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戏起源于何时?

摘要:甘南藏戏藏语称为“南木特”,意为“传”。因首次在拉卜楞寺演出,又被称为“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由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和尚歌演变而来。藏戏在甘南开始流行,并流传到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和青海黄南州。下面我们就来细看一下甘南藏戏的艺术特色和影响。甘南藏戏是安多藏戏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和发展在整个安多藏戏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历史发展

甘南藏戏的本土化是更多地受到汉族传统戏曲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于1946年,它的出现与嘉木央五世活佛有关,嘉木央五世,丹北肯赞,聪明好学,很有修养。21岁(1937)时,他去拉萨学佛讲学,多次观看藏戏并加以研究。三年后,他回到甘南拉卜楞寺,在那里向活佛讲述藏戏的故事,同时把编剧和导演的任务交给了。苍狼活佛学识渊博。他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经常和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所以对京剧很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完全照搬藏戏,而是根据甘南藏区的实际情况,参考京剧表演进行了改革和创作,先后写出了《松赞干布》、《兰马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练。1946年冬,在嘉木央宫的院子里,嘉木央五世主持了松赞干布的首场演出,苍狼活佛亲自扮演了唐太宗的角色。演出期间,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和喇嘛蜂拥而至观看,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藏戏日益增多。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第二部南木藏戏——达巴旦保。同年,拉卜楞寺“奥巴扎康”(焦红寺)在甘南地区排演了第三部南木藏戏《知美更登》,并参加西北五省戏曲演出,受到大会表彰,获得以下奖项。1956,卓瓦萨姆又彩排了。此后,“南木特”剧在甘南地区藏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在碌曲、玛曲、卓尼、迭部、舟曲等县,还在寺庙和乡村成立了剧团。到50年代末,全州已有36个藏戏表演队和9个剧目。但随着1958反封建斗争的兴起,“南木特”藏戏被视为“宣扬宗教迷信、歌颂封建帝王”的艺术形式而被禁演。20世纪60年代,藏戏再次进入繁荣期。拉卜楞寺戏剧公司在1960年推出了《罗摩衍那》,焦红寺也不甘落后,于是在1962年推出了《阿达拉姆》。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开始,藏戏再次被封杀,许多热爱搞南木藏戏的活佛、僧人、艺术家遭到迫害。

“文革”结束后,南木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新生,蓬勃发展。表演单位也从拉卜楞寺的一个表演队发展到几十个专业和业余表演队,几乎遍布甘南草原,波及青海、四川藏区。同时,南木藏戏的表演艺术和声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1978夏河县九甲乡昂曲湖村成立了藏戏队,排演了传统藏戏《王子诺桑》、《妖》。1980年拉卜楞焦红寺藏戏队排练赤松德赞;1981年,碌曲文工团排练松赞干布,这一年,甘南藏剧团成立。1982泉州首届“南木特”藏戏演出合作举行,夏河、碌曲、合作三县藏戏队及国家藏戏团参加了为期7天的藏戏演出。通过演出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泉州藏戏的复兴和发展。后来,九甲乡、大麦乡、阿木到夏河县的湖镇,左盖多玛乡、曼玛乡、乐秀乡、乔武滩吉昂村、碌曲双岔村、满日玛、玛曲县齐哈玛小学、合作市卓尼尼巴乡先后组建藏戏队,为群众演出。

二。艺术特色

1.说唱形式

唱甘南藏戏是说唱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都采用“朱利安白芸”和诵经的形式,有些剧目也有诵经和“宋拜日”的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音韵清晰、如画、唱腔高亢爽朗、唱腔低沉悲凉的特点。

它的表演色彩、风格、味道也与藏戏不同。

2.故事改编

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由民间故事(如《诺桑王子》)、佛教故事(如《智慧与美丽》)、历史故事(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神仙故事(如《达巴旦保》、《诺桑王子》)和古典史诗(如《阿达拉姆》、《妖魔化》)组成。

3.歌舞结合与情节发展

虽然甘南藏戏的特点是能歌善舞,但歌舞表演往往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这是因为,甘南藏戏在继承和发扬拉卜楞歌舞精髓的同时,非常注重将这些舞蹈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到剧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步步为营”,即同一侧的手臂和脚同时向同一方向移动,广泛应用于各种剧中大臣、仪仗队等角色的步法表演。其速度缓慢,动作优雅,俗称“金刚啼傲步”。据说这种动作是模仿乌鸦在空中飞行,翅膀向上,胸部向前撞击,与其他鸟类的飞行方式完全不同。这是民间歌舞中的踩步和庙会中的“哈别木”动作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变形动作。在场景设计上,一般采用歌舞队列中的圆圈和半圆,而群舞则直接将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如《赛尤赫贝隆》、《毛拉嘎千木》、《伊亚里克》、《贾母公丝谢》、《扎西》等。女舞基本保持了民间歌舞的情感特征,动作幅度小,节奏缓慢,优雅柔和,抒情细腻。儿童舞蹈跳跃大,节奏整齐,欢快明亮,奔放不羁。这些舞蹈动作始终贯穿着拉卜楞唱跳同臂同脚的特点。

三。戏剧研究

甘南藏戏曾被称为甘南藏戏、安多藏戏、南木藏戏。“南木”戏剧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艺术学国家重点项目1995《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的正式出版为标志,作为正式认可。从上述名称的不断变化中,不难看出甘南藏戏和安多藏戏是基于地理概念提出的,而南木藏戏和南木藏戏是从文学角度提出的。甘肃省甘南地区的地理概念很明确,就是建国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管辖范围。安多的概念是一个传统的藏族地理概念。传统上,中国藏区根据语言、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分为藏、安多、康区。安多因巴颜喀拉东部的两座圣山安清岗山和多拉山的第一声而得名。安多的地理范围包括青海巴颜喀拉东部附近至四川甘孜以东的广大藏区,横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藏族人口占西藏总人口的一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藏族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方言,自称“安多人”。

1.以往的研究者忽略了从语言学角度认可的科学态度,只是片面地以当地普通民众的习惯称谓来命名该剧。从藏语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藏戏和藏语词典指的是戏剧和传统戏曲。安多地区甘南藏语读作“敦加尔”,四川阿坝地区读作“卢格”。“南木”,语义本义指传记。如雍增简赞的《宗喀巴传》和索南格森的《过然巴传》在藏语中分别音译为的南木特和过然巴南木特。此外,张主编的《汉藏语对比词典》、《曲大词典》、《达氏词典》、《藏汉词典》(民族出版社,1993,65438+2月版)等权威词典也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的。此外,人们常常把“阿贾拉姆”作为藏戏的剧名。

2.藏戏中的“堆格尔”一词来源于舞蹈,藏族舞蹈称为“羌木”。“羌木”来源于古印度梵语中的“舞蹈”一词。可见,属于艺术和科学称谓的藏戏应该是“堆格尔”,所以藏语称戏剧舞台为“格尔德”,戏剧服装为“嘎尔切”,戏剧文学为“格尔次”。

3.关于“南木特”与艺术联系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的传说。据说藏戏神在修建铁桥筋疲力尽时,受到空行母(仙女)的启发,找到住在琼街的七位仙女求助。仙女们通过表演戏剧来筹集资金建造铁桥,所以西藏藏戏的民俗被称为“Ajram”。

他们在演出时所唱的,叫做“那木塔”(即那木塔)。据笔者分析,甘南藏戏《南木特》在甘南藏戏剧目分类中属于历史传记剧。就像我们今天创作和评论一部剧的时候把它叫做历史剧、新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等等。藏族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对于文艺的定义没有明确的概念,鉴于过去藏族受教育率很低的客观现实,文艺演出在宣扬佛教、宣传帝王事迹方面起到了客观的作用。观看艺术表演已成为阅读佛陀和法王传记的主要流行手段之一。因为松赞干布和直美更登是甘南藏戏中最常见的主要剧目。这两部剧的核心人物要么是法国国王,要么是佛陀的化身,所以人们把这两部最受欢迎的剧的传记故事称为“南穆特”。看这种形式的历史传记剧表演,叫南木朝圣。

4.5438年6月+2003年2月,玛曲地区藏戏演出的主要组织者东仓嘎藏烈活佛与在拉卜楞寺主持法国舞蹈演出的桑热布、嘉阳彭措和尚就甘南藏戏进行了交流。他们完全认同甘南藏戏的定义,指出甘南藏戏中的格萨尔妖、朗萨温博、阿达拉姆不算“南木”,是因为有杀传,没有圣贤大德,剧中人也不是藏传佛教的佛、法王。

纵观对甘南藏戏的研究,起点较低,大部分研究都是重复性和入门性的。研究范围和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深入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来自实地考察的口碑信息。所以很多文章和成果都是误传,谬误很多。把甘南第一场藏戏演出认定为夏河拉卜楞寺是不准确的。据笔者调查,甘南藏戏演出早在1937年卓尼扎古鲁乡地林多村就有演出。藏族学者嘎藏才旦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南木特原藏语的传说意义,但没有从文字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而是沿用了南木特戏的理论。至于演出时间,他认为不超过3个小时,5个小时的演出,笔者看过和听过当事人两次;关于乐队的构成,前人也主要以焦红庙的乐队造型来总结,缺乏普适性。

四。艺术影响

甘南藏戏接受了大量的当地民歌和说唱音乐。比如,甘南藏戏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以甘南拉卜楞当地的歌舞音乐为基础,运用了一些民间曲调,如《牙将不久伤》、《牙音更卡》、《高大拉麦》、《嘎登康斯》。这些曲调有的热烈欢快,有的悲凉悲凉,有的激情澎湃,有的轻盈飘逸。

在其他方面,它也不同于西藏的藏戏。比如除了一些灵异动物,其他的都不戴面具,用脸谱。它也没有采用传统的表演形式"温巴顿","熊"和"扎西"藏戏。此外,它还吸收了汉族传统戏曲的场景和一些表演技法,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藏戏风格。

根据段亚平对赣南藏戏的介绍,赣南藏戏的本土化是更多地受到汉族传统戏曲影响的结果。

动词 (verb的缩写)代表艺术家

甘南大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藏区最美的风景之一。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博大精深,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九溪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曾两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此后一直活跃在甘南草原。

九,今年57岁。她在甘南乃至整个安多藏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藏族民间艺人,擅长舞蹈、藏戏和弹唱。

夏河县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这里有拉卜楞的宗教神话和民间艺人。久曹喜出生在这里一个极其普通的藏族家庭,没有家族的艺术底蕴。她因为自己的天性和聪明而与唱歌跳舞结缘,早早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小演员。后来甘肃省艺校来甘南挑小演员,几招下来就被吸引了。在艺校读了一年,又转到西北人民学院读了一个学期。因为赶上了1960的饥荒,父母也很关心和担心,所以寒假后我没有回兰州的学校。之后,她加入夏河县业余宣传队,常年为牧民表演节目。1964,宣传队安排了一个舞蹈节目叫《三个女民兵》,是省里选派代表甘肃参加当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

久曹喜从小听了很多《格萨尔王》的弹唱曲目,对弹唱有着特别的理解。民族弹拨乐器阿泽扎尼,柔软而富有情感,激发了她的灵感,于是她尝试推广藏族传统弹拨音乐。这种由长草改造而成的弹唱,在草原上逐渐流行起来。

1980年,北京举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九曹喜再次代表甘肃晋京演出。她用自己创作的两个藏人演唱了《阿香老老》,温暖了大会堂观众的心,获得了二等奖。

1981年,已经是“民间艺人”的久曹喜被调入甘南藏戏团,成为正式演员,继续弹唱艺术,担任教练和编导,表演藏戏。

不及物动词代表性剧目

从1946第一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的创作和演出,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和演出,无论是演技水平还是剧目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初步统计,他们除了排演了《卓瓦萨姆》、《知美更登》、《王子诺桑》、《达巴丹保》、《朗萨温保》等五部传统八大藏戏外,还创作了《松赞干布》、《罗摩衍那》、《赤松德赞》等藏族历史剧。改编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剧目有《阿达拉姆》、《霍林战》、《妖魔化》。此外,他在80年代末创作并排演了现代南木藏戏《昌北》,共12场。

1.与传统藏戏的比较

与传统藏戏相比,甘南藏戏在剧本、剧目、表演、伴奏乃至演出场地上都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甘南藏戏的演员,除了灵异人物戴面具外,其他演员都是化妆不戴面具。其服饰精美,道具新颖独特,是与西藏传统“蒙面歌舞艺术”——藏戏的区别之一;甘南藏戏的演出通常分为开场、主戏和结束仪式三个部分,其中主戏总是在最后,不考虑次数。为了连接剧情,剧中特别设置了“叙述者”,押韵表演承上启下。演员上台前,有笛子、扬琴、龙头、四胡、橡皮擦、鼓等乐器伴奏。演员出场后不需要伴奏,剧中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都是通过演员剧情的变化来细腻表达的。甘南藏戏的表演多采用舞台表演,这也是与传统“广场戏”——藏戏的又一区别。甘南藏戏的唱腔是说唱风格,一般采用“朱利安白芸”加诵经的形式,部分剧目也有诵经加“拜歌日”的说唱形式。表演细腻,音韵清晰生动,唱腔时而响亮,时而低沉悲凉。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改编自民间故事、佛教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它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艺术感染力深刻等特点。是甘南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族戏剧。

七。艺术保护

甘肃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称为“南木特”,意为“传”。目前,该剧种已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昨日,甘南藏歌舞剧院“甘肃藏戏剧团”揭牌仪式在甘南州合作市举行,这标志着我省进一步做好藏戏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甘南藏剧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方针。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先后编创并上演了由1983藏文同名经典改编的南木特剧《雍奴达美》,排演了1984藏文传统八大剧种之一的郎萨温勃。从1985到65438+近年来,剧团在继承传统藏戏艺术的基础上,强化精品战略意识,不断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藏戏遗产,对传统剧目《朗萨温博》进行了改版、升级和编排,使其更具甘南地域特色和“南木特”藏戏艺术风格。它在去年建国50周年庆典上隆重上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安排了一些短小精悍、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歌舞节目。在深入农村牧区,为农牧民演出的前提下,努力走出甘肃甘南,走向国外,传播藏戏和歌舞艺术,1986年,剧团带着新上映的《雍女大美》、《妖魔化》参加拉萨“雪顿”藏戏艺术节;1995“中国西藏歌舞团”随国家歌舞团组建,赴美国、加拿大演出;从65438年到0997年,他游历了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32个大中城市。2000年9月26日,应韩国安东国际化妆舞会艺术节促进会的邀请,由甘南藏戏团主要演员组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藏戏艺术团一行26人赴韩国参加9月28日至6月8日举行的国际化妆舞会艺术节。届时,来自甘肃甘南的藏戏艺术家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传统藏戏和假面舞节目,表演藏族民间歌舞结合、传统藏戏扎西雪、具有200多年表演历史的藏戏舞蹈祭祀舞等7个节目。中国少数民族藏戏艺术团的演出将对宣传和体现中国的民族政策,增进中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弘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2年受国务院外办、省外办委派赴英国、荷兰、瑞典、挪威欧洲四国演出,多次获奖。

相关建议:

《甘肃文化风俗知识百科》带你走进敦煌文化,听龙剧,看甘肃的花知道甘肃文化。

大地湾文化有什么特点?大地湾文化的历史和特征概述。

伏羲文化起源于何时?伏羲文化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贡献概述。

陇东皮影戏的艺术特色是什么?陇东皮影戏的特点、传承与保护概述。

甘肃华尔的艺术特色甘肃华尔的历史渊源

兰州鼓有什么艺术特色?兰州鼓艺术形式及特点概述。

长剧有哪些流派?长剧流派及艺术特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