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京剧团历史演员
广州京剧团成立后,傅祥麟任团长(任职至1982),辅以人员和更新设备,成为一个大型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在1986被撤销之前,史世保、杨婷妤、王晨、童铁、吴志艳等。先后担任过团里的主要领导职务。“文革”期间,解放军和驻团工宣队还负责剧团的领导工作。主要演员有傅祥麟、新(程派青衣)、韩云峰(武生)、(谭派老生)、刘银增(丑生)、刘(老生)、孙燕琴(花旦),并培养了王芸、、傅红斌、黄立、谢克娟等一批青年演员。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从京剧职业学校、戏曲学校、广东艺术学院和社会知青中吸收了年轻演员常建中、邵、、李端和年轻音乐家、等。专业编剧有、袁、,舞台美术家有吴红树、周。70年代初,从北京、上海等地招收了一批青年学生,举办京剧培训班。期间全团人数近200人。
广州京剧团保持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他们主要为北方到南方的军队和干部服务。除了在广州等大中城市演出外,他们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部队、工矿区、农村、边防、海岛等地演出,特别是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都会对解放军进行长时间的慰问演出。京剧团对部队的演出要求有求必应。士兵们可以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为了让每个战士都能看演出,剧团干部进厨房帮炊事员看剧,演员们拖着沉重的脚步到山顶哨所为执勤的个别战士唱歌。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为战士们洗衣服、缝补衣服。广州京剧团与军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1953到1964,剧团演出了500多场,上演了90多场戏,吸引了53万多人。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58,达到711,其中在部队等基层单位演出572场。
广州京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徐策跑城池》、《走麦城》、《秦香莲》、《望江阁》、《拉个街区》、《法门寺》、《英雄》。从1963到1965,排练了大量的现代戏。其中反映部队生活的话剧《带兵人》在1965中南戏剧观摩展演中获得好评。“文革”初期,剧团一度瘫痪,但很快恢复了文艺演出。排练的剧目主要有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之歌》、《海港》、《杜鹃山》等。,当时被称为“革命样板戏”,还演出了“文革”后的《五指山风云》、《红灯记》,先后演出了《八一风暴》、《蝶恋花》等新剧,以及我团创作的《三星旗》、《赵佗回汉》等地方历史剧,传统剧目也逐步恢复。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的文化市场逐渐形成,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日益多样化。然而,广州京剧团原来的主要客户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州京剧演出需求锐减。从1983到1984这两年间,京剧团只演出了40多场。鉴于此,广州市文化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意见的通知》,向中共广州市委请示批准撤销广州京剧团。6月6日1986广州组委会同意撤销广州京剧团。
剧团老艺术家已办理退休手续,安度晚年;中青年演职人员被分配到其他文化单位或其他行业工作,也有不少人在广州参与业余京剧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