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有哪些著名的节日?
春节
也就是农历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习惯上称农历新年为春节的第一天。从午夜到凌晨,人们经常用香烛和素菜祭拜祖先,并燃放鞭炮。新的春联贴在每家每户的门前,意味着摆脱旧布,迎接新的一年。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讲究打扮,见面都要说恭喜。长辈要给晚辈或者未婚的人“好处”(红包)。很多家庭习惯在大年初一吃素食,小兰也喜欢吃糖糕和糖果。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城乡处处是一派欢乐景象。
农历新年
俗称“开年”、“开(做)”(俗称开齿)。人们多杀公鸡祭祖,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平安,每个人精神都很清爽。这一天,全家人都吃肉,比平时更丰盛。已婚妇女习惯于在同一天回到父母家,与丈夫和孩子一起拜年。
元旦
俗呼红嘴。建国前,人们喜欢早上开门泼水、撒米、放鞭炮,祈祷一年到头不要闹。这一天一般不拜年,很少出街。今天没有这样的坏习惯。
农历新年第七天
人们通常称这一天为生日。很多人习惯在当天中午做粥和炒粉。小榄居民早上吃用各种肉类和蔬菜煮的生日粥;还有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熬制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喜欢用萝卜丝和米粉搅拌做成萝卜糕当午餐。
自1988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中山市石齐出现了一个名为“为民慈善”的新民俗。当晚,市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在《乱世佳人》、舞狮、舞龙、舞鹤等民间艺术队伍的伴奏下,组成了万人的庞大游行队伍,从西郊出发,沿着孙文路向孙中山纪念馆走去。沿途万人空巷,灯光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俗称元宵节。在过去的一年里,旧习俗生了一个男孩的家庭。这一天,他们把灯笼挂在祠堂或土地祭坛上,呼吁开灯或悬挂,只有在清明节时才取下烧掉,称为邓婕。这种习俗建国以来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建国前,小榄地区有过元宵节。当晚,一些民间组织举行了以传统民间故事为装饰的花灯游行,青年男女举着花灯一起唱歌,俗称唱花灯歌。过去,小榄仍有十六拿枪的习俗,即在庙前空地上放上自制的插有红竹条的枪,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拿着散落在空中的红条,便可获得象征红色“枪”的镜屏,预示一年的好运。今天没有这种习俗了。元宵节会在第二天(正月十六)晚上结束,这就是所谓的散灯。同时,也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
二月的第二天,土地诞生了
解放前,中山很多农村都在这一天向神社(土地爷,古代称为大地保护神)公祭,祈求风调雨顺。到了晚上,一个巨大的用稻草捆做成的烟花被点燃了,包括两个小炮,被称为“猪炮”。根据传说,那些发现他们的人有增加他们生活的迹象。这种习俗今天已经废除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还在农历二月初二和十六祭祀土地神,这被称为“祭祀”。近年来,商人又恢复了这一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距离冬季至日160天。节前在人家屋前插上柳枝,屋内插上祖宗牌位,节后拔掉,据说可以驱邪。清明至长夏期间为***30天,俗称祭拜、登高、徒步、压纸、铲草等。解放前,宗族或家族通常会预约祭奠祖先的坟墓。祭品一般包括烧猪、鸭子、包子、甘蔗、水果、茶叶、大米和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一家祭山的习俗依然保持。解放前,清明节后的第30天,俗称“封墓”,人们的家庭在夜幕降临前就摆酒祭祖。近年来,这一习俗逐渐复兴。
四月初八的浴佛节
小榄叫龙兴节。浴佛节原本是佛教节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建国前有转木龙(又称转醉龙)的民间娱乐习俗,现已废止。然而,许多农民仍然有蒸栾溪叶饼的习俗,让全家人在那天品尝,大多数由城里的小贩出售。据说月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小榄人有兴趣在农历三月初三春游,采摘艾叶、玫瑰叶和栾溪叶,制作分层的粉饼和糖饼。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又称端阳、崇武、迪拉节。中山人习惯在那一天一家人一起吃粽子,他们在节日前两三天就开始包粽子。中山人的粽子分为两种:碱水粽子和黄丹(或红豆)咸肉粽子。他们喜欢用百合科多年生植物芦豆的叶子,叶子坚韧,煮饭清香,称之为芦豆粽子。许多人仍然在同一天做五色甜粥(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豆子煮的粥)作为午餐。据说可以解毒,预防流行病。那天也有很多地方举行龙舟比赛。石齐的龙舟比赛集中在綦江,参赛队伍一直很热情。这一天,龙船云集綦江,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群拥挤在两岸,欢呼声震动了綦江两岸。建国前,小榄人还用黄纸和小竹枝把小鸭绑在河里流放,每只公的绑一只,寓意放走邪灵。现在已经废除了。
七月的七夕乔奇节
传说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遇。解放前有一种习俗,妇女们在晚上布置她们精心制作的供品来祭拜“七姐妹”并展示给别人看,意在乞求缝纫技术。今天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但是家里有婴幼儿的人还喜欢用淘米、泡水的方法来冲泡稻秧(俗称仙秧)祭拜月亮(也叫拜七姐妹),晒干备用,据说是治疗婴幼儿夏季发烧的良药。
7月15日中秋节。
又名鬼节,原为佛教潘玉兰俱乐部(中山人称之为玉兰胜利俱乐部)。建国前,石齐和小兰以寺庙为中心,设置水陆祭坛,称为“公仆”,作为祭祀仪式,并安排神船巡游。民间习惯在农历7月14日杀鸭祭祖,7月15日晚上在街上烧纸烧衣拜鬼。这种习俗在解放后被废除,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死灰复燃。张家边已婚妇女有“生十四”的习俗。他们是当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夏收结束才能回父母家。因为回娘家要带鲜鱼、猪肉等食物,所以有“带十四”的说法。
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中山人民的一个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初开始,市场上就有各种各样的中秋月饼,人们争相购买,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或孝敬长辈。晚上,孩子们提着各种颜色的中秋灯笼在街上玩耍,家庭主妇们则在露天的桌子上摆上美味的食物(包括鱼粥或鸡粥、月饼、田螺或螺蛳、芋头、菱角和各种新鲜水果),一边赏月一边吃拜月的糕点。小榄和东胜人赏月时也喜欢吃生鱼,称之为“钓生鱼”;而沙溪和大涌的人喜欢吃汤圆赏月。
九月的重阳节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中山人历来有九月九日爬山的习俗。在抗日战争之前,石齐仍然对放风筝(纸风筝)感兴趣。当时石齐流行一首关于重阳的童谣:“九月九日,去爬山,高擎风筝看天流,留(衰)晒太阳(尽)寿,长命百岁。”当时,一些石齐人故意让别人的风筝缠绕在一起,或在放在一定高度时将线扔掉,或在线的适当位置绑上点燃的香烛来燃烧它。简而言之,他们都想让他们的风筝飘得远远的。这种习俗最早见于道光年间象山县的记载。解放后,这种习俗逐渐消退,但到了80年代初又重新兴起,从白天爬变为半夜爬,天亮就散了。登山者多为中青年,多在郊区的大尖山和市区的烟墩山。但是登山者不再通过放风筝来祈求好运。
冬季至日
民间人们喜欢用三种动物(鸡、猪、鱼)祭祖,而小榄地区喜欢用菊花肉做馅的糯米团子(当地人称为水原和水蓝)。小榄各宗族祠堂流行在春夏两季祭祀,祭祀完祖先后,会把肉分给子孙。这种习俗今天已经废除了。此外,在冬季至日的这一天,东胜人还喜欢用芥末、红薯和猪肉粒烹制一道名为“卫东”的菜肴,这意味着迎接冬天的到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除夕
人们通常称厨房为国王日。这一天“送灶”(或称“谢灶”)是民间习俗,准备一块糖、甘蔗、大米、汤圆祭祀灶神,然后将灶神的宝座取下,用纸将其火化。东胜人用生鲤鱼、慈菇、桂圆、糖、甘蔗等。这种习俗在今天很少见了。
12月30日除夕。
俗称年夜饭或团年饭。中山人习惯在岁末到年末的日子里选择一个“团年饭”。是日本家庭的规模,包括已婚女性也回父母家过节,* * *吃团圆饭,很热闹。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夜的一项娱乐活动。一年一度的花市大约在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开始,在除夕午夜前达到高潮。人们把对来年的美好祝愿融化在对鲜花的选择中,所以他们买自己喜欢的鲜花和橙子,在春节期间为家里增添几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