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创始人生平简介
佛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出生在南天竺(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据说他是项王的第三个儿子。出家后爱上大乘,出家后成为般若波罗蜜多大师。南朝梁中期(520 ~ 526,南宋末年),从印度航行到广州,从这里北上到北魏,以禅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到永宁寺宝塔的精美建筑,说他150岁了,各国都没见过,所以“南歌连天,双手交叉”(《洛阳伽蓝》卷一)。
佛法在中国开始传禅,“指向人心,视自然为佛,不写文字,教人”。佛陀对着花朵微笑,叶佳明白了,这被认为是禅的开始。不写意味着禅脱离了文字,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一切的代号。这就是为什么慧能谁都不认识,却很懂佛经。只要头脑清醒,明白自己的本性,就能成佛。经过二祖惠科、三祖三参、四祖道心、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六祖慧能的大力推广,终于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门。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少林寺为中国禅宗始祖。东魏田萍三年(公元536年),卒于罗宾,葬于熊耳山。
佛法典故
历史流通
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佛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苇渡河,九年面壁,断臂立雪,归西天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佛法的敬仰和怀念。
大漠东来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父求教,说:“我得了佛法以后,应该往哪里传?”般若波罗蜜多说:“你要去震旦(即中国)”。他还说:“你到了震旦纪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欢政绩,不懂佛法。”达摩按照师父的指示,收拾行李,驾着平底船,漂洋过海。他花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抵达中国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迅速上报金陵。梁武帝小燕立即派出使节带达摩去京都欢迎他,并以礼相待他的客人。
初剑·吴亮
梁武帝是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他即位后,建了许多寺庙,写了经书,做了和尚和雕像,主张自我解放。他骄傲地问达摩:‘我做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是有出息的事,不是真功德。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静坐墙边,利益众生。因为观点不同,每次聊起佛法,总是不投机。”武帝听不懂。此时达摩觉得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于是离开,渡江入魏。记录这一传说的最古老的文献是敦煌出土的历代无名法宝(成书于774年)和唐宗密的《觉远经大术钞》第二卷。后来禅宗著名的《蓝岩录》将其作为第一首《上古颂》流传开来。后来成为禅宗的知名公案。
关于神光
当时申光在Ilo看了一批书,佩服老师的高风亮节,断了胳膊求佛法,老师感受到了他的真诚。然后,他传播了真正的心平法,给他一个心印,并把他的名字改为惠科。九年后,我想回西方,我请惠科告诉我一个案件的秘密,并给他四卷袈裟和楞严经。过了不久,他就沉寂了,葬在熊耳山上林寺。三年后,魏使宋云花青岭时,正巧达摩一行只回西天。老师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真假难辨。关于教师的沉默年龄,有梁大同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不同的说法。梁武帝也称老师为“胜周大师”;唐代宗被追授了“觉远大师”的头衔,这是一座俯瞰整座塔的空城。
一根芦苇横跨河流
竹林发现达摩石刻《一苇渡河》这幅《达摩画像石碑》刻于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石碑上,达摩站在过河的芦苇上,圆着眼睛。画像左侧,写着“1911年3月,明弘治四年,季春立山释放八十子……”被刻上了。“这块石碑是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方丈用1491手绘的,主要描绘了当年达摩渡河的故事!”负责南靖丁山寺修复重建的大师回忆说,在梁和浦口地方志的历史中,都记载了达摩居住在丁山寺的故事。这一次,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对顶山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加上对这块明代石刻的确认,“我们可以确认,这就是锡1500年前达摩居住的真正地方。”
芦苇过河的另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用芦苇过河。达摩与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后悔。得知达摩出发的消息后,他立刻派人骑着骡子赶了过来。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的山峰突然合拢,一群人被夹在两座山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河边,看见有人来了,就折了一根芦苇扔到河里,变成一只船,漂过了河。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骡峰,达摩在山北麓休息的山洞叫做达摩洞。今天,为了纪念达摩过河后参观路畅寺,在路畅寺建了一个芦苇堂。“一苇渡江”后,达摩在江北路畅寺住下,后又去丁山等佛寺边壁修行。至今,丁山寺还留下了“达摩克利斯岩”、“宴坐石”、达摩克利斯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是中国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祖碑早120年。丁山寺已成为禅宗的重要丛林,被誉为“佛法第一场”。
少林禅院
达摩渡河后,手拿禅杖行走,在山上礼拜,在寺庙打坐。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绕,密林密布,山清水秀,环境幽静,佛教兴盛,谈吐亲昵。我想,这真是难得的佛教净土。所以他把少林寺作为传教的道场。广收僧徒,首次传禅。从此,达摩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法身像碑和过江芦苇。古人有一首赞美太阳的诗:路过水再相逢,独自伤心地渡河。太阳是可怜的,就像两匹马,两匹温柔的簌簌唱唱。达摩到了魏国,参观了嵩山少林寺,独自一人修行打坐。当时他被称为墙上的婆罗门。鱼道和达摩的肖像
惠科二世与达摩相遇,亲近并支持了四五年。达摩觉得他们很真诚,就教他们怎么穿衣服。他还送给惠科四卷《楞严经》,说:‘我认为中国人的根最适合于此经。如果你能遵循这个,你就能离开这个世界。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一个传奇人物。首先,据说达摩在到达金陵(今南京)时与梁武帝有过一次问答。梁武帝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他登基后,建了许多寺庙,写了经书,教了和尚,造了雕像。他骄傲地问达摩:‘我做这些事有多少功德?佛法说,‘没有功德。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是有出息的事,不是真功德。武帝无法理解达摩渡河入魏。记录这一传说的最古老的文献是敦煌出土的历代无名法宝(成书于774年)和唐宗密的《觉远经大术钞》第二卷。后来禅宗著名的《蓝岩录》把它作为第一首《上古之赋》。
其他传说
达摩晚年死于毒药的故事,在所有的传记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后人说他是毒死的,葬在熊耳山(今河南省宜阳县),但也有说是魏国使者宋云从西域回来时在凌影遇到了达摩。达摩孤独终老,手足无措。所以就有了‘只进不出’的传说。达摩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有个佛教徒叫菩提六指,他嫉妒佛法,多次害人未果。他让人在达摩的食物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误食。吃完后从嘴里吐出一条毒蛇。直到有一天,佛法的创立者确立惠科为佛教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去死。回到西方后才第七次被菩提六指毒死,佛法中毒。他的门徒把他埋在棺材里。这一天,北魏出使西域的使者宋云到了葱岭一带,见到了达摩祖师,问他:“师傅,你把佛法传给谁了?”达摩祖师道:“以后你就知道了。我要回印度。”他脱下一只鞋,对宋云说:“快回家吧,你的国王今天要死了。”宋云回来就讲了,不相信佛法已死。于是他们打开棺材,看到里面只有一只鞋。有人说达摩祖师来中国的时候已经150岁了。
墓地
孔祥寺孔祥寺
它是佛教的始祖——佛法大师韩红的葬身之地。近年来,中外僧人经常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香寺曾经是佛教圣地,现在仍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据清代和民国时期陕西的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陕西时,修建了空香寺,至今已有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座古寺白马寺同期的佛教圣地。空香寺是禅宗早期始祖达摩的葬地。因舍身为法,创立禅宗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讲法后,到熊耳山下的丁琳寺讲法五年,在梁武帝大通讲法两年?公元536年?他于12月去世,享年150岁。僧侣们非常难过。按照佛祖的仪式,他们在丁琳寺埋葬了第一位祖先,并建造了法灵塔和法堂。阿良无棣人萧炎亲笔题写了“南朝达摩祖师颂·序”,纪念达摩祖师创禅。后来元祥元年从西域回来的路上,东魏的使臣遇到达摩法师拿着棍子回西域,马上报告给皇帝。皇帝听说后,下令挖掘达摩墓,却发现大师已化身为佛,于是将丁琳寺改名为“空寺”。
广州圣吉
广州,上下九古的珠江码头,现在是繁华的步行街。其中有达摩祖师西落的华林正街小石碑,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原名“西来寺”),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石塔有21释迦牟尼佛舍利。光孝寺有法门“洗碗泉”,俗称“法井”。
南京风景区
南京雨花台的高作寺,据说是佛法的创始人。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被神圣的光芒惊呆了。后来跟随少室山,在雪中断臂求法,最终成为禅宗二祖。南京长江边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达摩就是从这里过河的。江北六合路畅镇有“路畅寺”遗址,是为纪念达摩祖师易维而建。历代屡废屡建,现异地重建。江北浦口有顶山寺遗址,顶山寺是安第一座用达摩和一根芦苇过河的寺庙。有“达摩岩”等遗迹,早于少林寺为禅宗祖庭。这座寺庙正在重建。
编辑这一段,供以后评估。
从敦煌出土的资料来看,在自古以来作为佛法理论流传的众多著作中,似乎只有“二进四行”说才是真正的佛法思想。唐敬觉老师冷嘎的《达摩传》中有四行大乘入道,是达摩弟子林坦记录的。根据林坦的序言,他把达摩的言行整合成一卷,叫做《论达摩》;达摩为禅修听众写了一卷名为《楞伽精要》的书,又名《论达摩》。这两篇论文逻辑性强,干净利落,在当时很流行。大磨头
《少师六门集》目前一般有两卷,分别是《心经颂》、《断论》(一种观心论)、《两种入》、《解脱心法》、《悟性论》、《血论》。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的绝对观,达摩无心观的解读,南天竺(大乘论)禅师达摩观,朝鲜北斗寺刻的《禅师》上下卷所收的其他关于佛法的论文,日本铃木大拙出版的校刊《少师艺书》等。这些文字的内容大致相同。达摩“二分四行”的禅法,以“壁观”法为核心。唐宗密《禅源全解序》(大正48.403c)第二卷:‘佛法教人以壁观自在,外止一切缘,内无呼吸,感如壁,可入道。这不就是冥想的方法吗?所谓“两个途径”,就是“理性途径”和“实践途径”。理性进路属于教学的理论思维,实践进路属于实践,即禅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说。李进和邢的名字见于北良译的《金刚经》第五版。但《金刚经》上说的是“觉观”,“壁观”是来自佛法的独特禅法。道玄在《高僧续传》(大正50.596c)卷二十末对佛法禅修的评价:‘大乘观壁,成就最高,得道于世,归于市。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以教悟佛”,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了信仰后教人是“不循文教”,即不再依赖文字和教义。第二步,理智是主要因素,行动是助力。在后来的佛教中,佛法的标志是“外教他人,不写文字”。因为它以研究佛心为禅修的终极目标,所以又被称为禅宗“佛系”。有人称之为“楞伽派”,是因为佛法专门教人楞伽经作为禅定的证明。大磨凼
佛法之学无考,后人关于追溯传统有各种说法。《楞伽师记》声称,菩提陀罗是第一个祖先,菩提达摩是第二个,沈绣是第七个。神会坚持南宗正统,肯定佛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宣称六代佛法——惠科——僧夫人——道心——弘仁——慧能一脉相承。关于西天的世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吉加夜和译的《傅传》。唐智举《林宝传》(完成于801)以叶佳的印度僧人为第24代,其后是菩萨、米朵、般若至达摩为第28代。《祖堂集》(952年完成)、《永明延寿景宗录》(957年完成)、《宋道元景德镇邓川录》(1004年完成)、《传法真迹》(65433年完成)继承了这一理论。鱼道是一位睿智的教育家,他与惠科一起成为达摩的创始人和弟子,并在达摩工作了四五年。他从佛法中学习禅,注重个人内心的修行而不是告诉别人。他的事迹不为人知,除了《景德录》中的三等传说,讲述了达摩弥留之际,即他自诩慧得髓,道得骨,倪总得肉,道副(即和尚副)得皮,其禅意程度可想而知。
达摩弟子
弟子和尚代理
副僧,俗姓王,太原祁县人,达摩剃度弟子。南齐建武(494 ~ 497)住在仲达的达摩壁。
山(今南京)定林峡寺。他欣赏凌敏峨嵋山的美景,当萧元藻离开四川(今四川)时,他跟随他进入四川,从而使禅宗在四川流行。后又回到金陵(今南京),卒于金陵开禅寺五年(524),享年61岁。林坦自称是达摩的弟子,并记录了达摩的“二四线说”。在《惠科传》中,他被称为妙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 ~ 543),参与罗阳、叶等地的典籍翻译工作,是当时参与佛经翻译的重要人物,如菩提六指、佛凡多、瞿昙般若六指、毗湿奴智贤等。他学识渊博,善于演讲,在《野都》中经常讲胜利经典。在吴州灭绝期间,他和惠科共同保护经典,手臂被砍断,因此被称为“无臂森林”。林坦早年虽亲近佛法,但禅与义并重。因此,后世关于莫临终时在弟子身上印上皮、肉、骨、髓的说法,并未提及。林坦在《传法禅》中记载的大乘入道四行(观),在中国禅宗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圣光断臂大法
相传嵩山有个叫申光的和尚,听说达摩祖师住在少林寺,就前去拜谒。达摩坐在墙上,不置可否。申光并没有气馁。他心想:“古人求道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古人还是这么做的。我能有什么美德?鼓励自己!”冬天很冷,漫天都是雪。夜幕降临,神光依然一动不动地立在殿外,清晨的雪还没到他的膝盖。达摩接着问:“在雪地里站久了,你要什么?”上帝泪流满面,说:“只望和尚慈悲为怀,为我传道。”佛法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稍有犹豫。申光明白达摩的想法,于是他用一把锋利的刀切下自己的左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把他留在身边,给他取名惠科。少林寺的李雪亭是为了纪念惠科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的。禅师达摩授予惠科《楞严经》四卷,惠科是日后东土禅宗的第二代祖师。从此,禅宗在中国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