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数学家生平简介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
刘会(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史书很少记载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根据有限的史料,他是魏晋时期山东邹平人。没当过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代表作《九章算术笔记》和《岛上算术》是中国最珍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有246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联立方程、计算四个分数、计算正负数、计算几何图形的体积和面积等许多方面,在世界上都属于先进之列。但由于解的原始,刘徽做了补充证明。这些证明显示了他在许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他就是世界。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在几何学中提出了“割线法”,即利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求圆的面积和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线技术科学地得出了圆周率= 3.14的结果。刘徽在割线术中提出“切细了,损失不大,再切就没法切了。”
在《岛屿计算》一书中,刘徽精心挑选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问题富有创造性、复杂性和代表性,引起了当时西方的注意。
刘徽思维敏捷,方法灵活,既主张推理,又主张直觉。他是中国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论证数学命题的第一人。
刘辉的一生,是为数学努力的一生。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一个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南北朝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元嘉六年,卒于侯永元二年。祖籍是范阳县(今河北涞水县)邱县。它的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一本书《构成》,作为唐代国子监的教材收入了著名的《算经十书》,但后来失传了。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宣一起,利用“牟和方盖”成功地解决了球的体积计算问题,得到了球的体积的正确公式。在力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锤磨、铜件驱动的指南针、千里船、计时器等等。此外,我还学习音乐。他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博览群书的人物之一。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用“一周三周之径”作为圆周率,称为“古比”。后来发现古比误差太大,圆周率应该是“一个圆的直径大于三周的直径”。然而,对于还剩多少有不同的意见。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正多边形内接的圆周来近似圆的周长。刘辉计算了与96边多边形内接的圆,得到π=3.14,并指出与正多边形内接的边越多,得到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反复计算。发现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得到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22/7为近似率,355/113为秘密率,其中355/65438。是分子分母在16604以内的分数,最接近π。无法考证祖冲之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如果要他按照刘辉的“割线”法去找,他就要计算出这个圆内接12288个多边形,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毅力和智慧令人钦佩。国外数学家在祖冲之计算的保密率中获得同样的结果,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国外有数学家建议将π =称为“祖率”。
祖冲之展出当时的名著,坚持实事求是。他对比分析了大量自己测算的资料,发现了过去历法中的严重错误,并敢于加以改进。33岁时,他成功编撰了《大明历法》,开启了历法史上的新纪元。
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宣(也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了一个原则:“如果电源电位相同,产品就不应该不同。”也就是说,位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切割。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总是相等的,那么两个立体的体积就相等。这一原则基于以下几点。然而,它是在祖之后1000多年由卡尔·马克思发现的。为了纪念祖父子在发现这个原理上的巨大贡献,大家也把这个原理叫做“祖原理”。
中国古代其他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张秋俭-
据钱宝玉考证,张秋俭,北魏清河(今山东临清)人,作于公元466 ~ 485年。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元素的互求和“百鸡技巧”是他的主要成就。《百家鸡术》是一个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13世纪意大利的斐波那契计算,以及15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西< & lt《算术的钥匙》和其他作品都有同样的问题。
▲朱世杰:《四玉娟剑》
朱世杰(约1300),名韩庆,松亭人,住燕山(今北京附近)。他“以著名数学家的身份周游湖海二十余年”,“循门而聚学者”。朱世杰的数学代表作有《算术启蒙》(1299)、《思源遇见》(1303)。《算术启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数学名著,流传海外,影响了韩国和日本的数学发展。“思源遇见”是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巅峰的又一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是“思源”(多元高次方程的列式与消元)、“叠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求异法”(高阶插值法)。
▲贾宪:《黄帝九章算细草》。”
中国古典数学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这一发展的序幕是“贾仙三角”(二项式展开系数表)的发现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高阶开方法(“增乘开方法”)的建立。北宋人贾宪,约1050年完成《黄帝内经·细草九章》。原书失传,但主要内容被杨辉著作(约13世纪)抄录,可代代相传。杨辉的《九章算法详解》(1261)中有一幅《方剂学习原》图,表示“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仙三角”,或者说“杨辉三角”。同时记载了贾宪对高次方根的“增、乘、开之法”。
贾仙三角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为帕斯卡三角,于1654年被法国数学家B·帕斯卡重新发现。
▲秦:《数书九章》
秦(约1202 ~ 1261)四川安岳人,曾在鄂、皖、苏、浙等地为官,1261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便以身殉职。秦与、、杨辉、朱时杰并称为宋元四大数学家。早年在杭“拜师太师,隐居学数”,并于1247年书写了著名的《舒舒九章》。全书共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大雁、石天、天京、探矿、伏羲、钱毂、建筑、兵役、市井之变)。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燕总和法”(一次同余群解法)和“正负平方法”(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术经典在中世纪数学史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叶莉:《圆海镜》——开元艺术
随着高阶方程数值求解技术的发展,序列方程法也应运而生,被称为“开元术”。在宋元传世的数学著作中,叶莉的《测圆海镜》是第一部系统阐述开元的著作。
叶莉(1192 ~ 1279),原名李治,晋代栾城人。他曾经是周俊(今河南蔚县)的总督。周俊于1232年被蒙古军队所灭,所以他隐居求学。他被元世祖忽必烈汗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1248年被写进《圈测海镜》,主要目的是讲解利用开元建立方程组的方法。“开元术”类似于近世代数中的列方程法。“设天元为某某”等价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一种尝试。叶莉还有另一部数学著作《易古衍断》(1259),也是解释开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