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的很难认。你不能责怪记忆过滤器。

《爱情的理想生活》延续了原著《粉红女郎》的人物设定,但更加现实。但是剧中人物的落地不贴合生活,不如原著有说服力,这是最被诟病的地方。

改编自朱德庸漫画《苦女》的电视剧《理想的爱情生活》自播出以来就有些“冷门”。一方面电视剧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评价普遍不高,难免拿它和同样改编自《苦女》并在近20年前播出的电视剧《粉红女郎》相提并论。

《理想爱情生活》以及其他一大批国产翻拍的口碑“滑铁卢”,让人不禁想知道,为什么翻拍电视剧无论是在观众的印象上,还是在事实的整体表现上,都难以超越原著,获得认可。

原剧有一种翻拍剧无法拥有的记忆欣赏。

《粉红女郎》作为中国较早的女性群像剧,其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塑造了四个性格迥异的经典都市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如此深入人心,至今仍是相关演员直到今天也无法褪去的观众认知。

比如剧中饰演“万人迷”的陈豪,除了风情万种之外,从来没有演过一个古代的“女神”形象。就连后来在新版三国中扮演高话题性角色的丢西姆的故事也收到了不少负面评价。似乎“万人迷”是他影视形象的唯一标签。《婚姻狂魔》的演员刘若英(Rene Liu)借观众对这一形象的深度认同,成为文学版的《婚姻狂魔》。他以“恨婚”为噱头,在演唱会、书籍、各种场合不断推销和营销这种情感,相当符合市场,可见观众对他的电视剧形象是买账的。剧中的“哈妹”薛佳宁和“男人婆”张延同样出色。

《爱情理想生活》的翻拍延续了原著的人物设定,但与原著不同的是,新版诉诸纯粹的现实主义。而爱情理想生活中人物的落地与生活不契合,不如原著有说服力,这是最受诟病的地方。比如,原版中的“婚狂”自尊心很低,渴望爱情和家庭,而新版中,同一个人设定的“婚狂”有着漂亮的外表和显赫的家庭背景,却发现一个职位、身份、能力、外貌都与他不匹配的男人,执意要嫁给他。原版中金句频出、精妙绝伦的“万人迷”变成了处处慈悲为怀、不断撒廉价心灵鸡汤、一见面就失风度的“傻女人”——侃侃在这样一个明显因为自己感情问题搞砸了别人婚礼的场合,大谈自己的择偶观;原版中的“男主女”打扮中性,只谈工作不谈恋爱,性格灵活,对事业尽心尽力。新版中的“男人婆”漂亮能干,但展现工作能力的唯一方式就是挑刺骂人、摔书拍桌子;而《粉红女郎》中青春又善解人意的哈妹,在《爱情的理想生活》中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迷人又温暖的姐姐——一个21岁的留学归来,热爱漫画的女孩。

《爱情理想生活》剧情的中止和人物塑造的失败,不仅让没看过原著电视剧的观众难以接受,也让看过原著电视剧的观众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又会进一步加剧观众对电视剧的批判。翻拍剧往往面临双重审查,包括对电视剧本身的评价和新旧电视剧的对比,而后者是翻拍剧无法回避的“原罪”。平心而论,如果不把《理想的爱情生活》和《粉红女郎》相提并论,如果单纯解读这部作品,虽然故事和人物有些悬和迷茫,但和国内其他同类都市剧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因为是翻拍,必然会错失良机。对于看过《粉红女郎》的观众来说,这种比较是下意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原著的辨识度会不自觉的提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年港版金庸武侠剧《射雕英雄传》风靡内地。因此,张纪中翻拍的《射雕英雄传》成为众矢之的,但《射雕英雄传》原著上映后,大家似乎都认为张纪中的版本相当经典。一方面,电视剧与剧情、表演、制作的优劣对比,以及时间的流逝附加在不同时代人们身上的独特记忆,很大程度上预设了人们对不同时期翻拍作品的评价。

翻拍剧大多在制作上有所提升,但在立意上很难突破。

《爱情的理想生活》这出戏的片名,突出了“爱情”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有表现力的主题。其实,爱、恨婚、恐婚只是隐喻,替代了城市生活的其他焦虑。观众只是想通过电视剧营造的梦境来暂时转移或逃避焦虑,以换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信心,包括“想象”。但《爱情》的理想生活显然不可能是有样本的生活,所以电视剧翻拍的思路可能不如《粉红女郎》清晰。

《苦女》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漫画。《粉红女郎》由“涩味”变为“粉红”,改变了原著中“苦涩”和“青春”的含义,代之以象征女性和梦想的“粉红”,保留了“少女”,表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中不同性格和风格的女性对爱情、事业、友情的看法,以及她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爱情的理想生活以爱情为纲,展现的是爱情、职业、友情这些相对较小、更好把握的范畴之外的整个“生活”,所以电视剧必然会融入《缘起缘灭》和《家》等更为广阔的内容,比如段旭父母在家“吸血”儿子的情节。虽然这让电视剧中人物的构成因素更加深入,但难免顾此失彼,并没有为剧中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增添多少光彩。

对于电视剧的翻拍,一般有两种套路,一种是比原著更忠实于原著文学。例如,李版《红楼梦》更忠实于通俗版《红楼梦》。但由于演员的选角、表演、服务以及导演自身的调度技巧,需要商榷的地方很多,以至于虽然在制作上更为豪华,但在口碑上却远不及王扶林导演的87版《红楼梦》。而更多的套路是根据原题和人的设计来开发一部与原剧完全不同的电视剧,颇有点“粉丝”剧的味道。这种创作的完美,其实在电视剧中并不多见。众所周知的印象来自电影——王家卫的《时过境迁》,刘镇伟的《东进西出》,只是借用了《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名字,故事情节与原著无关。像这样的,很少有人把它当成翻拍,自然也就没有烙印了。因为电视剧至少比电影大十倍,需要更多的内容和情节来填充,翻拍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这也是翻拍电影的效果往往比电视剧好的原因。

极致是例外,大部分时候都是保留原著和原著人的设计,再画出新的故事。这种适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说有必要是因为新电视剧无法再现原著内容,否则只能是嚼蜡;是必然的,因为相比原版,除非是特例,大部分翻拍都是播了好几年的。无论是现代戏剧的时空还是历史剧的观念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是必然的。

比如上海,相差近20年。《粉红女郎》中的女主住在郊区有问题且未装修的别墅,而《爱情理想生活》中的女主住在“男女”城区的大平楼,四室一厅。《粉红女郎》中的小姐是幼儿园老师、模型橱柜制作人、经理、无业人员,而《爱情理想生活》中的小姐是基金公司的前台和工作人员、市场总监、资深私人婚礼策划、留学生,等级瞬间升级“迎合”市场的口味。在原版中,女主持人要么热衷于爱情和婚姻,要么投身于事业。剧情发展为人物塑造服务,而新版中的四位女主则迎合了“爱”的主题,都在爱情感情的叙事中被打乱,形象变得不那么鲜明,仿佛都市女性的困境和追求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现代戏剧中时空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故事内容的改编,必然会体现在戏剧的翻拍上,而历史神剧等。,会出现范冰冰版《沈峰帮》和陈司翰版《西游记》的“魔变”局面。这种改编在技术制作上优于原著,但在内容创作和构思上却远远落后。

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