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英简历。

袁振英(1894-1979),原名振英、振英,广东东莞人,祖上袁崇焕。1915黄仁学院毕业。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19在菲律宾当老师,组织菲律宾华侨劳工党,鼓吹无政府主义和工会主义。1920二月回香港,任香港早报、广州新民鲍国主编。其间,为支持广东学生反对二十一条和日货的斗争,参加了“广东友东记者团”,赴日本、朝鲜等地进行宣传活动。1920年8月,加入上海* * *早期组织。同月22日,余秀松、施存统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年9月,应陈独秀之邀,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此外,他还参与了* * *纲领草案的讨论,并在上海外国语学会教授英语。同年年底,他随陈独秀赴广州,为陈独秀和吴担任粤语翻译。1921年1月出任广东省第一中学(现广州广雅中学)校长,倡导并实行中学男女同校。广州* * *是成立后早期组织的一员。《新青年》迁至广州后,继续负责《俄罗斯研究》的编辑和写作。他以“振英”为笔名,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章和译著,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仅在《新青年》的“俄罗斯研究”一栏,就已经发表了24个译本。1921 8月赴里昂法中大学学习,脱离党组织。1924 9月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武汉中央军事学院、暨南大学、山东大学、秦深大学、香港华南汽车工程学校、广东大学、江南汽车工程学校、崇焕中学工作。著有《易卜生的社会哲学》、《性危机》和《现代婚姻家庭转型》。1928年初,因涉嫌* * *,被国民党广东当局囚禁一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先后在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和广东省文史馆工作。1979 65438+10月去世。

袁振英的家乡,广东省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对袁振英的研究非常热情。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立平同志、南京三江学院院长助理郭斌同志、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李继峰同志,广泛搜集资料,做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最后写成了《袁振英传》一书,大致记述了袁振英的生平经历。由于对袁振英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没有现成的成果可以利用,所有的资料都要到处采访、查找、挖掘,所以研究难度很大,这本书的大纲当然也比较粗略。但作者们所做的工作,毕竟填补了元稹英研究的空白,让我们对元稹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尤其是一部大历史。所以这本书的价值是应该肯定的。作为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地方党史工作和中国人物研究的负责人,我对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几位作者的工作表示肯定、祝贺和感谢。希望继续努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既可以加强对袁振英生平的研究,也可以加强对其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理论关系的研究,加强对袁振英与其他历史名人关系的研究,加强对与袁振英有关的一些党史问题的研究。只要坚持,一定会取得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

以袁振英为例,希望全国党史部门能够在继续深化党史和近代史主要脉络、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拓宽视野,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对袁振英这样特殊人物和事件的研究。相信通过这样的研究,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材料、新内容、新认识、新视野。

医生

袁振英是一个非常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特殊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一生的思想都在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摇摆不定。1921三月,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开始分道扬镳,袁振英在这场巨变中没有离开* * *的身影。对此,袁振英解释说:我和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一个* * *小组,还担任《新青年》杂志“俄国研究”专栏的主编,“把我从无政府主义的泥坑里救了出来”。

袁振英后来解释说,他离开* * *主要是因为对* * *领导人陈独秀不满。从1920年7月到1921年8月,袁振英与陈独秀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广东。他们不仅是师生,还是社会主义同志和工作伙伴。他们甚至住在同一个房间,朝夕相处。当时,袁振英被视为陈独秀的左膀右臂。在广州时,社会上也有人把袁振英视为“陈独秀的高足”。

留学法国之前,袁振英对陈独秀的不满并没有明显爆发。但1921年3月后,两人关系逐渐疏远。到广东后,袁振英除了当翻译,在党务方面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积极表现。他承认:“自从我当上‘省一中’校长后,因为事情忙,我就和他彻底决裂了。”不再追随陈独秀,袁振英从未后悔过,并自豪地说:“我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未卜先知,我不会追随陈独秀。如果我跟着他,我就得像解放后的李记、刘仁静一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悔过书!”

袁振英对陈独秀的不满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认为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不多,不知道什么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正是在与魏、金斯基的交往中,陈独秀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社会主义者的转变。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上属于广义的社会主义思潮。袁振英从1912皈依无政府主义,研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为他通晓英语,可以直接阅读西方的社会主义经典,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当时陈独秀所不能掌握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成立时,许多理论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还没有制定正式的党纲。有人建议尽快制定党纲和政纲。对此,陈独秀说:我们中国不一定要当马克思恩格斯,我们一开始就发表了* * *宣言。我们只想做边学边做的马克思主义学生。现在可以先组织中国* * *了,正式成立后再决定党纲和政纲。

二、陈独秀私德不俭,品德低下。袁振英回忆说:我在北大的时候,就已经听说陈独秀是个不道德的人。据一位同学云,“陈独秀常去争茶”,所以蔡校长要求陈参加最低级的,即“不嫖”、“不赌”、“不饮”、“不吹”。这时,我开始觉得陈独秀是个不道德的人。还有一件事,我后来发现陈独秀爱上了他的小姨,抛下了他的妻子,于是我把儿子颜念和乔念弄得衣食无着,无法读书,被迫在法国勤工俭学。“这使我认为陈独秀是一个有耐心的人”。袁振英认为这些虽然都是私德,但也是不道德的。

第三,我觉得陈独秀贪财。袁振英说:“北大”,...我翻译了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艾玛·戈德曼的文章《婚姻与爱情》(此文提倡自由恋爱),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胡适在《新青年》编辑易卜生(挪威著名戏剧家)专刊,要我做易卜生传记(生平与著述)。当时《新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出版,稿费由该局支付。但陈独秀把稿费据为己有,没有寄给我们(解放前的伪省政府委员、省立法商学院院长黄文山也是如此)。这又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性格。任何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最后都会不忠、身败名裂、身败名裂,这是无法挽回的,也是可悲的。袁振英在上海活动期间,发现陈独秀的经济风格依旧。多年后,袁振英仍愤愤不平地说:“我的工资只还稿费100元,其他任务都是义务的,但陈独秀却要扣我每月25元的住宿费(其中一半是住宿费)。其实办公室的房款已经由政府出了,陈独秀的克扣又中饱私囊了。因为陈又爱上了姑姑,花费越来越多。那时,另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出生了。他在‘北大’的时候,就已经剥削我们的稿费了。这种行为也是利益问题,不是诬告。”所以袁振英是不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走的。“我真的知道陈独秀不可能是* * *的领袖,也不可能是我的领袖,所以我救了‘石民’(1921),在中国* * *正式成立的时候,我退出了* * *。”后来他甚至说了一句很激进的话:“说实话,如果我有这个权力,我一定会杀了陈独秀,不让他误了党和国家。”

北大第一怪人

1965438+2005年9月,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由时任代校长、高级工程师任虎主持。在他做了简短的介绍后,英语教授辜鸿铭首先站起来发言。这是袁振英第一次见到辜鸿铭,他发现这位教授“背后扎着一根小辫子,身穿长袍马褂,头上戴着一顶旧破帽,脚上穿着布靴。都是脏兮兮的,处于龙钟状态。真的很烦很可笑!

与袁振英同时入学的哲学系学生冯友兰,也看到辜鸿铭穿着大袍大袖坐在讲台上。作为新生,他们听了他的即席演讲。据冯友兰回忆,当时辜鸿铭的演讲没有稿子,也没有作文。基本上他说了想去哪里,完全是即兴的。当时他的发言很长,很情绪化,主要是诅咒当时政府和社会的新生事物。辜鸿铭讽刺道:“现在做官的人都是为了保自己的饭碗。但是,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饭碗真的很大!不仅可以装外国的房子和汽车,还可以装大妈。”说着说着,他突然换了另一个话题,说道:“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简直是越来越畸形了。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但是你看,现在的人写文章,不仅句子不合理,用的名词也不合理。例如,我们说“改进”这个词在今天非常流行。以前大家都说“做好”而不说“改进”。既然已经‘好’了,那你改什么?”

这个辜鸿铭被他的北大同事周作人认为是北大第一怪人。他是“英语门”最著名的教授,也是袁振英的英语老师。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他是1917年蔡元培主任北大后聘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从现有资料来看,辜鸿铭至少从1915年开始就是英语教授。至于蔡元培当校长后对辜鸿铭做了什么,只是继续续聘而已。共和国之后,仍然有一条辫子,这是前清朝老人们的象征,象征着对爱新觉罗·溥仪(Aisin Giorro Puyi)的政治忠诚,这位清朝皇帝宣彤已经退休到紫禁城的一个角落。欧美人认识辜鸿铭,是因为看了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经典著作。在他们看来,辜鸿铭独特的辫子不仅带有政治忠诚的色彩,更体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他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维护和他出众的英语水平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成为一个有趣而又令人深感困惑的谜。正如辜鸿铭在北大的一位同事所说,“一个主张君主主义的叛逆者,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人生哲学的浪漫主义者,一个夸耀自己奴隶象征(辫子)的独裁者:正是这种矛盾,使辜鸿铭成为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美国学者艾恺曾在他直接用中文写的《世界上的反现代化思潮——文化的持久性》一书中这样评价辜鸿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战时和战后的悲观和幻灭的气氛中,与泰戈尔、冈仓健一起成为东方著名哲学家的是辜鸿铭,而不是梁漱溟或梁启超”。但国共两党相继上台后,辜鸿铭长期被以思想政治标准评判,其真实的一面长期不为人知。作为学生,袁振英对辜鸿铭的零碎回忆,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辫子教授”的风采。

课堂内外:“辫子教授”印象

袁振英很容易就能接近这个仿佛冬天在烘烤的怪物老师。他回忆说:“我在北大,从民国四年到民国七年到毕业,几乎每天都没有见到他。”

辜鸿铭特立独行,不落俗套,不亲近普通人,但亲近袁振英等几个学生。他已经把他的许多作品印刷给学生了。其中,代表作是《春秋之义》,又称《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封面上的四个字是清朝外交大臣梁敦彦题写的。梁敦彦在辜鸿铭生活困难时,经常支持他。袁振英说,这本书“当时定价5元,存放在北京涉外饭店出售”。袁振英珍藏这本有辜鸿铭签名的书多年,最后却在战乱中遗失。除了校园里和教室里的接触,袁振英等人还在东春胡同辜鸿铭的公寓里做客。袁振英回忆说:“他经常邀请我们去他家聊天,他女儿也经常和我们同学一起跳舞打台球。因为他说跳舞在西方是很重要的礼仪,很像我们中国古代的礼仪。”也许是看出来袁振英是广东人,辜鸿铭对近代的开创者广东人赞不绝口。“据说只有广东人才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真正气质——节气、坚毅...其他省份都不如!”当时听到这段话,崇拜袁崇焕,有着强烈英雄情结的袁振英非常高兴。他们谈到热闹的时候,辜鸿铭甚至用粤语骂人——“把那个妈扔了”。

课堂上的辜鸿铭也让袁振英着迷。这位老师经常教学生读《千字文》英文版,读《黄土地上的黑暗天空》之类的句子。声调饱满,满嘴是话,全班摇头唱。毕业近20年后,袁振英回忆说:“现在想想真是可笑。看到他这个人越来越幽默,真的让我们忘乎所以。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很喜欢。”1917年胡适新派也在英门口教书,盖过了辜鸿铭。但在袁振英的课上,辜鸿铭说自己“很受学生欢迎,比不上胡适之先生”。这一印象也得到了袁振英的同学李记的验证。李记翻译出版了《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传》等有影响的著作。1918毕业后,胡适安排他在北大上英语课,但他不喜欢胡适。后来他继续著书批判胡适的思想和学术,却称赞辜鸿铭是“中国英语学习的巨人”。“他非常庄重、正直、诚实,不仅擅长外国文学,而且研究西方历史,总是得到世界著名学者的推荐。”李记具体是这样描述的:“自从我们去了C,辫子老师来了,我们就像‘拨云见日’。”李记认为,在北大期间,他和辜鸿铭“关系最深,受益最多”。

通过频繁的接触,袁振英发现辜鸿铭记忆力很强,年轻时学过的诗词,他念念不忘。袁振英问为什么,辜鸿铭告诉他:“洋人记脑,中国人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解释,让当时的袁振英一头雾水。

braid教授精通中国多种方言和语言,其独特的语言天才也是最受学生推崇的。袁振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粤语、闽方言、上海话、北京话都讲得很好...他还精通英、德、法各个国家的文言文;希腊语、拉丁语等死字,也可以和别人对话。(当时有一个教拉丁语的德国教授,经常和他讲拉丁语。)听说他一共懂九种语言,但是寄给他的作品译本有很多,他却不知道是哪种语言。还听说他弄了个日本妃子,日语也很好!”辜鸿铭的记忆力和语言天赋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1857,18年7月,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城(马来西亚槟城)一个由英国人经营的橡胶种植园里。早年,他的祖父母从中国福建移居南洋。他的父亲顾子云是橡胶园的经理。他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会说英语和马来语。他的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辜鸿铭生来就是混血儿,从小就表现出对语言惊人的理解和记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辜鸿铭虽然热爱并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他的语文基础并不算太硬,和长期在香港留学的袁振英差不多。袁振英和他们的同学发现了辜鸿铭的一个弱点,就是他写汉字不熟练。“顾老师本来不太懂中文,但和严道道一样,后来大家都学会了。而他写在黑板上的中文,经常漏写一笔或一笔,很糟糕。”辜鸿铭的另一位北大同学罗嘉伦在回忆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所以辜鸿铭在英汉翻译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的汉译英有影响力。袁振英举例说,“他一生喜欢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正好和他的同乡(福建人)严复、林纾相反。他只有一首诗,白痴骑马,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痴骑之歌》英译成五言诗很好;商务印书馆出版,早就绝版了。”

长相古板的辜鸿铭,在不苟言笑的袁振英眼里,是一个非常聪明、幽默、风趣的老人。袁振英说,辜鸿铭“常常喜欢笑,喜欢笑,大概是老人的气质和小孩子的气质有些相似”。20世纪30年代,袁振英在提倡幽默写作的林语堂办的《人间》杂志上写了一篇纪念辜鸿铭的文章。在这篇署名“振英”的文章中,袁振英给了辜鸿铭一个有趣的评价:“辜老师不仅是幽默的老前辈,也是在华留学生的老前辈。”

辜鸿铭公开赞成一夫多妻制。他最著名的一个比喻流传很广:“家里只有一个茶壶,几个茶杯。一个茶杯怎么配几个茶壶?”袁振英还列举了辜鸿铭所持的理由:“辜先生主张纳妾,因为他认为男人死了还能播种,女人到了四五十岁就失去了用处。而且各种冒险的事情大多是男人做的,所以男人死的多,得到的女人也比男人多。而且从生理上来说,根据全世界的统计,每100个男孩对应105个女孩,所以女性肯定比男性多。如果实行一夫一妻制,世界上会有很多怨妇!”有意思的是,辜鸿铭也修行过,娶了不止一个老婆,但这个教授一生最怕老婆。袁振英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顾先生怕老婆。现在,让我举一个例子:北京有许多乞丐。有一次乞丐又找上门来,他照常给钱,于是为了老婆把饭碗砸到头上,因为老太婆反对这种奢侈的施舍,就像尼采一样。”辜鸿铭并没有隐瞒这些事情。在和袁振英等同学谈论这些事情时,他“用自嘲的口吻告诉我们:‘如果我老婆都不怕,还有王法吗?’这就是他的幽默。”袁振英举了很多辜鸿铭机智的例子:“——一个人问他,‘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方言?他问,‘为什么欧洲有这么多方言?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等于整个欧洲!”"

辜鸿铭的幽默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用来表明他的政治态度。他用特立独行的行为和戏剧效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留在脑后的细长辫子。OneRepublic还扎着辫子,这是辜鸿铭在北大校园里给人留下的奇怪印象,所以被视为固执的董冰先生。袁振英对辜鸿铭的辫子和长袍马褂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在清朝,辜是改良派,但退位时,他还是理了一身西装,于是马上扎上假辫子,穿上长大衣马褂,请黄包车夫出巡北京。结果他被带到了警察区!这可以看出他的幽默,也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抵触!”

成为一名翻译

1920年7月至65438+2月,为陈独秀做翻译,担任《新青年》一个新栏目“俄罗斯研究”的主编,为* * *月刊和《劳动世界》撰稿,为上海俄文生活报提供英文翻译,参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此外,他还去武汉争取到另一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云加入* * *组织。

1920年底,陈独秀、袁振英从上海来到广州。他们当时都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袁振英最初对他回广州的态度并不积极。当时他正专注于《新青年》杂志“俄罗斯研究”专栏的编辑和文章的翻译。袁振英后来在回忆中写到他们南下的原因:“民九(1920)粤军入粤,赶走了莫荣信(广西)。孙中山先生让我去当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的校长。我拒绝回来,因为我在上海的工作很重要。后来,陈炯明请陈独秀来广东,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俄国同志也要来广东解决“联孙”、“联陈”问题。他们不懂粤语,让我带个话,就一起来了广州。”显然,袁振英回到广州是广东一中的校长,也是共产国际的翻译。陈独秀成为广东教育行政委员会主席,他的另一个使命是建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袁振英后来成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但他专注于广东第一中学的管理。1921年1月,袁振英正式成为广东省第一中学校长。

1921,袁振英在广东一中率先实行男女同校。后来,湖南有广州执信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岳云中学。小学和大学之后,女性终于在中学开始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权利。

去法国留学

然后去法国留学。65438年至0924年,袁振英留法归来后,成为广东大学教授。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到武汉任武汉中央军事学院教官,与惠等人共事。

袁振英、巴英和卓影三兄弟都是留法学生,都是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振英任广东文史馆馆员,卒于1979。

1894 7月出生于东莞县温塘乡。

1965438+2005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西方文学系。

1918年6月,在《新青年》杂志第6期《易卜生特刊》发表《易卜生传》一书。

1920年7月,我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并帮助陈独秀组建了* * *组织。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上海* * *早期组织。参与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为陈独秀、俄共(布)远东局代表魏金斯基担任翻译,参加重建广州的活动,成为广州* * *。同年8月,公费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

1979 1月,病逝。

在周恩来总理的推荐下,一个失业两年的人来到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一年后,此人被调到广东省文史馆任图书管理员。虽然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很轻,但却是终身的。从失业到终身就业,周总理的介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

这个人是袁崇焕的后人袁振英,东莞温塘人。

周恩来为什么要介绍袁振英去工作?袁振英和周恩来是什么关系?

在1955填写的一张广东省文史馆登记表上,袁振英写下了他与周恩来的关系:法国同学。

袁振英的女儿袁昌淑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听父亲说,他在法国留学期间,收到了一份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通知,署名是周恩来。我父亲说他以前不认识周恩来。当时因为很忙,后来没有参加成立大会。”

如果周恩来和袁振英当时并不认识,那为什么周恩来会给袁振英发通知呢?

对此,袁振英曾告诉女儿,他留学前在《新青年》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也许周恩来看了他的文章后想起了他的名字,所以给他发了一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通知。

“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

如果上述说法属实,那么袁振英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哪些文章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立平说,袁振英曾在香港留学,英语基础扎实。1915年秋,袁振英被北京大学文学院录取。他是全校唯一一个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翻译和作品的学生,得到了陈独秀的赏识,为袁振英后来在《新青年》上发表“红色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0年7月,袁振英来到上海,陈独秀接见他,请他“帮忙打点一切”,于是他留在上海帮助陈独秀,为《劳动》、《新青年》、《* * *》写文章,并担任《新青年》、《* * *》主编。

《新青年》从第8卷第1期开始,开设“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俄的经历,袁振英担任该专栏主编。袁振英在本专栏发表了24篇译文,占本专栏文章总数的三分之二。

当时袁振英每个月只能拿到100元作为工资,还要扣食宿费。他生活比较清贫,却坚持用笔宣传马列主义。

事实上,《新青年》从第八卷第1号开始宣传马列主义,并非偶然。中国共产党成立小组的主要活动之一是通过创办刊物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袁振英在中国* * *建国时期的作用》一文中,陈立平认为,袁振英在《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中传播马列主义的作用,是当时任何一个共产党员都无法比拟的。

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换句话说,当时的袁振英实际上是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党集团工作。那么,中共发起人小组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9月5日,1958,袁振英填了一张干部登记表。在这份登记表上,袁振英明确写着“我参加了* * *团”的字样。民九指的是民国九年,即1920。据史料记载,袁振英于1920年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于1920,是中国* * *的第一个组织。历史表明,它不是上海的一个地方党组织,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和国外的组织的创建中心,是中国* * *的发起团体。

根据陈立平的研究,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参加中国共产党创建小组的有16人。袁振英是其中之一,陈独秀是这个团体的书记。

1920年冬,广东省政府聘请陈独秀、袁振英到广东教育工作,陈独秀乘机在广州宣传社会主义,发展组织。

当时,共产国际的魏金斯基也去了广州。他和陈独秀一样,不懂粤语。袁振英和陈独秀是师生恋,共事过,会说粤语和英语,于是他成了陈独秀和魏金斯基身边的使者,充当他们的翻译。在广州,因为陈独秀和袁振英关系密切,袁振英被当时很多人称为“陈独秀的哥哥”。

对生活优缺点的自我评估

然而,就在越共一大召开前两个月,袁振英去了里昂大学学习。此后,他再也没有过组织生活,自动脱离了党组织。

从里昂大学博士学院毕业后,袁振英回国,主要从事教学、编纂和文史研究工作。

袁昌树女士回忆说:“解放后,父亲失业,无法谋生,只好以1952给周总理写信。同年65438+2月,父亲被分配到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53年调到广东省文史馆。”

对于周恩来的帮助,《元稹英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元稹英曾说周恩来认识他,所以介绍他去工作。这些都归功于周恩来惊人的记忆力和对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关怀,这也是对袁振英参与党建的一种补偿。”

1979 1月,袁振英病逝。他生前评价自己是“共产主义的马前卒”,说“我的一生都是对人民有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