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陷带(区)成矿单元
长江中下游金、银、铜、铅、锌成矿带包括南(外)带、主带和北(外)带三个成矿亚带。
北(外)带,即滁州-巢湖金、铜、铅、锌成矿亚带,位于安徽省中部,西北以郯庐断裂为界,东南以长江断裂为界。震旦系灯影组及寒武-奥陶系地层广泛出露,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微弱。该区是一个以高-中-低温-低温-超低温成矿为特征的成矿区。该成矿区的主要成矿元素为铜、金、铊,其次为铅、锌、铁等多金属矿化和重晶石、萤石等非金属矿化。有大庙山、龙王尖、曾洼、黄泥河等金矿,还有孙东铜矿、马厂砂金矿。而黄庙断裂东侧矿床(点)较少。滁州除琅琊山矽卡岩铜矿(中型)外,仅有新发现的翻水洼金矿和香泉铊矿床。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区最新发现的矿化属于拉勒米期形成的低温-超低温热液(泉)型铊-金银多金属矿化,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分布规模,具备寻找卡林型金矿的指示元素组合,但其形成环境和找矿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带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体部分,又称安庆-铜陵-马鞍山铜、金、铁、硫成矿亚带。由铜陵铜金成矿区、庐枞铁(铜金)硫成矿区和宁武铁硫成矿区组成。该地区发现了许多矿床,其中矽卡岩铜矿和玢岩铁矿在世界上很有名。沿着这条带,下扬子地区也有最强烈的岩浆活动。火成岩分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山岩两个岩系,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分别形成铜金结合和铁硫结合两种矿物。
南(外)带称为庆阳-泾县金、银、铅、锌、铜、锑成矿亚带,又称前陆逆冲带。由于夹在下扬子坳陷和江南隆起之间,其岩浆成矿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色彩。区内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发育,主要在燕山期。已发现的矿化类型很多,包括层控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斑岩型、层控低温热液型等。矿产有金、银、铜、铅、锌、锑,典型矿床有庆阳徐桥银铅锌矿、尹家闸金矿和南岭绿山金矿。值得一提的是,该区有两种特殊矿化:一是斑岩矿化。在江南成矿带的西北缘,沿高滩-纣王断裂分布着一系列小规模的浅部侵入岩(斑岩),形成了与江南隆起带南缘赣东北斑岩带对称的另一条斑岩带。该区铜、金(银)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这些中酸性斑岩密切相关。例如,马史斑岩铜矿和炮道岭蚀变(斑岩)金矿床就与这些小岩体的侵入密切相关。二是低温成矿。在寒武-奥陶系地层分布区,观察到低温热液成矿作用。除奥陶纪地层中发现的类卡林型金矿外,寒武系黑色页岩建造中还发现有银、铅、锌、锑、金、铂和钯的矿化,部分地区已富集工业矿床。
(2)浙赣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这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该带与浙赣坳陷带一致,成矿主要受浏阳-景德镇-歙县、赣东北和萍乡-广丰-绍兴超深断裂带控制,形成四个次级成矿亚带。该区燕山期岩浆侵入体规模较小,但已形成巨大的矿床。
(1)景德镇-歙县铜多金属成矿亚带
分布于浙赣坳陷带北缘,基本对应萍乡-乐平坳陷带。该带受浏阳-景德镇陆内俯冲带控制,形成与燕山早期ⅰ型中酸性斑岩有关的北东向铜多金属矿带。这些矿床主要是中小型的。安徽省有竹溪、月星、黄土岭等一批中小型铜矿,江西省塔前有钨钼矿和一批新发现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点。
(2)德兴-屯溪铜金银多金属成矿亚带。
该带斜穿赣东北浙赣坳陷带中部,受赣东北深大断裂俯冲带控制。其上盘(西北)为德兴铜金矿集中区,包括著名的德兴斑岩铜铜矿田、银山火山-斑岩铜-金-铅-锌矿田、金山金矿田等中堡界锰-铅-锌矿田、胡家尖银-金矿床、西田-金矿床等。近年来在休宁南部白芨山地区发现的小河—天井山、青山—富竹圩、岭南—吴丽婷和古楼—黄尖四条金矿化带均具有较大规模。矿化带主要产于晋宁期岛弧火山岩或碰撞花岗岩中,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有关。但在该区晚侏罗世花岗斑岩带中仅发现零星铜矿化,其找矿潜力有待进一步调查。
该带具有长期活动、多期次、多成因成矿的特点,包括晋宁期动力热变质作用形成的金山金矿田,林峰石炭系浅海热水喷射沉积-叠加铜硫铁(钨)矿床,燕山期成矿主要与壳幔混源I型或A型岩浆有关。
(3)灵山-大帽山钽铌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亚带。
赣东北俯冲断裂带后侧(下盘)的怀玉凹陷形成了与燕山期A型花岗岩有关的钽铌钨锡矿床,其中有一个超大型松树岗矿床。还有震旦系层控斑竹坑等铅锡多金属矿床(点)。
(4)东乡-前山铜金铀多金属成矿亚带。
它分布在浙赣坳陷带的南缘,受萍乡-绍兴俯冲断裂带控制。如前所述,根据地质剖面资料,构造带向南倾斜,因此可以确认矿床主要形成于其上盘(南侧)。该带也是一条长期活动的多期多因矿带,包括晋宁期海相火山铁沙界铜矿、石炭纪浅海含矿热水喷射沉积永平铜硫(钨)矿床、燕山期与ⅰ型或S型火山岩有关的虎威、银丰源、刘佳、沙滩金银矿床、与ⅰ型中酸性斑岩有关的川坑、铜山、赵佳金银矿床等。
(三)永安-梅州铜、金、银、铅、锌成矿区
图4-6咏梅凹陷闽西南威宁盆地构造示意图
永煤会凹陷区(广义)位于研究区西南部,横跨赣、闽、粤三省。其分布范围是指永安-梅县-会昌,以闽西南为主的三角地区。其大致分布在石城-会昌-寻乌东部,长汀-连城-永安南部,梅县北部,龙岩-大田西部。因其主体在闽粤地区,故简称咏梅凹陷。
由于这方面对抑郁症的时间有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其范围的界定。本项目研究认为,咏梅坳陷区是加里东期永安、梅州区域隆升后,由于地壳凹陷而形成的华力西-印支期沉积盆地区(图4-6),其范围主要由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分布区所限定:其北部与武夷隆起区相连;西部震旦纪-早古生代变质基底出露区为其边缘;东部边界无法明确划定,因为它被中生代大陆火山岩所覆盖。从火山岩中出露的基底“天窗”来看,政和-大埔断裂带以东的长泰中卫地区仍有二叠-三叠系海相地层出露,但仍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为界。南界为梅州以南的萝岗-兴宁北西向断裂。
近2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5个大型矿床都集中在该区。分别是:(1)紫金山铜金矿床,为大型中低温火山-次火山-斑岩型矿床(高硫型)。(2)松溪大型银锑矿床产于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岩中,是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沿海地区新发现的含矿层位。(3)会昌岩背锡矿床具有品位高、规模大、埋藏浅、矿化集中的特点。它是与高氟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矿床,对应燕山晚期的伸展构造环境。(4)渝水铜矿是一个异常丰富的块状层状铜矿,属海底火山-喷硫沉积矿床。渝水铜矿的含矿层位可与浙赣坳陷及下扬子地区的许多铜矿床相比较。(5)尤溪双旗山金矿位于咏梅凹陷东缘,是一个受层间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陶等人(1998)认为永煤会地区成矿有三个特点:一是成矿集中,规模大;二是类型多;第三,它是多层的,矿化包括五个层位。因此,它是一个“多层多类型的矿化集中区”。
咏梅凹陷包括两个成矿远景区,两者的成矿作用存在一定差异。
1.大田-梅州铅锌银铜矿成矿区
包括大田铅锌银铜集中区、连城-永定铅锌银铜集中区和梅州铜铅锌银(锑)矿化区。区内有4种矿化类型:层控低温热液型、斑岩型、海底喷流沉积型和矽卡岩型。它包括几个次级成矿远景。
1)大田铅锌银铜成矿亚区:位于盆地东北缘,分布着众多以硫(包括同生硫)为特征的矿床(点),应与当时半封闭的古地理环境有关。早石炭世末的沉积间断有助于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岩浆侵入补充了新的矿源,同时广泛发生各种推覆滑脱构造,成为矿体定位的良好空间。因此,矿集区几乎所有矿床都属于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层状矽卡岩型,灰岩与其上下碎屑岩之间的滑脱构造一般成为矽卡岩体和矿体的形成场所。以龙凤场矿床为例来说明。
大田龙凤场铅锌矿,故名“龙凤场式”。矿区为一倒转向斜构造,栖霞组灰岩与其上下碎屑岩之间广泛发育缓倾斜滑脱断层和破碎带。印支期岭兜岩体斑状黑云母状花岗岩以叠置方式侵入。层状矽卡岩带形成于重叠侵入接触区和缓倾斜断裂带。主要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于矽卡岩中。矿区内还有流纹质隐爆角砾岩,向深部过渡为花岗斑岩,如图4-7所示。产于下部林地组灰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拆离构造中的矿体主要为黄铁矿,并有菱铁矿残留,表明其为同生沉积成因;然而,产于上文笔山组灰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滑脱构造中的矿体主要是多金属矿。存款规模中等。
矿集区内密集分布着多个同类型矿床,其特点是分布在一个侵入岩体周围。如龙凤场矿床分布在岭兜岩体周围,龙山奇、建爱、上蔡矿床分布在汤泉岩体周围(燕山晚期)。值得一提的是,建爱层状矽卡岩矿床与电灌站斑岩矿床在空间上紧密伴生,在成因上有关联,从而形成了层状矽卡岩与斑岩共生组合系列,如图4-7所示。
2)后田-大排铁、铜、铅、锌矿化亚区:从龙岩后田至永定坎市,铜、铅、锌矿化强烈,除马坑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的大型铁矿床外,还有十个小型矿床和矿点,矿化多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于C1-C2和P1Q。
图4-7福建大田加乃电灌站305线地质剖面图(闽西队略作修改)
3)梅州铜铅锌银(锑)成矿亚区:位于咏梅凹陷西南端,是凹陷内海侵最早、海退最晚的地区。该区有两个典型矿床,梅州松溪和渝水,其成矿作用具有层控矿床成矿系列的显著特征,其主要特征将在成矿系列中论述。
2.上杭金铜矿区
早白垩世,上杭地区沿上杭-小芸深大断裂带存在一个北西向的叠合火山盆地,叠合在华力西-印支期海相盆地的沉积地层上。在火山盆地的东北侧,先有晚侏罗世酸性花岗岩侵入,后有早白垩世深部中酸性岩浆喷发侵入,形成一套中深侵入岩-斑岩-次火山岩的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紫金山-罗布林金、银、铜(钼)矿集区(或称紫金山矿田)就是在这种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其中,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属于研究区特有的硫酸盐型(高硫型)矿床。同时,矿田西侧还有浅成低温热液作用形成的冰晶石-绢云母型(低硫型)矿床,加上罗布岭的斑岩铜钼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次火山-斑岩成矿系列。外围有栖霞灰岩与岩体侵入接触带的铜坑铜矿和早三叠世溪口组与岩体侵入接触带的朱迪铅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