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的历史背景
开元寺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天下各州各建一寺,并以年号改称开元寺。
开元寺建于唐朝第二年。据说泉州富人黄守恭梦见桑树会长出莲花,于是在桑园建了一座庙,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改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在天下各州各建一庙,并以年号改称开元寺。
甘宁四年重建王神鸾。南宋二十五年绍兴被毁,求重建。元朝把这座宏伟的开元万寿寺命名为。它在郑铮十七年再次被摧毁。明洪武二十二年僧会元重建。永乐六年扩建。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崇祯十年连长郑之龙重修英雄殿。
民国初年,转道和尚担任开元寺主持兼慈二院院长,转悟和尚担任开元寺监,元英法师担任开元寺监。他是改造的共有人,但很难充分利用原作。
1960年,重修白亭、大雄宝殿。1973,政府拨款重建东西走廊。1989后接受华侨捐款,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准提寺。1962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建筑格局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坪、山门、拜亭、大雄宝殿、甘露谭洁和藏经阁。在东翼,有谭跃寺,全州佛教博物馆和准提寺。在西翼,有疗养院,功德殿和两栖寺庙。两座石塔,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西塔,分别位于大雄宝殿前朝拜亭的东西两侧。
拜殿两侧的古榕树参天,大雄宝殿的雕刻技艺高超,尤其是梁槽间的24位飞天乐师,在中国古建筑中实属罕见。寺前平台上的七十二座狮身人面像青石浮雕,寺后廊上的两根古婆罗门蓝石柱,都是明代修寺时从被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庙中搬来的。
大殿由近百根巨型海棠式石柱支撑,俗称百珠堂。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塑像庄严肃穆,是汉代罕见的密宗体系。大雄宝殿后的甘露环形祭坛是中国现存的三大环形祭坛之一,祭坛周围有24个木雕在空中飞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开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