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的发展历史

10年的发展,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过艰苦的发展迅速崛起,奠定了世界缝制机械大国的地位,正在从缝制机械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7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07年国内缝制机械产品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02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在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上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中国缝制协会信息中心当年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缝制设备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近500家,年产缝制设备800万台,年出口收入4亿多美元。10年间,中国缝制机械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缝纫机年产量占“十五”末世界缝纫机总产量的765,438+0%。到“十一五”末,这一比例提高到80%,年产值占比也从“十五”末的45%提高到目前的59%。产业继续向中国大陆聚集,促进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缝制机械行业作为服装、箱包等行业的上游行业,也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经历波澜,前两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行业自身发展周期的调整,全行业产销量等经济指标连续两年呈快速下滑趋势,陷入10年来的低谷。但通过积极应对和调整,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特别是随着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步摆脱低迷,呈现出强劲持续的复苏态势,产销规模快速回升。特别是2010年,行业呈现全面快速增长,年产值创历史新高,产量逼近行业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成效初显。进出口数据显示,2011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破纪录。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中国缝纫机产品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41万美元,较201.00增长21.72%。其中,出口20亿美元,增长2421%;进口41亿美元,增长4.19%;贸易顺差65438美元+0.59亿美元。行业出口全年保持较高水平,单月出口量连续三次创下单月出口量最高纪录。7月份出口额高达2.05亿美元。2011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将其定为行业质量赶超年,并发布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稳增长、质量第一”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强国发展战略。根据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缝纫机生产企业(含外资企业)约830家,其中缝纫机生产企业620家。非缝纫缝纫缝纫设备厂商约265,438+00(注:主要指除缝纫功能以外的其他缝纫设备,如验布、裁剪、铺布、熨烫、粘合、检针、吊挂、激光等。)和1000多家零配件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六大主产区。“十一五”期间,行业总产量7496万台,产值6543.8+0935亿元,利税92.6亿元,出口总量5392.9万台,出口额7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出口产品增加值快速增长,实现年均经济增速11.5%;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重大突破。如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比重由“十五”末的2%提高到25.04%,电脑缝纫机占缝纫机总产量的比重由5%提高到36.5%以上,特种工业缝纫机年产量由3%提高到9.5%。企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