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桐华简介
林同华与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同炎、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同济并称为“三兄弟”。此外,著名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者林同基也是他的堂弟。1911 5月26日,林桐华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郊的狮子山。次年,一直担任重庆电报局局长的祖父林福喜迁居福州。1914随父亲林若晴移居北京。小时候父亲和叔叔们教四书五经和《左传》。65438年至0924年就读于北京书院,四年后毕业。当时燕京大学搬到新校区,汇文毕业生免试升入焰炟大学,林桐华和同学一起升入焰炟大学,主修物理。一年后,父亲在燕大毕业后找工作不确定,在交大毕业后,被铁道部分配,让林桐华调到交大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大)。65438-0929,林桐华入学就读土木工程系。不久,父亲因病失业,靠哥哥叔叔帮他完成学业。因为交大各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可以去美国深造,林桐华学习很努力,每学期都是全年级第一。不想等他毕业了,送资本去美国深造的事也就暂停了。
1933,汤原电气系教授朱武华告诉林桐华,今年招收公派赴美留学,让林桐华申请。因为林桐华在班里排名前四,被派到南京做参考。不久,林桐华去山东水利培训班任教。偶然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并被派往美国学习飞机框架的设计与制造。林桐华收到这个好消息后非常激动。出国前在杭州建桥航校附属工厂实习,让他在留学时了解国内的需求。在五个月的试用期后,他去了南京飞机修理厂和上海海军飞机厂各几个星期。当时他的老师钱昌佐认为他应该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于是,林桐华在1934年5月上学,认识了在加州大学利克利分校任教的堂弟林同济,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林桐华没有在这个学校读博士,而是花了两年时间学习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课程,剩下的一年时间在美国各个飞机工厂实习,让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65438-0935,林桐华到密歇根大学学习。1936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硕士。毕业后,我立即去美国各飞机制造公司实习,收集设计资料,熟悉生产程序和材料规格。从65438年到0937年,林桐华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因为当时日本侵略华北,他随研究所搬到南昌,后来到成都。林同华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同事们一起,成功地恢复了航空研究所的工作。复工后,航空研究所更名为第二飞机厂。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急需飞机,林同华和同事利用从南昌运来的材料和零件,伪造了20架苏式E-16驱逐机和30架训练机。1939年3月,林桐华结婚了。婚后从重庆回到清华大学昆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前线急需作战飞机,林同华回飞机厂继续仿制E-16飞机,帮助抗战。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国家成立了新飞机试制室,林同华任试制室主任。1944年,试制成功的飞机运到重庆试飞。在试飞现场,试飞员害怕新机首飞,要求总设计师林同华一起登机。林桐华的表哥林同基,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和液压力学家,自告奋勇陪同他上了飞机。林桐华对试飞员说:“没什么好怕的。你要死,就你一个人,我们林家却要取两条性命。”于是,试飞员、林同华、林同基一起登上飞机,成功起飞。在易白石机场上空盘旋20多分钟后,他们安全着陆并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几经试飞,决定从重庆飞成都。飞机厂厂长对设计师非常满意,对飞机很有信心。他亲自登上飞机,和林桐华等人一起飞行。飞机的机身和机翼都是木制的,毛重4.6吨。可载客10人(含2名飞行员),航程1600公里,飞行高度4500米。该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成功的第一架运输机,命名为“C1010运输机”。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了一个1: 1的机制模型,以展示1944年中国飞机制造的历史水平。
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为了发展航天工业,国家成立了工业局。林同华带领一个20多人的飞机设计团队到美国麦当劳学习喷气式飞机设计。后来由于公司价格高,1947转到英国公司Loster设计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可惜由于资金不足,设计在1949停止。从65438年到0949年,林桐华被从英国调到底特律大学任副教授。林桐华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士。1953年,林桐华读完博士时42岁,次年晋升教授。65438-0955,受聘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工程学教授,飞机公司和直升机公司顾问。从1951开始,他致力于复杂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建立了“复杂晶体应力应变关系理论”。该理论适用于各种物理力学条件,符合试验结果,得到了前苏联、日本、捷克等国塑性力学学者的一致肯定。从65438到0968,林同华发现自己的研究理论也可以应用于金属疲劳裂纹萌生的研究,这是冶金力学中的一个创举。林同华用微观力学解释了显微镜下裂纹萌生的许多现象。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的资助,并继续进行研究。从65438到0977,林桐华升任加州大学特聘教授,直到65438到0978退休。此后,林桐华受聘继续在加州大学担任教授,并指导了许多来自祖国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