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街的历史演变
首先,以水命名
金口古称土口,因金水入长江的入海口(古称土川、土水)而得名。那为什么金水在古代叫土口?据考证,这与大禹有关。
江汉地区附近有许多历史悠久的遗迹。比如汉阳龟山的愚公集,江夏金口的关羽,都是纪念大禹治水的。土水应该是以大禹的妻子涂山石命名的,所以叫土川、土水。
1984文物调查时,在金口发现“土川古碑”。
土口,水流入长江入海口的地方,史称土口。此地是长江中游的要冲,赤壁山(古赤壁)和纱帽山(古百人山)、胡爱山山、大君山,以河为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350年,楚在土口置沙,这里已经发掘出两座战国时期的楚墓,可以印证史书上的记载。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上任,秦设南郡。自秦子·王会文开始,为了统一全国,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其田,实行郡县皆有,沙县秦属南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江夏郡,设沙县,辖土口。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荆州牧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据夏口拒吴,黄祖移沙至少岳城庐山(今汉阳龟山)。
沙县仍然统治着土口,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吴开始修建沙县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6年),颍州汝南郡人为躲避施乐之乱,迁居江南,华侨治汝南郡,郡治土口。
直到唐宋时期,在土口发现了一个金矿,于是改名金口,北宋《太平宇宙》上写道:“金水在江夏县南。”据此,北宋年间,土水改名为金水。老志云:“鸡翅山南飞来一只金鸡,产金于此。”所以地产金改名为金口,画水也叫金水。
第二,黄金港口
土口(今金口)在战国时期处于萌芽状态。汉隋时期,从四川、湖南到江浙的商船都来这里进行商品交易,被称为“黄金口岸”、“小汉口”。金口,古称土口,因长江入海口而得名。
画水与古代大禹治水有关。“鲁的《春秋》。《殷初》说:“禹行公,见土山之女,游陇南于会前,土山氏之女作妾于土山之阳。”土水,以大禹之妻涂山石命名。直到宋代,此地因发现金矿而改名金口。《太平宇宙》载:“金水在江夏县之南。老志云:鸡翅山南飞来一只金鸡,产金于此。”一一改成金口,其水叫金水。
金口是古代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港。阿清朝文学家段灿写道:“住一屋者,星罗棋布如画,有四家百货店,早晚云集,上墙行船,络绎不绝。”民国初年,主街和西横街两侧店铺林立,摊贩密集,市场繁荣。现在后山街还保留着一条长约200米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
晋代名人陶渊明乘船回江陵时曾住在土口,留下“辛丑七月渡土口,夜归江陵”的诗句:“闲三十年,故与世同死。诗词书法好,园林无俗情。所以放弃这个,远到南京。敲世界新秋月,交溪友,傍晚凉风起,夜景空明。昭昭的天空是辽阔的,萌萌的四川是平坦的,他睡不累,却依然独自在云里。唱高歌不是我的事,但舍不得犁,舍不得归市场,也不是什么好荣誉。把草养直,不言自明。”
唐代诗人宋文志写过一首诗《送别土船宴》:“水海无边,船行如仙。清江暖日,黄鹤烟。积水动官盖,远风动管柱。我不会游泳,我后悔这山河。”各国文人墨客在金口逗留,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证明了金口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路交通大动脉。
自唐代灵泉古城兴盛以来,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代的灵泉古城就位于灵泉山。因为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靠近梁紫湖,西直达凡口、米峪口、金口,两头都可以到达大江,比大江的水路危险性小。
梁紫湖北部的樊口与长江航道相连,金口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形成了以长江为干线、河湖密布的水运网络。早在唐代,这里就成为川、鄂、湘等地粮食、粮食的运输地。李靖在南唐时,张骞被任命为四川转运使。他曾在江夏李向东张公山(今国土厅)雇过船夫。
其船工从金水河进入长江,长期驻扎在金口。五代宋元时期,江夏梁紫湖、斧湖沿岸的170多个瓷窑通过这条水路向全国各地销售瓷器产品,金口成为这些商品的集散地。在金口发现的十余座宋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胡俟窑制品,证明了胡俟窑瓷器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具。
金口毗邻当时非常繁华的石楠,这里江面宽阔,金水河入口水流平缓,避风,适合木帆船靠泊,是靠泊的好港口。金口清步湾发现唐代至明清砖窑码头。大量青砖从这里进入长江,被运往明朝首都南京、武昌府城、龙泉楚王陵园。金口清补湾烧的青砖就是在这些地方发现的。
孙权修建金口堡时,黄盖的水军就停泊在这里。北魏的郦道元在注释《水经注》时,把这个港口称为“商船会集之地”,军港改造为商港。当时商贾小贩一排排坐着,大的往四面八方运。
到了宋代,金口已经形成了江南名镇。这里“商贾汇聚,人鳞云集,桅杆如林,首尾相连,百货云集”,成为商业繁荣的重镇,被誉为“黄金口岸”。明代诗人王晶的《江汉朝宗》诗,描写了这一派繁华景象:“岷江与汉水汇合而流,远天而通秋。浓烟滚滚入海,雪浪席卷周放。鱼吹浮萍过金口,鸥荡芦花过岸。飞鹭落夕阳,云帆送舟往返。”
历史上,金口的称谓和隶属关系变化频繁,近代的行政、军事、经济、水利管理机构复杂。
汉三国时期,金口为沙县关隘,隶属江夏郡。西晋为沙县关,属五常郡。
东晋先后属沙县、汝南侨治县、汝南县城关,又先后属武昌县、江夏县。
南北朝时为汝南县城关,属江夏郡。
隋朝至清朝属江夏县管辖,统治武昌。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金口设巡检司;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设立金口镇、金口太乙,湖北巡抚派水师在金口修筑防洪区。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金口水灾建立。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1),金口设立总参部;
清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设立金口巡、金口巡检司,管辖水陆150里。如今,青山区、洪山区石咀、江夏区双窑、法思、马鞍山、纸坊、大乔都属于金口管理。
民国元年(1912),金口属武昌郡管辖,武昌郡治武昌;15年(公元1926年),金口区党部、金口市总工会成立。民国24年(公元1935年)金口设第一区,辖29镇(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金口为一区,辖9镇(联保);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金口为第一区域办事处,辖金口、金水门、修贤(今江夏区郑店)、文怡(花园)、昌明(今洪山区石咀)、法泗、太平(徐王村)、马鞍山。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在金口设立日伪金口区公所。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五常县废区改为乡,金口首区改为忠孝仁忠信太平四乡。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恢复乡建制,设立金口镇公所;
38年(公元1949年),成立金口区人民政府;
1950成立金口镇人民政府,辖劳动、生产、建设、自由、民主五个街道和民主、和平、勤劳、富裕四个乡镇。同年,金口成立五常县贸易公司;
1995年,武昌县更名为江夏区,1995年,金口成为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
自此,金口自东周楚设立沙县至今,已有2362年的历史。这期间沙县527年,汝南县52年,汝南县郡203年,江夏县8年,历时790年。1555时期,金口有各种建制,金口勋、金口镇、金口市、金口区、金口部,金口从17开始就是一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