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战争是怎么打的?

中国古代的战争是怎么打的?

历代的历史学家都不明白古代的战争是怎么打的。

岳传说中,金军统帅金兀术有一支精锐部队,名为“连环马”,用铁链将30匹马连在一起,冲击势不可挡。在真正的宋金战争中,金军确实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叫做“绑架马”。在岳飞之子孙的著作中,绑匪马第一次被等同于连环马,“绑匪马”被定性为“贯穿威索,链接三人”的连环马战术。。《说岳全传》一方面把这种说法普及到民间,使神秘的连环马战术家喻户晓;另一方面,《三马相连》连载马夸全是“三十马”的画面。

从目前的认知和军事常识来看,连环马的说法极其荒谬。如果3匹马或者30匹马连在一起,且不说马的速度不同,就会互相牵连。如果一匹马突然受伤或死亡,其他马连锁倒下就是悲剧。可以说连环马是一种极其业余的军事思想,不可能在实战中应用。

从南宋到清朝,从朝廷到民间,“拐走的马是连环马”的说法已经成为不可质疑的结论。大约在《岳传》流行的同时,有军事事实经验的乾隆皇帝率先看出端倪,对流传数百年的连环马神话提出质疑。他认为在实战中不可行,也许是因为宋人给自己的战败找到了一个夸张的借口。但是,真正从学术层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邓光明先生。他在《岳飞传》中的详细考证,彻底推翻了连环马的说法,“绑架马是左右骑兵”成了不刊之论。

在“拐马是连环马”被误传的几百年里,令人惊讶的是,在乾隆之前几乎没有人对这种荒谬的说法提出过强烈质疑。

正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战争的细节。

正如李硕在《内战三百年》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中国古代是怎么打仗的?历史记载往往没有这么详细。

在史书记载中,我们看不到中国古代史书对战争的这些基本情况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史家无知,古成平时期的将军们都搞不清楚真正的战争(冷兵器战争)怎么打。那些乱世打仗的有经验的武将,大多没文化,无法记载。

中国的史籍也有以文载道的传统,总是传递着某种“近圣贤,远小人”的价值观,而战争中的战术细节、武器装备等技术内容相对没有这种承载能力,所以被淡化了。所以,很多战争的分析和记录,最后都要承担“作为管理的镜子”的功能。

简单来说,中国官方的战争叙事就是“去细节化”和“去技术化”。正因为正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战争历史的细节,在“中国古代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这个问题上失了位,而民间对这种需求又是真实的,于是解释权就到了言情小说身上,战争就这样“在言情中支离破碎”、“在怪力错乱”、“神秘化”了。

形容古代战争中最流行的套路。

言情小说中,古代战争最流行的叙事套路大致有三种。第一,策略。《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是以战略为主,但兵力、装备、战术都是次要的。《三国演义》中最常用的战术是“火攻”。重战中几乎所有的关键词和决定性因素都是纵火,密集使用火攻在现实战争中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暴露了作者在言情战争中的套路。

第二,单挑。武将一对一的战斗是推动《唐硕》和《水浒传》战争情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与计谋相比,一对一的战争与真正的战争的距离更加遥远,就像《西游记》中的战争场景,十万天兵将讨伐花果山,只是哪吒孙悟空与二郎神的较量。

第三,数组法。《三国演义》有八阵,《水浒传》有九宫八卦,《杨家将》有天门阵,《岳传》有五阵。

在古代战争中,阵法是真实存在的,这些神奇的阵法就像武侠中的手势,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虽然言情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大多荒诞不经,但不得不说,正是它们定义了几百年来中国人对古代战争的视野和想象。它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作者在写完这本书后谈起古代战争的时候,潜意识里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浪漫”:勇猛的将军立刻挥刀高呼“嘿,让童鸣去死吧!”

战争历史爱好者的“纸上谈兵”

言情小说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信息是从哪里来的?

一、古籍(正史、笔记)。战争史虽然不是正史的重点,但也不乏大的历史背景。战争史虽有其独立性,但没有脱离历史大局的古代战争。更重要的是,正史中一些简单的关于战争的道德判断和“偏见”,恰好可以成为写作的“靶子”。

第二,言情小说。虽然言情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大多荒诞不经,但也像正史的偏见一样提供了靶子。将“言情小说”中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进行对比,可以产生很多有趣的化学反应。

第三,当代关于战争史的著作和论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一些跨学科的作品。古代武器和战术的演变已经成为纸上谈兵的重要线索。在一些军事地理学的书籍和论文中,军事地理学的视角非常重要。

二是打破古代战争史研究沉闷局面的当代著作。

第四,西方战争史。“本质上,武器是一种商品,战术是一种知识,可以在欧亚大陆或海上贸易网络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