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屯祭祀秧歌
我们之所以把绥中县塔山屯村的秧歌称为祭祀秧歌,是因为当时这一批秧歌的表演形式都是以参加活动为目的的。
当时兴城市刘台子乡山东村西一公里处有一座娘娘顶庙。这座寺庙建在山顶上。结构是一个大的四边形。主殿高八米,是三萧皇后殿,有三萧皇后、琼萧皇后和碧当皇后的雕像。东、西大殿高六米,为十殿造像。东厅是齐恒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西厅是阎罗王,地宝之王,滚轮之王。三大殿的墙壁都是白石,特制的砖,脊骨上雕龙画凤。大殿正门朝南的砖楼,殿顶是20多块小半圆青石板。牌位前是广场,在这里庆祝庙会,摆摊叫卖做生意。
每年农历4月18日举行东娘顶庙会,正是山青水秀、春风宜人的季节,各地都放假一天,于是兴绥县三五万人涌向娘娘庙。当然也有很多关内外的外人来烧香做生意。当然更多的是看热闹。人们骑驴、坐轿子;有人带着各种供品,有人交叉脑袋许愿,有人磕头求签,有人练功卖艺,有人卖针、线头、儿童玩具,有人卖农副产品、海鲜、鱼虾,有人有棚子开饭店,豆腐脑、炸糕、大筋饼、油条等等。
庙会当天,兴绥县的48个会(即信众和发起人)都会到场,以各种形式庆祝节日。其中有塔山屯、叶大屯、蚂蚁屯、东辛庄、海泉寨等六七组秧歌。这几组秧歌按时间顺序表演,持续一天。当时有句顺口溜:海泉村的秧歌和东辛庄的大鼓最难搞对。可见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表演相互比拼,各显绝技,吹唢呐喷火水,敲钹,击鼓棒翻花,掌声喊声此起彼伏。
所谓“塔山会”,是因为塔山屯祭祀秧歌的人多,项目好,所以这组秧歌在方圆很有名,所以他们的表演总是最后压轴。尽管如此,为了多看点时间,还是有不少人拦住了秧歌队的“师傅”,指责他们作恶。烧香许愿的人把红布放在皇后的架上,但他们试图拖延时间,阻止这群秧歌顺利表演。很多人等了一整天就是为了看这群秧歌。
太阳刚过中午,塔山屯祭祀秧歌队——一支200多人组成的庞大队伍来到娘娘庙山脚下,开始迂回入场。
整个秧歌队基本分为两队。走在前面的是两个火攻手(也就是鞭炮)。然后是两个锣手,拿着直径2.4尺的大锣开道。随后是由32面彩旗组成的国旗之旅,依次是青龙旗、黑虎旗、明旗、狼牙旗和蓝、紫、白、红、黑彩旗分两队行进。后四人打鼓(小军鼓Jr .),八人打大钹。然后是举竿,也叫射击馆。前面有两个人扛着一根横杆,那是沿着一根长杆。七针知府先生稳稳地坐在杆头上,身后一人扶着射杆帮忙跳舞。双方各有两名官员。然后两只狮子绣球,四个人分别跳两只大狮子,在一个拿着绣球的驯狮员的指引下前行。后面跟着一群鼓乐队,两个唢呐,一个背鼓,两个大钹,一个铙钹,一个铙钹。其次是大架子(又称亭子),架子高四米,八个人抬着,一个人跳钢管舞,两个孩子在杆顶上表演“偷仙草”。其次是背竿(又称后亭),三人抬竿,三个孩子在竿上表演“花为媒”。背杆后面是一组鼓乐队,还有两个唢呐,一个背鼓,一个铙钹和一个铙钹。然后是两个,六米高,也是八个人抬着,一个舞杆,三个孩子在杆上表演“借芭蕉扇”。然后就是压吧。四个人抬一根单杠,上面有一根长杆。坐在长竿头的是丑官,一个人在竿尾走来走去,手舞足蹈,作秀。然后是三、四米高,八个人抬着,一个跳钢管舞,两个孩子在钢管舞表演《西厢记》。这三个看台底部的坐垫都是两米见方,木工精雕细刻,中间的圆杆为了演戏,运行自如。三赛后面是秧歌队,扮成儿子的,拉花的,划船的,跑驴的,推车的,大头的,西游记的,白蛇传的,上坟的,下海闹事的,锯缸的,砍窦娥的,猪八戒媳妇的等等。,有80人左右。后面是一组鼓乐队,三个唢呐,一个二人鼓,一个铙钹。然后是娘娘架,四个人抬着(这个架是用稻草彩纸做的,造型很漂亮很独特,是庙会后烧的),两个人手拉着手陪两边。娘娘架后面是一只唢呐在独自吹奏。最后是一面大旗,看起来像钟馗。两个人轮流站在肩膀上。旗杆高六米,三个人三角形举旗。“治安节”四个大大的金字绣在白牙的方形红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