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诗|苏轼《淮阴夜发朝杨珊》。
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1 8月24日),本名子瞻,又名何中,名铁罐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栾城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宋神宗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应永助使。宋哲宗即位后,历任翰林学士、读书学士、礼部尚书,在杭、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至惠州、儋州。宋徽宗获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于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师,谥号“文中”。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流传至今的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由于官场的变化,苏轼频繁地往返于京城和各地。他不仅在江苏多地为官,还在江苏大地上留下了许多足迹和诗篇。比如他的《淮上晚发》:“苍月倾云悲,小风吹水鳞开。这辈子被人指点过江湖,在淮中默默数了十个交换。”诗人默默数着在淮河上游荡,做了十次交流。
今天推荐的10月16日日记看到的是苏轼在大淮安的经历和感受。
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大将军。农历十月十六,我从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乘船到杨珊(今淮安市淮安区,楚州府所在地)。一天之内,天气多变,从“早晨风大,月亮黑”到“雾如细雨”,再到“北方来风”和中午“突如其来的冰雹”,突然“电如断壁”,坐下来喝酒时又是冷雪交加,让诗人感觉像做了一场噩梦。
有专家分析,淮安的深秋是冷空气南下的冷锋天气。
此外,苏轼还有很多关于大淮安的诗词。
按照作者自己在这首诗中的注释,“我在杨珊遇见了菊园、刘公富、刘心老,我是有钱的,但和菊园亲近的人又在京口相遇”,大致意思是:我之前在杨珊遇见了孙菊园、刘公富、刘心老。既然久别重逢,只能在京口(今镇江)与孙菊园相见。
同一首诗,由诗人自己注释,“尝与余约伯邻江淮,将同船赴邓州赴送别诗”。
除了这些明确表明苏轼去过淮安的诗词,诗人还有一些诗词,还有一些家族成员与滁州有关。
看似简单的两首诗,其实藏着苏和程的故事。据有关文章记载,祐四年(1052),苏洵的小女儿苏八娘、苏轼和苏辙的三姐,传说中的,被叔伯、石、傅澄虐待致死。苏和程结下了恩怨。
《楚州见表哥程柳枝》写于元佑元年(1086)三月。当时,苏轼的堂弟程六之元被任命为滁州周知,苏轼曾写诗祝贺。这首诗首先回顾了两个家族的友谊和在眉山地区的辉煌历史,然后回顾了童年的趣事,最后表达了对母系长辈的悼念之情,并向表哥发出了修复两个家族关系的真诚愿望。
一首诗打破了苏与程关系史上的坚冰。此时距离八娘去世,两家关系破裂已经过去了34年。此后,苏轼兄弟与袁、芷韶等交往密切。
后来有了《表哥程德如的生日》这首诗。按苏轼在诗中的注解,“若在滁州,则在杭州,住万人。”当时,程志远在滁州做官,苏轼在杭州做官,两地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朝的两位官员自然是互相欣赏,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四朝旧人迟暮,仙鹤来年几度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