十二年(1767),绵阳再次被淹,“城堤被冲。”绵阳连续遭受水灾,历时三十五年(1770)。绵阳“富水,城墙倒,洛江伐,州移。”

涪江在三台县城上方的长平乡盐井村向东弯了一个90度的大湾,从东塔山流经三台县城,减轻了洪水对县城的威胁。但1000多年前,涪江不是这样的,而是把三台城从燕京逼出来的。每到汛期,涪江洪水“蛮横,地高,堤啮崖,城乱,杀州民二十岁,以为城外防洪堤常被洪水冲毁。唐五年(公元840年),子洲官郑调三千兵到盐井柳林滩涪江东岸低洼处,开辟新河,使涪江改道向东。三台开新河,是古代治水防洪的一次大胆行动,为历史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