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沈阳故宫中路皇太极出事的故事。

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在清朝入关前修建的宫殿,又称盛京宫。清朝的祖先福临在这里即位称帝。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完整的宫殿建筑之一。它已经变成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和沈阳这两座紫禁城构成了中国仅有的两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2004年7月1。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沈阳故宫作为明清宫殿文化遗产的延伸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有别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的大雄宝殿和崇政殿,雁行十王阁,十字炕兜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硕阁,凤凰塔,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充满满族情调的“宫高堂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金命最后十年),落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有90多栋楼,300多个房间。

沈阳老城区的街道呈井字形,故宫位于井字形街道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古建筑114。按照建筑布局和建筑序列,沈阳故宫可分为三部分:东路是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大正殿和十王阁;中路是清太宗年间修建的大中型阙,包括大清门、崇正殿、凤凰楼、清宁宫、观居宫、延庆宫、祈福宫等。西路是文隋阁,乾隆年间加建。整座宫殿亭台楼阁,殿宇高耸,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沈阳故宫的建筑结构

大正殿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正殿用于举行皇帝登基、发布诏令、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士兵凯旋等盛大仪式。十王阁是八旗左右翼王公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同室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从建筑上看,大正殿也是一座亭子,但体积大,装饰华丽,故称宫殿。大正殿和10呈八字形排列的亭子,以少数民族的帐篷殿为原型。这些11的亭子就是11帐篷的体现。帐篷可以移动,而亭子是固定的,这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崇政殿,俗称“金王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个大殿为木结构,五室九檩,分门别类,前后有走廊,四周有石栏杆。殿体柱廊呈方形,瞭望塔下有一个吐水的斩首头像,顶盖有绿色镶边的黄色琉璃瓦;寺庙的柱子是圆形的,两根柱子由一条雕龙连接。龙头伸出屋檐,龙尾直入殿中,将实用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增添了殿宇的帝王之气。此殿是清朝太宗每日访朝处理重要事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这里举行了晋末改国号为清朝的仪式。崇正殿北端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最高的建筑。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宫殿建筑群,而且以其丰富珍贵的藏品闻名海内外。故宫博物院陈列着旧宫遗留下来的大量宫廷文物,比如努尔哈赤使用的宝剑。

大正殿,俗称八角殿,建于1625。它是清朝皇帝努尔哈赤修建的重要宫殿,也是盛京宫中最庄严神圣的地方。原称大衙门,1636名为儒艮殿,后改为大正殿。八角重檐,尖尖的,八面出廊,下是须弥座。大殿顶部铺有黄色琉璃瓦,镶有绿边,中间是火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链子,分别与力士相连。殿前有两根明柱,各有一根金龙盘柱,殿内有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厅内有宝座、屏风、烟灶、香亭、鹤烛台。此殿是清太宗举行重要仪式和重要政治活动的地方。1644年(顺治元年),福临在此登基。

崇正殿俗称金王殿。前后廊为硬山形,殿顶黄色琉璃瓦,绿色镶边,前脊五彩琉璃龙纹,焰珠。五室宽,三室深。这座寺庙装饰着五颜六色的装饰物。内王座和屏风;两边有熏炉,香亭,烛台。在寺庙前平台的两个角落,日晷位于东方,刘佳位于西方。这座大殿是清朝唐太宗接见大臣、宴请外国使节和处理重大事务的地方。“东游”的皇帝们在这里举行“展山陵”等庆祝活动。

十王亭呈八字形位于大正殿两侧,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中的反映。这种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亭东侧五亭自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黄旗亭、正白旗亭、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旗亭、正红旗亭、红旗亭、蓝旗亭。是清初八旗主旗贝勒和大臣们商议处理政务的地方。

文水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随阁四库全书》而建,馆内也存放了古今图书的集成。亭子后面是杨希斋,那里有一个读书的游廊。

凤凰楼建在一个4米高的青砖桥台上,有一个三落的倚山游廊,顶上有黄色琉璃瓦和绿色镶边。此楼为盛京第一高楼,故有“凤凰塔黎明”、“凤凰塔观景塔”之称,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上有乾隆御笔题写的“紫气东来”匾额。

380年前,农历三月初三(今年四月11),努尔哈赤率兵从辽阳迁都沈阳。从此,沈阳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成为一代帝都。从那时起,沈阳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今的中街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故宫依然是沈阳最吸引人的建筑。

日前,古故宫宣布将恢复戏台和甲寅殿原貌,这将是故宫成为世界遗产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修缮工程。戏台和甲寅殿修复后,故宫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将恢复原来的历史面貌。

沈阳故宫崇政殿

在清朝的200多年里,这里发生了太多的事件,产生了很多传说和故事。即使在今天,故宫仍有许多未被史料记载的谜团。

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1625年三月初三早晨,努尔哈赤渡过浑河,进入沈阳城建都。但是,作为首都城市象征的皇宫是何时开始修建的,在清朝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岳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宫殿是浪费百姓的钱财,尤其是在战乱的那些年,百姓生活困难。它不像明朝君主在沈阳建都后就建造宫殿。所以历史学家对建宫这件大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有些人推测紫禁城是在汉王迁都之前建造的。童悦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上午决定迁都,当天下午就走了。在决定迁都之前,不可能开始建造宫殿。童岳说,故宫最早的历史记载是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正殿举行仪式。根据沈阳的天气情况,大正殿应该在6月1626+00前完工。

据报道,1621年3月,努尔哈赤率八旗横扫辽东,不到十天就攻克了沈阳、辽阳等70余座城市。攻占辽阳后,老汪涵手下的所有大臣都想回抚顺老家。努尔哈赤胸怀宽广,决定从萨尔浒迁都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再次提出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可以进攻明朝和蒙古,但可以在一天之内回到萨尔浒的老家,离开重镇辽阳,避开明朝的风头。

3月3日(农历新年)早上,我们决定出发。当天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出发,于当晚抵达沈阳辽阳交界处的虎皮哨所。4日早晨,努尔哈赤渡过浑河,进入沈阳。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加固了明城墙,修建了八道城门,将城内十字形街道改为井字形格局,并在城北修建了汉宫居住。

第二个谜团是皇太极的宫殿就是故宫?

建都沈阳后,王公们在城里修建了宫殿。康熙年间,地图《盛京城阙图》中记载了十一王府,其地位远不及四贝勒王府。当时的四贝勒宫中记载的只有戴珊的府邸,如曾经掌权的皇太极。童岳分析,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了戴珊和皇太极,其他两位贝勒后来都犯下了滔天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宅邸自然没有记载。

专家认为,皇太极宫殿的记载缺失,恰恰说明故宫是在他的宫殿基础上建造的。过去,故宫的大正殿不属于皇宫。童岳介绍,大正殿解放前还是开放的,没有围栏,是它和故宫中间的住持宫之间的一条路。大正殿的广场就像现在的城市广场一样,也是重大活动的会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正殿和十王阁周围修建了围墙。所以,现在紫禁城中间的建筑就是传统的宫殿。专家推测,这应该是皇太极的宫殿。皇太极即位后,并没有留在努尔哈赤北部的汉宫,而是用自己的宫殿建了一座宫殿。没有新的宫殿也是担心浪费人的钱,简单的扩建持续了很久,直到1632主体建筑完工。

谜团三:庄公主投降洪承畴了吗?

庄妃,即孝庄皇太后,是清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她帮助年仅六岁的福临战胜多尔衮等强大对手登上皇位,还帮助康熙灭了鳌拜。在入关前,庄妃最传奇的传说就是她说服了曾经誓死效忠的明朝冀辽总督洪承畴。

晋松战役失败被俘后,洪承畴被关押在紫禁城的三官庙里。皇太极多次派人投降,洪承畴不理他,甚至绝食。后来汉朝的官员范文程去投降了。他发现洪承畴刷了几次衣服上的灰尘,就回去告诉皇太极,洪承畴要“死”了,美女投降的计划开始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洪承畴躺在床上,这时一个可爱的少妇走到面前,轻声叫了一声“大人”,然后表达了对洪承畴忠诚的敬佩。洪承畴立刻感受到了被关心的温暖。世界上有这么一个认识他的美人。他不禁想起自己居高临下的威风和家里漂亮的妻妾,对死亡的渴望立刻动摇了。美女见机行事,送上一杯香茗。多日不吃东西的洪承畴,喝了之后立马神清气爽。美女走后,洪承畴觉得世界很美好,决定定居下来。

相传这位美女就是庄妃。童岳介绍,这些都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文字记载。据史书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官庙拜见洪承畴,并亲自给洪承畴穿上貂皮大衣,于是洪承畴跪下了。童岳分析,皇太极投降前,可能有美女做投降的前期工作,庄妃投降也有可能。

沈阳故宫藏着四大未解之谜。

其中一个谜团是汉王匆忙迁都只是为了保护龙脉?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队以势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和宫殿。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凌晨,努尔哈赤突然召集群臣和贝勒商议此事,提议迁都盛京(今沈阳)。群臣立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信奉“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示,在当时的东京西南角修建了娘娘庙;在东门修建弥陀寺;风陵山脚下建起了数千座佛寺,用三座寺庙来镇住龙,让龙脉继续做王。

但三庙只压制了龙头、龙爪、龙尾,城内的龙脊梁没有被压制。于是龙一弓腰,就飞走了,向北飞到浑河北岸。汉王以为龙是天上来的,命他在龙乾之地另建一城,于是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取名“奉天”。因浑河古称神水,河北岸为阳(风水学中关于阴阳的规定是: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阴,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故又称“沈阳”。

当然,这个传说似乎太神奇了,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廷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岳表示,风水历来是建都、建城的首要之地。沈阳地处浑河之阳,浑河与辽河相连,辽河与大海相连。可谓“风水宝地”。

不过,两位专家也指出,努尔哈赤移师沈阳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战略进取。首先,沈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非常有利。北有蒙古,西有明朝,南有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前首都辽阳满汉民族矛盾严重,而沈阳当时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避免满汉矛盾激化。

第二个谜团,沈阳故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由于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沈阳故宫何时开始修建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岳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这座宫殿是浪费人和钱,清朝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这座宫殿本身就是给皇帝建一个家,所以史书上没有必要写具体的修建年份。但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族谱,里面关于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修建记录非常详细。据《侯氏族谱》记载,曾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一家,于天命九年迁居沈阳,再造了行宫、龙塔、凤阙、三陵。据此有专家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修建的。

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建于哪一年?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研究员、先秦史专家支经过多年考证,认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天命九年)。

但童主任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侯氏族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驹家迁到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驹迁到沈阳后马上开始修建故宫。童岳认为沈阳故宫的修建应该从1625开始,原因有二:一是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成,很多贝勒大臣还在忙着修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紫禁城;其次,努尔哈赤住在城北的汉宫,不在故宫。如果沈阳故宫是1624年动工的,那努尔哈赤为什么住在故宫旁边而不是紫禁城?

第三个谜团,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是谁?

这些清代的宫殿建筑是谁设计的?谁建造了它?这一次侯氏族谱也揭开了冰山一角。

家谱中记载了这段话:“大清高宗决定伐辽阳,即建东京之都。天命七年,建八角金殿,需彩釉龙砖,彩瓦,即命于曾祖父充分发挥巡抚之功,特赐傅谦短职。后于天命九年迁都沈阳,再造行宫、龙塔、凤阙、三陵。它还让600多名壮丁由丈夫和军官们驾驶。曾祖父俞竭力侍奉,大工遂成盛世。选十七个手艺人,都尽力伺候。……"

佟岳认为,这段话说明侯振举与沈阳宫的修建有很大的关系。从上面的话来看,侯振举应该是故宫建筑的负责人之一,但考虑到沈阳故宫很多建筑都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汉族人是设计不出来的,所以除了侯振举,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一个“烧琉璃瓦的窖主”,并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到沈阳的。据《海城县志》记载:“城东南三十五里,燕山脚下有黄瓦窖,以制黄琉璃瓦。清朝时,工部派了五个官员监督黄娃。为陵宫。”其卷二《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迁居此地。清初军旗为世袭盛京五品官,督黄瓦,居城东南。”县志在《重修焦刚岭博陵寺碑文序》中说:“清初要用龙砖彩瓦修陵宫,因侯振举获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这座清代宫殿究竟是几个人共同建造的,还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谜团四:努尔哈赤是否修建了故宫的一部分?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有没有修建故宫的一部分?这在史学界也是有争议的。李治廷教授认为,努尔哈赤在沈阳时一直住在故宫北门旁边,而不是在沈阳故宫,这说明当时故宫肯定没有建成。而且修建宫殿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复杂,而努尔哈赤在18个月后率部移师沈阳,猝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么快建造一座复杂的宫殿。

童主任认为,一年半的时间并不算短,仅辽阳市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宫殿。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他有时间建造宫殿。据最早的史料记载,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正殿举行大典。根据沈阳的天气情况,大正殿应该在6月1626+00前完工。换句话说,努尔哈赤时期,大正殿及其建筑群十王阁应该已经建成。当然,关于沈阳故宫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李教授强调,只要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解读故宫,那么这就是皇宫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