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谢谢你

曹操的管理在于用人。转载文章供参考。

曹操是如何管理下属的

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的重要一环。陈寿的《三国志》是曹操的传记,最后有一段《三国志》的总结,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第一,打败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曹操为什么打败袁绍?原因有二,第一是曹操善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操一生的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曹操是多么重要。

曹操的用人之道:

第一是:知人善任,适其才。

是于迅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有才与知人善用或知人善任是统一的。知人善任是什么意思?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知道谁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安置在哪里。这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善任,善任靠的是才能。比如我们反复提到的崔岩和毛杰的特点是什么?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曹操让他们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了德才兼备的。我们以早佐和任俊为例。他们有什么特点?辛辛苦苦,曹操让他们去屯田。由此,曹操的屯田制度得以推行和实施,曹操获得了丰富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适其才。这个特点,就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如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样的评价:“一官英明有效,权分一郡,无论大小,都是出类拔萃。”也就是说,不管他安排谁做什么事,他都是非常适合和胜任的。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选人不疑。这是一般的用人原则。怀疑人的人不需要,懂得用人的人不怀疑。但是曹操在这里有点特殊。哪里特别?第一,曹操身处乱世。乱世有什么特点?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真诚。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猜忌之秋”,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用周瑜的话说,曹操叫“韩翔,其实是汉贼”。当然,现在还不能肯定曹操是不是汉贼。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曹操前期还是想维护汉朝,后期个人野心膨胀,成为汉奸,想取而代之。但即使在前期,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朝招贤纳士,实际上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这样一来,他还有一个优点,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曹操的“侍奉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倚仗天子以令诸侯”。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优点是什么?他可以用中央政府、汉朝、现任皇帝的名义,用这个政府的官职、头衔、俸禄来吸引人才,比刘备、孙权更方便。他的缺点是什么?就是他搞不清楚自己招的是谁,到底是效忠皇帝还是效忠他,难免有所怀疑。第三个特点是曹操阵营复杂。有原东汉的官员,有新招选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投靠曹操、投降曹操、归降曹操的其他阵营的人。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的,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真诚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这个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候,作为一个* * *,曹操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包容和真诚。

我们说曹操对背叛他的人那么宽容。他对张绣、钟伟、陈璧以及那些恶意攻击过他的人,如陈琳,都很宽容。他为什么对这些人如此宽容?他只是想向全世界表明,我曹操是真心希望天下英才来此报国的。我很真诚。就算你背叛我,我也不在乎,我不后悔,我不在乎,我甚至不惩罚你。只要你再来,他就是想表达这种诚意。那么这样的信任和真诚,他得到了什么?以换取忠诚。比如宇金,就是曹操自己从兵卒提拔上来的将军。曹操第一次南下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造反了吗?造反的时候,曹操有点落花流水。此时的曹骏很乱,但被禁的队伍很整齐,一路整理自己的队伍,一路击鼓,有序撤退。回来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些其他的士兵,衣冠不整,狼狈不堪。于禁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了。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黄巾军投降曹操后,曹操把他们编入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看到曹操战败,就起来作乱,抢曹操的其他队伍。乍一看还行。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能这样!然后车队开过来惩罚青州兵,然后撤退。这时候青州兵得到了整个宇金,赶去找曹操告宇金。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已经是群情激奋,但是于禁还是先收拾了自己的队伍,安营扎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有人告诉宇金,青州兵状告你了。为什么不跟左宗棠说清楚?你现在在露营做什么?宇金说,敌兵说来就来。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我们怎么能迎敌呢?生意要放在第一位,个人荣辱要放在后面。况且左宗棠是何等智者,怎能听信谗言?安顿好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后,我去故宫见曹操。曹操称赞他,说你真有古代好将军的风范。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非常严格。他多次发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无法战胜敌人的。而曹为树立了榜样。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观众可能很熟悉。那就是曹操曾经下令行军时不得践踏农田。他想保护农民。谁的马要是踩了麦田,那就是杀头之罪。于是曹操的骑兵全部下马行走,一手牵着马,一手用兵器,用什么东西盖着麦子,小心翼翼地走着。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吓了一跳。一个家伙跳进了麦田,曹操的马踩在了麦田上。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怎么办?军事法官说,斩首。曹操说你应该被处死。唉,这怎么可能呢?反正古代就有这个传统,统帅不能惩医,不能治庶人,不能对尊者适用法律,就不能斩首。曹操说没办法,就剪了一把头发。他拔出剑,割下一根头发扔在地上,表示他受到了惩罚。这个故事记载在一本对曹操非常不友好的书里。这本书的名字叫《曹操传》,道出了曹操的虚伪奸诈。他说你踩了麦田就杀了你的头,你却掉了一根头发。其实不是的。曹操也受罚,这叫刑。惩罚就是把他的头发剃光,因为古人认为这种身皮之苦的父母是不能放弃的,惩罚就是侮辱,所以他还是被惩罚了,这还是表现了曹操执法之严。

然后曹操的惩罚很重,赏赐也不含糊。曹操对下属的赏赐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美男子,不靠一时之利。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的帅哥。一场战斗打完之后,这场战斗就胜利了。来,来,来,你们,分了它。这是给你的,这是给你的,这是给你的。随便拿。看似很慷慨,其实没什么意义。曹操要赏一个人,必须有两样东西。第一,这个人一定有很大的贡献。第二,曹操的赏赐必须到位,也就是曹操的赏赐必须超过你的希望份额,他加码。他奖励你的时候很体贴,可能是你想都想不到的体贴。曹操是一个很体贴的人。他不做,也会做好。人情一定要做到充分。作为统帅,曹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争脸、争功劳,功劳全归部下;第二,他的奖励绝对不会走过场,一定会让你受益。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真实的人,也正是这种真实的风格,让大家觉得追随曹操确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第四个特点是:心胸开阔,见贤思齐。曹操就更不用说了,不跟下属争风争脸争功劳,下属给他出主意。如果他不采纳,一定会检讨,把所有的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当然,很多时候曹操是虚心可教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他当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来换取应有的回报,这是他的希望之一,但是他希望自己能够施展才华,他的建议和计划能够被采纳。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这样的记录。毛听他们的话,跟他们走,做好事。当然,也有毛不听的时候。如果他不听,犯了错误,曹操肯定会检讨。有一次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做了一个决定,把淮南所有的人都北移。当时有一个叫江吉的人不同意。曹操说:“你看,上次我和袁绍在官渡打仗,把白马人都搬到演金去了。”蒋济说:“曹公,现在的情况和你和袁绍争白马时不一样了。而且,人民是想家的,想家的。谁想四处走动?不要移动它们。曹操不听,一听说曹操要北移,都去找孙权。所以后来姜姬去见曹操,曹操一听说姜姬要来,马上就出去迎接。然后他笑着拉着姜姬的手说,哦,姜姬,你看,这东西是我做的。我本来想让他们避开孙贼,结果我把他们都赶到了孙贼的地方。看看我做了什么,回顾一下。而且,我们要向他学习,就是复习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犯了错误,不想检讨是因为检讨的时候好像会哭,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受。还可以笑着复习,复习的时候也不丢脸。接受你点评的人依然认为你是真诚的。

这就是曹操用人的四大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诚的,感性的;

敞开心扉,真诚待人;

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依法禁止和统治人民的命令;

设身处地的去包容;

年轻人自责,功德回报他人;

通过奖励人们的优点来奖励他们。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一直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注重从能力方面考察和提拔人才。提出“勿拘贤行”、“勿废短”,即使是“无情不孝”,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以大胆使用。他说:有老公有事业的男人不一定能上进,有事业心的男人不一定能做到。陈平和苏秦忠诚吗?而陈平定汉业,苏秦弱颜。由此看来,士为短,庸才可废!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有才华,有才华的人也不一定品德高尚。例如,曹操说:陈平不是一个纯洁和诚实的人,苏秦没有遵守诺言。但陈平帮助汉高祖建立了西汉帝国工业,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所以曹操想:即使有才华的人有一些缺点和不足,又怎么能抛弃呢?这段话更好地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和“无纪”的主要精神。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进许昌后,决心刷新政治。他曾给狄咸一个宪章,并提出了14项改革建议。他在序言中强调,要使强兵富强,必须实行“任人唯贤”的政策,体现了他注重从能力角度选拔人才的思想,直接启发了士兵和谋士的能力发展。此外,曹操还继承了先

秦的用人思想“宰相必起于郡,猛将必送于卒”(3),“拨禁与乐之间,取张辽于鲁之殇内”(4),上述汉献帝立三将。这对当时的“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同时也让军人意识到,任何有一定能力的人都可以被重用。既满足了士兵的个体心理需求,又兼顾了这种做法的社会影响,从而获得下属的信任和忠诚。因此,他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文武人才,并吸引了许多敌营的著名谋士弃主。这说明“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是曹操势力从小到大,最后夺取执政权的重要原因。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其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⑤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使组织发挥更大的群体效益,必须重视个人能力。东汉末年曹操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从表面现象来看,曹操“唯才是举”“不抑品行”的用人政策与我国现代领导干部选拔中“德才兼备”的指导思想是矛盾的。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曹操的观点有他更广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第一,曹操是在封建社会充满“任人唯亲”思想的环境下提出这一理论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人唯贤”在当时具有非常进步的社会意义。真正为曹操的政治军事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不作为”是有条件的。曹操的本意是,人品行的“短边”可以忽略,这些“短边”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根本品质,而在根本品质上,他提出了对将领“忠、义、义”的基本要求。认为在“忠”“义”等原则上,要一心一意,坚守节操,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含糊。

再次,在现代管理心理学中,我们重视“德才兼备”的标准,这本质上是我们在理论上设定的目标。当然,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但是要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的要求,是相当困难的。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的“唯才是举”和“无纪律”的用人政策不仅与我国现代管理心理学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相矛盾,而且能够为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的用人路线提供积极务实的理论参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是“选将测敌”的用人艺术

“选将测敌”是曹操管理心理思想的典型特征,即在掌握将领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根据敌人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将领来控制敌人。曹操在《曹操集》和《孙子注》中多次提到对将军心理素质的要求。人们认为,一个称职的将军必须具备这样的心理条件。他说:力广,计备,质忠,守义。战争中每一次出击,往往都是统帅,勇往直前坚强扎实,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知疲倦。他又派人另征,统管师旅,安抚百姓,媾和。他被命令不得犯罪,敌人统治时,他迷失了。⑦也就是说,一个称职的将军,必须武功高强,计划周密,品质忠诚,性情专一,坚守节操大义。要督战,勇破敌军,亲自击鼓,孜孜不倦。带兵打仗可以安抚士兵。执行命令,绝不违背,遇敌果断,绝不怠慢。曹操认为,一个将军如果能具备这些心理素质,不仅能打败强大的敌人,还能为部下树立榜样,鼓舞军队士气。“如果你是明智的,你将是安全的。”⑧曹操高度评价了这位将军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作为将军,也要注意纠正一些干扰作战的不良心理因素。曹操在《孙子注》中指出:将军怒而不厌取之,怒而去敌,不量轻重而崩。⑨

也就是说,当一个将军情绪状态不好的时候,他带着心中的怨恨去打仗,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这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下,他最终必然会走向失败。

公元215年,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将军率7000人在东吴击退孙权10万入侵者,拯救合淝。这场战役的胜利,也离不开曹操深谙将领心理素质的用人艺术和“选将量敌”。镇守将张辽、李典善于进攻,而乐进更为谨慎。于是曹操教此密教:“孙权若至,张将军、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军不用战。”⑩最后打败了孙权。后来东晋历史学家孙胜评论说:“合淝守势弱,无可奈何。全职的话会好战,导致失败;全职的话,会害怕,难以保护。曹操勇武,不敢相用,真是妙哉。”这是曹操根据将领不同的性格差异、才能特点等心理素质克敌制胜的范例,也是曹操“选将测敌”思想在实战中成功运用的典范。

三是“褒死厚”的激励手段

根据管理心理学,激励是“激发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程”。激励理论被视为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群体的士气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实现的。曹操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总结了这个道理,并将其运用到管理活动中。他说:我不得不。如果你遇到太多的麻烦,你会按照计划行事。战斗到死,死亡之地不会有失败者。也就是说,士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拼死一战。如果他们处于危险的绝境,他们会服从指挥。相反,绝地会很容易激发士兵的勇气,转败为胜。在这里唯一起作用的是士兵们在绝境中求生的强烈欲望,激发了高昂的斗志。同时,“赞美死者”也是激励下属士气的重要因素。曹操曾说:“赞死者求生,慈劝其来。“也就是说,奖励死者是为了鼓励生者,奖励前人是为了激励后人。曹操用这种方法来鼓舞部队的士气,让士兵在活着的时候为国拼搏,英勇杀敌,也能为自己的不幸牺牲提前感到一种心理安慰。他还要求士兵们用鸡毛装饰他们的头盔。他说:如果一只鸡生气了,它不会输掉战斗,它会死。今天的人都加冕了,像这样。这意味着鸡是勇敢的,不到战斗到死绝不放弃。所以曹操认为士兵用羽毛装饰头盔,象征着这种战斗精神。这确实对士兵的战斗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激励和鼓舞,使军队能够保持强大的士气。

激励不仅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人的心理需求。如果领导者掌握并了解下属的心理需求,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下属的工作情绪和活动效率,使组织的目标尽快实现。曹操在一生的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原则,这是他事业最终成功的有效前提。同时也值得我们现代的领导者学习和借鉴。

第四,“奖罚分明”的管理原则

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式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曹操在给《孙子》的笔记中也明确指出:“军无钱,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去。”公元207年,曹操消灭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集团后,为了鼓励将士继续为统一战争出力,下令奖励功臣。他说:

19年我起义士兵镇压暴动,征将革兰氏阴性。是我的优点吗?这是一个明智的士大夫的权力。虽然这个世界不是

我知道,我应该与明智的学者决定;工作专精怎么可能安全!它促进了工作和密封的确定。这意味着我(曹操)起义19年来每战皆胜,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与将士和谋士们的英勇奋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的。目前,世界并不稳定和统一。我应该为之共同努力,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地独自享受这些功德荣誉呢?现在,我们应该尽快奖励士兵,安抚他们。不难看出,另一方面,曹操为了更好地贯彻其“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加强部队的组织纪律性,颁布了为败军还账的命令。他说:冒充征不是国家法典,是奖优不罚劣。它命令将军出征,败军赔罪,败军免官衔。这就意味着,既然我(曹操)发兵打仗,只赏有功,不罚有罪,是不符合国法的。人随部队出征,打了败仗就要依法惩处,造成损失的就要免去官职和爵位。这样士兵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张力,责任感也就加强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是有一定的心理基础的,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严格。他曾在《儿女之令》中说:“我没有二话,不但不要私,我儿子也不想私。”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对我们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奖罚分明”让人心服口服,会让下属有强烈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