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信息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河流之一。全长5464公里,世界第五,亚洲第二(仅次于长江)。平均流量1775 m3/s(在世界河流中是很小的流量);盆地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黄河及其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654.38+0.5万年前,山西省靠近黄河的芮城县出现了一个叫西厚都的人。1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理猿人在黄河岸边渔猎。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六省,蜿蜒于中国北方。从空中看,它很像一个巨大的“吉”,又隐隐约约像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龙。正如诗人左河水在用黄河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奔流入海》中所说,“几响轰鸣,卷成黄沙,一路气势磅礴。裂堤过峡震大地,云烟啸天。”
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域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巴彦淖尔北麓的卡日曲和悦古宗乐曲是黄河的正源,位于青海省巴彦淖尔市的亚拉达孜峰。干流长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 m3/s,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汇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桃花峪。黄河河口宽1.500米,黄河汛期一般500米,较窄处仅50米,水深一般2.6米,有些地方仅1.2米~ 1.6米..
由于泥沙淤积,5500公里黄河的河床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和农田,且都受到河堤的约束,因此也被称为“悬河”或“地上河”。
黄河在中条山和秦岭之间,从东面穿过河南省洛阳市(2)。从这里到黄河以南30公里,就是洛阳的市区。洛阳是四大古都之一。自周朝以来,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杨迪)、吴周朝、后梁、后金、后唐等朝代都在此建都,史称“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吉利区位于黄河以北,其他县市位于黄河以南,所以黄河横穿洛阳。
黄河上游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中游是从河口镇到黄河壶口桃花峪;桃花峪下面是下游。(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这里的资料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黄河自东向西贯穿中国,流域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狮,从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在晋陕之间的山沟里;突破“龙门”,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穿过华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滨。现代小草的《不作黄河》给出了真实的诠释:“天飞河外,浪生浪。”越过万仞山的悬崖,仍有惊涛拍岸。不溅到春天的时候,叫暖春。沧桑很多,都在长河岸边。“黄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汇聚40余条主要支流,1000多条黄河(6条流),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约400毫米,而黄河年均径流量仅为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内耕地2亿多亩,加上下游沿豫鲁河地区,人口约6543.8+0亿。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黄河变了有两个原因。
一、秦以来黄土高原气温转凉,暴雨集中。再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被侵蚀坍塌,助长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快速增长,无限制开荒放牧,使森林遭到破坏,草原遭到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保护层,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战国中期至西汉后期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筑堤后,固定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中记载的大河,结束了长期以来多流改道、频繁改道的局面,我们暂时将其作为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人烟稀少。当初筑堤时,两岸堤防宽度为50李翰(1李翰,相当于今天的414米)。大流(水的主流)要在堤防中游走,河流的蓄洪能力强,不容易决口。此后,牙数与日俱增,在大堤内河航道两侧淤塞的一大片沙滩上进行围垦,筑起人民的堤防自卫。离得远的,离水也就几百步。结果河床受迫,河体曲折,淤积迅速,险情连连。
西汉末年,今天河南浚县的河道,“河高于平地”,显然已成为“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东破黄河,河与淮河之间的洪水持续了60年。
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开国三年),黄河在元城(今河北省大明东)上方决口,河水泛滥到清河县以东的几个县。当时因为河水决定向东流,王莽不主张堵口,因为他在元城的祖坟没有受到威胁。公认洪水历时近60年,导致黄河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此后近千年间,黄河下游相对稳定,偶有漫溢,无大规模分流。原因是:
第一,自东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迁入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取代了耕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第二,公元70年,在王景的领导下,西汉后期泛滥的河水得到了综合治理,然后修了一条新的河道,大致流经冀鲁边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王滨一带),从西汉的大河,顺着古洛河道,经过今范县南部, 在今天的阳谷县和古洛河之间改道,经过今天的黄河和马家河,然后在山东利津县入海。
第三,当时黄河下游支流众多,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还有一些湖泊沼泽,都起到了分洪、排沙、调流的作用。
从唐末到北宋末
经过近千年的积累,到唐朝末年,黄河下游逐渐淤塞。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改道近百里。到了五代,溃口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
到11世纪初,在今天的山东商河、惠民、滨州等市县,河面已是“高楼大厦几乎超过了丈”。此后,溃口位置上移至赣州(今河南濮阳)和滑州(今滑县东老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流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北宋初定的池河、恒隆河,都在唐代大河以北。
1048年,商(今濮阳东昌湖姬)决口,其北流经过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今南运河)与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北流有三次:上胡昆、小武昆、内黄口)
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的杜充被迫在河南华县西南破河,使黄河东流经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入泗水,夺泗入淮河。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循化、滑溜一带的旧路,不再进入河北平原。随后的700年间,流入东南的淮河。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
君与滑之间的河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一条狭窄河道。由于这一段航道的控制,下游航道的摆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离开这一段河道后,下游河道转向东或东南,由豫东北向鲁西南摆动。晋代有记载的12决口中,决口后的河荡占该地区的10。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黄河在武元、吴恙、中牟、演金、开丰、祥符、祁县、随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沟。大致可以分为三股;一股在中牟南下,经尉氏、渭川、扶沟、炎陵等地,从水影进入淮河;一股在开封,向南拐,经过通许、太康等地,从旋涡流向淮河。我们称之为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
从金元到明朝中叶,黄河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缺口的位置向西移动。最初,裂缝大多在今天的山东(12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然后向西移动到蓟县、吴恙(今天的原阳以东)和演金(12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13的70年代~ 14的40年代,决口先后移至武元新乡(今原阳西部)和迎泽(今郑州市西固兴镇),几乎达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顶部。
第二,河流干流逐渐向南摆动。12世纪中叶以后,河流经过豫东北、鲁西南,现在山东省梁山县流入泗水。后来逐渐南荡进入豫东开封、商丘一带,经安徽砀山、萧县、江苏徐州入滩。金元时期,两条人造河流决口,先后从河中失明或从漩涡进入淮河。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流从颍河汇入淮河,到达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边界。
第三,河流下游除了干流之外,还同时分成几条支流,变化不确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出现了“两江分流”的局面。后分为三股,均流经废黄河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河。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有几股,夺水回旋,入淮河。后向东流入泗或向南流入淮,有时在东北流入马家河、和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往往几股并行,重叠是主要时间,变化极其混乱。元末(1351),贾鲁在治河的时候,曾经治理过河南封丘到徐州的一条河,史称贾鲁河。很快就会毁了。
第一,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河流,蜿蜒在中国北部。从空中看,它像一个巨大的“吉”,它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人物塑造
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和传说中的龙,所有这些黄色的特征将这条流经中国心脏的浊流升华为一条“圣河”。《汉书·沟记》视黄河为万水之首:“中国有百川之源,黄河为祖。”
第三,黄土风化理论
在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中,随处可见的沙砾在急冷急热的恶劣环境中分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长年累月把它们吹到东边,粗沙落在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六省。经过几百万年的搬运和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至日月山,东至太行山。
第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面积达41,000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陇东、陕西、山西等地黄土深达100至200米,兰州地区厚达300多米。黄土高原每年流失22亿吨表土,大部分进入黄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雨量不如南方丰富,但养分的淋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橡树、油松、云杉、枣树、黄荆的生长。那时,茂盛的植被孕育了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都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豫”,可见在仓颉造字时代,这里还是大象出没的地方。
六、古代文明的启蒙
在距今654.38+0.6万多年前的山西芮城后杜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烧焦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距今654.3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碳沉积。
从此,蓝田人、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怀抱中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在这样一片绿野中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黄金童年。
七、改造自然成就的历史记述。
确实是第一次沐浴文明之光,也难免是第一次接受文明之火。根据古老的传说,神农曾经教人们种植庄稼。耐人寻味的是,神农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其实就是焚林,修炼。孟子记载了三皇五帝火烧山林的“功绩”:“当尧...植被茂盛,动物繁殖,谷物没有收获,动物受到威胁...只有姚一个人在担心,他处理好了。舜善用火。彝烈山烧之,禽兽逃之。”
《诗经》里,我们听到了先民砍树时的歌声:“侃侃伐檀,江干河清,碧波荡漾。”“伐木丁丁,鸟儿歌唱。”
八、揭开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段)山西河津段大金嘴、小石嘴河段出现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泥沙被水流卷起,如同地毯。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特有的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小北干流龙门和黄河支流渭河。其表现是,高含沙洪峰经过时,河床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冲刷,河底的块状、片状泥沙像地毯一样被卷起,然后被水流卷走。如此强烈的冲刷,可以在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内使这一段河床深几米到十几米。由于“揭河底”现象形成的特殊条件,“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的百年奇观。
据悉,黄河上一次被“揭开”是在1977年7月6日。这场“河底揭秘”从7月5日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8点40分。在此期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两个高约1米、长约7-9米的1号大型起吊物,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被吊起。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至龙门段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南下。7月4日晚,河津源头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到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700多公斤每立方米,为局部出现“揭河底”现象创造了条件。
编辑这段文学典故成语
吞山河:吞:吞没。气势可以吞没山川;形容气魄极大。
空浊浪:形容气势凶猛,气势磅礴。
宏伟:比喻宏伟。
问鼎中原:问:问:鼎:三足双耳的古代炊具。据说古代于霞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九鼎是传播国家的重要武器,为得天下者所拥有。中原:黄河中下游指境内。比喻企图夺取世界。
河清海晏:意思是黄河水清,海无风平浪静。形容世界和平;比喻天下太平。
支柱:比喻能起支柱作用的坚强的人或团体。
有特色:渭河与泾河交界处渭河清泾河浊,两者水火不相容;后来引申为两人行事风格完全不同。
以李和山为主的李和山,走到河边,却出不了画面。汾门河下,河汉江淮黄河,清水,清水,清海,竭江。曾经的河清命河,清云清河山,磨砺海晏河,清河,历山河,鲤鱼跃龙门,发起清河,跳进黄河,洗不了鱼,烂不了河。
诗
1,独木合,黄河朝天。——王维《送魏李峻太守赴任》
2.古有黄河流,今为耕地。条条道路都是灵活的,大海化为尘土。——元代诗人萨都拉《过黄河大堤》
3,大漠孤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向堡垒进军》
4.山遮白日,海泄金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王之涣的《鹭楼》
5.你有没有注意到,黄河的水是如何从天堂流出,流入海洋,一去不复返。——李白《入酒》
6.黄河落东海,万里写在心头。——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在白云之上,它是一座孤城,万仞山。何必用杨柳的悲歌来抱怨春天的耽搁,老玉门关,一个春风不是吹的啊!——王之涣《凉州词》
8.我会渡过黄河,但冰会窒息渡船会爬上白雪皑皑的太行山。——李白《很难去》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狂风从天涯吹来。——刘禹锡《浪淘沙》
10,送昆仑五色流,一条黄浊河贯穿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百花园上望京师,黄河滔滔不绝时。穷秋旷野无行人,马头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之渡,回到山茱萸几天。——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的海西军,战鼓钟声响彻天下。黄河南岸是我蜀国,没有小米也要养家糊口。——杜甫的两首黄河诗
14,看三门,三门开,黄河不回。——何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命李白改诗,黄河之水来了。——何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北风恨雨雪。——李白在北方的流行
17,黄河自西来昆仑,万里怒吼摸龙门。——李白《吴公过江》
18,西岳壮丽,黄河如丝天。——李白《西岳云台歌寄丹秋子》
19,且探虎穴至大漠,鞭马至黄河。——李白《远离第十一个哥哥,佩佩,十三趟长城》
20.地花碧云阔,黄河欲如天黄。——李商隐《杂曲·李夫人歌》
21,黄河在黄云的秋天是白色的,行人在河边相对担心。——白居易《离别》
22、明月黄河夜,寒沙如战场。——李《黄河夜眠》
23.黄河落东海,万里写在心头。——李白《赠裴十四》
24.雷霆横雕千山,滔滔雕万里。-朱炳仁的黄河
俗谚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罢休。
2、黄河清,一个圣人。
3,黄河是有害的,但它是丰富的。
4,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5.黄河恶心善良,长江善良邪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傣妹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破,百年一改道。
8.黄河死了,县长也活不成了。
9、黄河九曲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黄河还有澄清日,人怎么会没有运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