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谨小慎微的君子?

“君子慎独”一直是儒家倡导的道德行为境界,也是一直被有志之士推崇的理想人格。相传东汉名臣杨震在山东东莱县任知府时,途经昌邑县。当时的县令王米,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极力推荐的一位秀才。因为杨真当年的爱,他今天当官了。因此,王米感谢杨真,晚上给了他十磅黄金。杨震说:“老朋友认识你,你却不认识老朋友。为什么?”王米说:“就是因为我知道你一辈子清廉,怕被人批评,所以晚上来拜访,晚上没人知道。”杨真不满地说:“天知道,天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没人知道怎么说!”王米羞愧地离开了。地震后,杨被调到府,他一向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访问。儿孙们经常吃粗粮,不坐车。有旧友长辈要他给后代创一个产业,他不想说:“让后人叫他们清白官的后代,把这个给他们做产业,岂不是很有钱?”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类似“慎独”的美好词汇。东汉时,御史大夫雷伊曾经救过一个人,免于死刑。这个人后来用两斤黄金感谢雷伊的救命之恩,雷伊坚决拒绝了。当雷伊不在的时候,这个人悄悄地把两斤黄金放在雷伊家的天花板上。许多年后,当雷伊修理房子时,他发现送金子的人已经死了。据说,这是未知的,但当雷伊无法将黄金归还给他的人时,他毅然将黄金交给了当地的县政府。

这种节操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君子慎独,在本质上表现了儒家的“内圣”精神,正如所谓《吕春秋·纪弦》所说:“欲胜,必先胜;要说人,就要先说自己;要想认识人,先要认识自己。”在人生行为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君子的审慎在于培养人的自爱思想。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养成,在于他自身的养成努力,在于他自己对生活行为养成的实践。所以真正的君子是一个能认识自己,爱自己的人。

一次,鲁兹去见孔子。孔子说:“鲁兹,你知道聪明人是什么样的吗?”仁德人是什么样的?”鲁兹回答说,“聪明的人能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仁慈的人能让别人爱自己。"孔子说:"这只能称之为读书人,也就是道德修养一般的人。"

子贡来见孔子。子贡曰:“子贡,知聪明人如是乎?仁德人是怎样的?”愚公回答说:“聪明人可以知人,仁者可以爱人。”孔子说;“这只能叫君子,也就是有一定道德品质的人。”

颜元来见孔子。子曰:“颜元,聪明人是怎样的?仁者呢?”颜渊答:“聪明人可以自知,仁者可以自护。”孔子说:“这才是真正的既有智慧又有仁德的君子。”(见《荀子·子道》)在塑造孔子的理想人格上,自知自爱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知即知自己的不足,自爱即顾自己的仁。在生活行为实践中,外化为谨慎独立。君子自知不骄不躁,但自爱谨慎。君子慎独,则能于细微处见仁,于无人区控邪欲。君子慎独而行之:“勿因恶而行,勿因善而行。”

儒家强调“君子慎独”,即要求人们在其人生行为修养过程中,加强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自我锤炼功夫;就是要求人们认识到在生活中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人生行为实践中的一切得失、功过、善恶、好坏,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人。儒家想让人明白的是:“君子敬而不见敬,爱人而不见爱。”爱别人的就是自己;见亲人,人也。君子必在己,不在人。"(《吕春秋·必须是自己》)也就是说,一个有仁有德的人,要尊重别人,爱别人,而不被别人爱。尊重和爱别人是你自己的事;被尊重和亲爱是别人的事。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这是自己的事,不能靠别人,也不能显而易见。正因为人生行为的养成是自己的事业,所以君子慎独,提升自己的一切品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人生的整个实践过程中,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用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这个人就能够自觉地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人生行为的参照,注重扬善避恶,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生活,行为正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这样的人,在他的人生行为修养过程中,可以确定与道德品质高的人看齐,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对自己的伤害。并通过“见贤思齐,不见贤”的人生行为自省过程,最终达到“至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最高境界,完善了“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人格。自强不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看自己的勇气、决心、耐力和毅力。从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成长过程和经历来看,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定要自省谨慎,把握人生的关键时刻,善于挫折,被挫败也不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