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大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米芾、孔融和杨修这三个疯子,组成了三国中最著名的三个大嘴巴。他们的结局惊人的相似——都是被首领“封印”,都是被斩首。

米芾死于讥讽,杨修死于猜透领导的心思,贤后孔融也因“失言失言”而被杀。

所谓“跌跌撞撞说出来”的主要内容,是对父母善意的一种否定:“父亲和儿子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就其本意而言,其实是情欲。孩子对母亲来说是什么,是不是也很可笑?比如送东西,你就走了。”

这句话是孔融和米恒“漫谈”时,孔融吐露的一句“异议”。翻译成白话,就是:父亲对子女有没有好感?就其本意而言,只是一种情欲的宣泄。母亲对她们的孩子也没有仁慈。母亲就像一个盛器皿的瓦罐。女生下来,就像从瓦罐里倒出器皿。

孔融的头目曹操认为,此番言论是“大违天道,应该严惩。”显然,在强调“孝治天下”的东汉,这种说法是严重忌讳的。而孔融的领军人物曹操却一直鄙视“孝”。他为什么突然重视“孝”了?说到底,他对自己的大嘴巴感到厌烦,并以此为借口。

孔融的“不要出格”的说法是单一的理论,但上升到“重刑”的罪名时,绝对是一种拓展。在很多人眼里,米恒、孔融、杨修都是“该死的”,因为他们在官场口无遮拦,他们就是想找死。然而,大嘴巴对你的口气有好处。就算做过头了,又是多大的罪?为什么要杀头?

大嘴爱理论,领导爱杀人。“反大嘴扩大化”最深刻的原因是“大嘴”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回溯当年,十八路诸侯深得董卓宠爱,十八路诸侯中,北海太守孔融也是一路占据。与袁绍、曹操平起平坐。然而几年后,孔融成了曹操的部下,只能在“汉贼”手下谋生。

乱世英雄的时代,是一个不分等级,相对公平竞争的时代。孔融虽然是圣人,但他作为一路诸侯,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要凭实力和地盘说话。十八路诸侯央求董卓时,曹操与孔融平起平坐。不管孔融怎么说,曹对孔太守还是相当恭敬的。孔太守成为曹丞相的“打工仔”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孔融再和曹操斗嘴,会引起领导的不耐烦,是刀下之鬼。

三国里三个大嘴的结局都差不多,差点被同一个首领杀死。曹操借助刘祖之手间接杀了米芾,然后直接用明火砍下孔融的脑袋。

米芾和孔融死后,曹操的帐下只剩下杨修一人。我想知道前两个知己的死是否给杨修带来了震惊,但很遗憾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最终,他因为看出了领导的忧虑,说出了“鸡肋”密码的奥秘,被判了死刑。

后人为了揭开“知识分子”的命运,把“曹操与杨修”搬上了舞台。其实,“知识分子”从这个赛道得到的,并不是一个逆淘汰的信号:自古以来,大嘴没有好结果,知识分子应该“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