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历史影响如何?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故里曲阜不远。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丧父,家境贫寒,是子思的学生。完成学业后以学者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投奔梁(魏)、齐、宋、滕、鲁。当时,几个大国致力于强兵这个富国,并通过暴力手段争取统一。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称之为“雅圣”。

孟子出生在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前一百年左右。关于他一生的故事很少流传下来。《汉书·诗传》载有其母“破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其母“三迁”、“去齐”的故事,可见他是得益于其母的教育。根据赵琪的《列女传》和《孟子字帖》记载,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教。但从年龄来看,似乎不可思议。

孟子《史记》289。《孟子·荀卿传》说他是“一个有教养有思想的人”,这是可能的。孟子的学说一直受到子思的影响,无论是从事子思还是弟子。因此,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儒家的孟思学派。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过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的客座公使。因为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孔子的重要,所以回到家乡召集弟子讲学,和万章等学生合写了一本书《诗书序,解仲尼之意,写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看到了孟子的七篇文章,每篇分上下两部分,约三万五千字,一章* * * 260。而《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孟子》有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四篇。赵琪注《孟子》时,认定十一篇,认为七篇为真,除七篇外,其余四篇为假。东汉以后,这些物品陆续失传。

赵琪在《孟子》中把《孟子》比作《论语》,认为《孟子》是“仿圣人之作”。所以,汉代的文学艺术史虽然只是把《孟子》作为一部子书,但实际上已经被当作辅助汉人心目中“经”的“传”书了。汉文帝将《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命名为“传记医生”。到了五代末,后蜀之主孟尝君命人在《孟子》等十一部经典上刻石,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经”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再版了《十一经》。到了南宋孝宗时,朱编纂的四书被收入《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元明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是读书人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