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行政区划
清康熙二年(1663),县由7里改为5里:秦希里、李璐茜、东芝、夜郎里、楼花里。夜郎有10护甲,夜郎有1护甲,***51护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李为区,县内设七区:第一区公所在县城,第二区公所在响水田(后迁至高桥),第三区公所在花丘坝,第四区公所在新站,第五区公所在松坎,第六区公所在兴隆(今万盛),第七区公所在石溪口。
民国二年(1913)建在调整区以下,区下保险,a组下保险,县分七区,110。
15年,县令刘尚恒在桃子荡、青山、坝塘、邓阳、文冲溪设区。
21,县级以下的编制调整为区、乡、镇、镇、街道。
民国24年,郡建区、联保、保、甲四级,郡分7区,43联保、345联保、3627A。
民国30年,共保废止,原7区撤销。直辖市1,区部3,镇7,乡23,保322,3070A。随后逐年调整,民国37年为1直管县3区7镇23乡290保2718A。
解放初期规划7区22乡7镇287保2532A。
1950年6月,全县划分为11区,29个乡(镇)。
1952年10月,该县11区改组为14区。4月恢复到11区域。
6月1952,各区尝试撤大乡建小乡。到4月1953,全县完成乡镇建设,* * *建成132个乡(镇、街道)。
1954年4月,全县132个乡(镇、街道)调整为159个乡(镇、街道)。
4月1955,各区称号改为驻地地名。
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兴隆区17乡划归重庆市南桐矿区(现万盛区)。
1956 1月,县城第一次并入农村。将142个乡(镇、街道)合并为102个乡(镇、街道)。当年3月,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管沧和高桥合并为高桥区。全县由8个区、2个镇、81乡、1乡、6个街道、88个乡镇单位组成。
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9月大幅度调整县行政编制。全县有7个公社,79个行政区,452个生产队,3352个生产队。
8月1961,恢复区级编制,管理区废弃。地区之下改名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公社之下。全县有8个区,1个镇,46个公社,491个大队,3177个生产队。
1962年7月,施工再次调整。全县有6个区,1镇,73个公社(镇),4个街道,488个大队,3291生产队。
1964年8月,田源区和邓阳区恢复施工。
1965 65438+2月,行政编制再次调整。全县有8个区,1个镇(城关镇,区级),53个公社,2个镇(向鼎?92旅,3291生产队。
1967 65438+2月,恢复了童渊和水星两个公社。
1981、12年4月,恢复孟都、解珍、克勤、母爱、寨朗、田萍、民主、袁牧、田源、三坡(更名为大河)、桥头(更名为石门)、长丰(更名为天门)公社。当年7月,新场公社撤销,72公社成立。
1984年5月,公社改制为乡人民政府。复兴乡改为水坝塘镇,西施乡改为西施镇,楚米乡改为楚米镇。9月,正式恢复仓库区办公室。
1985年5月,撤销天门乡,设立天门办事处。全县设立9个区,1镇(区级),64个乡(含天门办事处),5个镇,513个村,4429个村民小组,11居委会,49个居民小组。
1990城关镇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街道工委,增设8个居委会。邓阳镇有1个居委会。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16镇,7乡,1民族乡,513村,20个居委会,4239个村民小组,84个居民小组。
从1992开始,乡镇一级建制没有调整,村(居)委会建制相继调整。截至2006年底,全县* * *辖16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226个村,8个居委会,1816个村民小组。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区和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因其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与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属于黔北钟山峡谷区。该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杨恒河、松坎河和桐梓河将县城分成三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县内有多种地貌,如山脉、山地、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而且岩溶分布广泛,多石峰,地下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西施镇白雉山以南的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贵界河,海拔310米,相对高差1917米。
桐梓县境内的山都是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蒙山山脉是娄山山脉的一个分支,主脉从娄山山脉中段向西至县城中部,再向南、向北延伸,南至十二毛坡,北至药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走向,是该县南北分化的分水岭,南部浅切钟山、坝子,北部深切钟山峡谷。主要山脉桐梓县境内海拔1700米以上的主峰有18座:牛角寨、白质山(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峰)、青巴山(主峰红山2028米)、白马山(1944米)、毛角尖(1927米)、黄连山(18777花八大山(1814m)、二子岩(1796m)、药龙山(1795.9m)、大堰顶(1779m)、丁青(1779m)。硫磺顶(1749.3m)、大土湾梁子(1732m)、黄岭岗(1730m)。桐梓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不分明,水热相同,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季温暖多风,春末有时冷,初夏多雨,盛夏干燥,酷暑不凉,秋季气温骤降伴有毛毛雨和“秋风”,冬季不冷,多云少晴,偶有冰冻,垂直分布不同。
桐梓平均阴天245天,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居全国首位。桐梓年平均气温14.6℃,冷月最高气温-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温度37℃,极端最低温度-7℃。由于海拔高度差异,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是全省多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 mm,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冬干夏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