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典故
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吞并了大量土地。他们中的一些人享有免税的特权,另一些人利用他们的权力隐藏财产和逃税,并向农民征收重税。此外,政府每年还要向辽国和西夏支付大量的银丝,这些都要由农民承担。各地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国家土地税收入没有保障,但支出却在增加。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067年,宋神宗·赵勇登上了王位。这一年,宋神宗只有20岁,他想有所作为。早在他即位之前,就听说过王安石,说他很有才华。所以一登基就想起了王安石,任命他为江宁(今南京)知府。几个月后,他把王安石调到北京,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年轻时酷爱读书。他努力学习,读过的书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文章又快又好,诗也不错。曾巩把他的文章送给欧阳修,欧阳修非常欣赏。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后在地方做官。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府时,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筑堤疏浚河道。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把政府仓库里储存的粮食借给农民,让他们秋收后加一点利息,返还给政府,农民就少受地主士绅的剥削。这样做,农民受益匪浅。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对农民有利的事情。宋仁宗把他调到首都,让他管理财务。这时,他向仁宗呈献了一份数万字的奏章,提出了变法的主张。然而,宋仁宗没把它当回事,把它收了起来。
王安石见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又见自己和执政大臣意见不合,便在母亲去世时辞职回乡。
这一次,宋神宗命令他在江宁府做官。他听说新皇帝年轻有为,就背井离乡,在江宁府任职。
不久,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他到了北京以后,宋神宗召见他,问他:“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治理好这个国家?”
王安石毫不犹豫地说:“移风易俗,立法刻不容缓。”
宋神宗连连点头称是,并说:“我希望你能帮我改变政治事务。”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丞相,次年任命他为丞相。当时朝廷有几个宰相、副宰相,有的年纪大了,胆子小了,有的反对变法。王安石知道,用这些人进行变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一担任副总理就得到宗申的批准,并立即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来主持政治改革——三司法规制度,并任命了一批新人。这个机构名义上是王安石和另一个官员办的,实际上是王安石主持的。
宋神宗急于实施政治改革。法规部一成立,他就问了下个月新法的制定情况。王安石迅速派人到各地考察农田水利和税收情况,并加紧制定新法,颁布天下。
新法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青苗法。这是王安石早年在鄞县采用的方法。每年春天,当没有收成时,政府以较低的利率借钱或谷物给农民,并在秋收后偿还。
第二,农田水利法。政府奖励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第三,免责法。政府向服务的家庭收取免税额,并雇人服务。没有负担军官负担的官僚和地主也应该缴纳。这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第四,方场平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根据土地质量规定纳税额,官僚地主无一例外。
动词 (verb的缩写)嘉宝法律。政府组织农户到户,每十户一保,每五保一保,每十保一保。每个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其中一个叫鲍丁,农闲时练武,战时应征入伍。
新法实施成效显著,不仅发展了生产,还增加了政府收入。但新法也侵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他们纷纷议论,诅咒王安石,抨击变法。
宋神宗也听到了外面的评论。他对王安石说:“外面有人说朝廷不畏天变,不理会民意,不遵守先人之法。你怎么看?”
王安石回答说:“陛下严肃对待政务,做什么事都担心伤害百姓。这是对天空变化的恐惧。陛下听取了臣下的建议,其中考虑到了民意。除此之外,还要看民众舆论是否合理。如果我们做得合理,就不怕别人说闲话。至于我们祖先的法度,它们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固守它们。”
虽然王安石不怕这三点,但宋神宗并不那么坚定。他要求王安石对新法做一些修改,但王安石坚持不改。
1074年,一些地方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连续十个月不下雨,灾区农民被迫流亡。保守派绘制了一幅难民地图,并提交给宋神宗,说:“干旱是由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引起的。只要停止政改,就会下雨。”
保守派大多是长老和大臣,他们得到了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的支持。两位皇后也在诸神面前痛哭流涕,抨击新法,说“王安石乱了天下。”
由于强大的保守势力和激烈的反对,宋神宗逐渐动摇了。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第二次辞职后,一直住在江宁府,再也没有做官。
1083年,宋神宗病逝,十岁的宋哲宗·赵旭即位。高太后上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丞相。新法律被逐一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