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西夏音乐?

西夏音乐传统历史悠久。

党项人有爱好音乐的传统,使用的乐器有琵琶、笛子、箫等。唐僖宗给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全套布道的时候,有三个车夫,1530个车夫,781个车夫,816个车夫。以锦鸡、节鼓、排架鼓、大鼓、小鼓、钹鼓、保羽鼓、中呜、大横吹、小横吹、栗子、桃皮、笛子为乐器(《西夏十二卷》)。虽然配备全套乐器的乐队数量太多,这个记录不一定完全可信,但至少可以说明党项此时已经接受了中原音乐的影响,可能已经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乐队。五代时期,党项人经常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在集市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唱其风土人情”,可见党项人善于歌唱。据文献记载,党项音乐历经五代至宋代已有百余年,但音节悠扬,声线清亮,仍有唐朝遗风。德明时期,与北宋交好。"它的仪式、礼仪和声音都遵循宋制度."元昊继位后,认为中原之乐不足以效仿,并根据当时建国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礼乐制度,王者,信益民。乡亲们把忠诚放在第一位,把战斗作为自己的服务。如果唐宋的声音很多,我也没什么好拿的。于是《格律五音为一调》被勒令在初中普及。这是西夏音乐的一次重大改革,对西夏早期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元昊的一个妃子孙也喜欢音乐。因为和袁浩意见不合,她趁着袁浩出去打架,“天天娱乐音乐,有利于修身养性”。

音乐也属于劳动人民。元昊经常对外用兵,对内加紧压迫。百姓怨声载道,高唱“十首不如一首”。歌词具体内容不详,但党项人通过音乐反抗封建压迫的强烈呼声可想而知。

西夏文化的重心往往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音乐也不例外。惠宗是一个热爱汉文化的皇帝。他曾“在汉朝诱妓卖艺”,可见汉乐受到西夏统治者的赏识。他在拜宗时,也十分重视音乐。宗室的儿子任重和任丽“精通汉藏文字,才华横溢,善于歌唱”。前面提到的崇宗晚年写《灵芝之歌》与群臣合唱的故事,也说明了当时音乐的繁荣。

仁宗在发展佛教、弘扬儒学的同时,于民庆五年(1148)让乐官李元儒在中原采用乐书,并参照西夏制度修改了乐律。原来西夏音乐,元昊改了之后,就不再是晚唐遗风了。仁宗若想大刀阔斧地推行儒学,改革音乐势在必行。新乐改后,封为丁,李元儒等人升任官职。这次音乐改革的结果是,西夏音乐从中原音乐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

西夏音乐不仅普遍受到汉族的影响,有些西夏人还能直接用汉语演唱,这与很多西夏人和汉族人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有很大关系。北宋著名政治家沈括,曾写过几十首供士兵学唱的歌曲,其中有一句“万里羌人尽唱汉歌”。羌人似乎是指当时与宋朝接壤的党项等民族。他们会唱汉歌。

河西地区历来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西凉音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到了中原。那么西夏的音乐是否也影响到了即将到来的王朝?答案是肯定的。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皇帝在宋夏交界的米脂村召集了42名投降的乐师(党项乐师),请他们在崇政殿演奏音乐。似乎连宋朝皇帝都要欣赏当时的西夏音乐。

西夏有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名为番汉乐师院,属于行政机构中的第五类。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两种音乐,即西夏了凡和汉族音乐。《汉书·范掌珠》中有“乐师耍把戏”之说,记载的乐器种类繁多,有:三弦、丝弦、琵琶、琴、筝、瓒、管、笛、箫、笙、瓒、七星、大。中国和汉族音乐使用的管、弦、打击乐器似乎比较齐全。

更耐人寻味的是,西夏音乐并没有因为西夏的灭亡而终结。反而对元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蒙古士兵在沙漠中开始,他们的音乐可能很简单。蒙古王朝建立后,迫切需要一种既适应当时迅速发展的政治军事形势,又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音乐。由于从党项传入高之瑶,蒙古王朝采用了西夏的旧乐。这可以说是蒙元音乐的开端。后来元朝也采用了其他民族的音乐,但西夏音乐还在继续使用。从元世祖到元朝(1273)的30年间,大明殿修建白伞时每年都要使用河西音乐(即西夏音乐)。当时宜丰掌管汉人、回民、河西三色细乐,各有三队,共三百二十四人。益丰公司下的机构原名昭和部,设置于元十七年(1280),四年改名天乐部(1311)(《元史》第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卷第八十五卷)。

以上概述的西夏音乐发展演变概况,展现了汉、党项、蒙古等民族音乐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历史事实,谱写了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祖国历史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