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推理掌握的知识少,记忆掌握的知识多。尤其是在复习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角色各异的历史人物,千变万化的时间地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仅依靠机械记忆是根本没有希望学好这门课的。

一是“链接成篇”的方法。

就是把那些跨越时空,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点,总结链接成一块进行记忆。举个例子,如果把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按顺序排列,那么简单的记住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把它们以顺口溜的形式组合成一首,就会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学生愿意背,容易掌握,自然事半功倍。

再来看以下知识点的链接:尧舜周/春秋战国/秦刘/东汉三国争霸/晋南北朝对峙/隋文帝起兵讨隋/李渊起兵反/五代十国破/宋辽西夏多战/金元不太平/明朝以后建立了清国。

二是“分进合击”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像战斗中使用的战略战术一样,把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分解成一个个部分,分别学习和记忆,然后再整合。

比如,在回顾“陈胜与光武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分三步来记忆: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第二步,掌握起义的过程;第三步,把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把握的基础上,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全面记忆,才不至于欺世。

第三,“联想扩展”法。

也就是说,在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时,要从一个向另一个拓展联想,把类似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往往可以得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比如回顾中国近代史上《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想到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是一个屈辱国家的条约,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一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是彻底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闭的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在复习和掌握这三个条约时,既生动又省力,更不用说混淆三个条约中的相关问题了。

第四,“异同比较”的方法。

就是比较两个历史问题,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复习掌握。

比如回顾“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个部分,在比较的基础上,你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相同点:①原因相同,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2)领导阶级基本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推动作用。④同样的影响,这场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革命也有很大的影响。区别在于:①领导阶层不完全相同,英国新贵也起了领导作用。②特点不同。英国革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拉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启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大革命扫除了国内外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第五,结构梳理法。

这种方法就像用梳子梳理凌乱的头发,也就是梳理看似凌乱的知识,使其有一定的线索。也就是说,抓住每一个题目的历史知识大纲,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概括,这样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部分内容之前,它脑海中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轮廓,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这样它在学习中就会抓住根本,同时消除对困难的恐惧和担心。那么,只要本着不离开原始宗教的原则去学习,一切具体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八年级世界史第一册第二十课“俄罗斯和日本的历史转折”的知识结构可以梳理为:俄国废除农奴制:农奴制在俄国盛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奴暴动频繁,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不再允许地主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解放”时可以得到地块,但必须用元宝赎回。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却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第六,集中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相关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比如在研究中国古代史中的变法维新时,我们可以把变法维新的所有历史知识,按照历朝历代的历史发展顺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这个表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改革内容、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