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辩

中国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发端于夏商周,是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坚持认为,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人类文化史上,亚洲、非洲和欧洲有五大文化中心,分别是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南亚次大陆、中国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欧洲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唯一能在史料中找到的,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原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历来崇尚创新,唐的说“新则新之,变则新之。”《高康》说:“做一个新公民。”要求君子“与时俱进”,天天向上,达到新境界。《诗经》曰:“周虽旧邦,命改。”周来自商朝。虽然它是一个古老的州,但它的使命是新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旧的国家,但是有了新的生活,新的生活就是现代化。商周时期,人们把这些字刻在器物上,是为了让后代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断创新,甚至要求他们要新,要新,要新,要新人,不要保守,要创新,要进步。早在周朝,人们就认识到创新有益于发展,不创新就是落后,落后就没有生命力。河南提出打造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在传承创新。传承与创新是中原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发展和弘扬。

要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就必须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清其精华与不足,取其精华为今用。所谓创新,就是适应时代需要,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性和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将中国历史文化转化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动力,为中原崛起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2.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次次让世界惊叹。再加上传统文化的稀缺性,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是世界主要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强大的消化力和适应力。虽然许多专家学者和国学爱好者也组织了各种活动,试图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影响甚微。一方面由于规模不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必须分阶段实施,才能影响更广泛的人群。

“国学启蒙教育教师班”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李广彬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当老师,于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否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是否具备德性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文化推广的效果。就国学教育的推广而言,首先要让我们的老师了解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的精髓,从而带动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目前,全国各地大量幼儿园、小学开始重视国学特色,但真正懂国学、能教好国学的老师并不多,出现了大规模的“教师荒”,这是国学教育推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