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城市历史的信息
——回望乌兰浩特60年发展建设的精彩。
内蒙古新闻网2006-12-07 15:32
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寒山之巅,清朝皇帝修建的扎沙克图王叶寺,象征蒙汉民族团结的成吉寺可汗寺,相映成辉。特别是,所有妇女和儿童都熟知王叶神庙的建造历史。作为乌兰浩特建都史的开端,王叶寺人曾经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
然而,辉煌过后,却是几百年的沉寂和衰落。清朝以后,解放前,王叶寺沦为一个只有1万人口,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的普通小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成立,为王叶寺古城的出现创造了历史机遇,并通过“一化三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产业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兴安盟重建,乌兰浩特形成了冶金、烟草、电力、化工、医药、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迅速成长为兴安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族工业在支撑乌兰浩特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乌兰浩特建设成为北方工业城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城市色彩单一,色调以灰色为主;建筑端庄而不轻盈;城市整体规模迅速扩大,但功能却相对滞后。历史名城的色彩逐渐褪去,新城缺乏鲜明的特色。乌兰浩特因为追浙江而陷入迷失自我的尴尬境地。
不甘寂寞的红城人开始反思和选择;如果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不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乌兰浩特就无法找到自己,打造出鲜明的城市个性。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要让红色城市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让这座红色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准确定位城市发展趋势
怎样才能把历史积累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对乌兰浩特的城市发展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决心将传统工业城市打造成内蒙古红色旅游城市和蒙元文化城市。
城市的重新定位意味着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拓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乌兰浩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先后投入上亿元建设了旨在美化红色城市的“八大形象工程”,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例如,仅今年投资782万元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工程建设,就说明红城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乌兰浩特交通区位优越,111国道、302国道在此穿越,省际大通道穿境而过。但由于入口处道路狭窄,路面老化失修,车流不畅,进出困难。再加上两边的建筑杂乱无章,让红城看起来真的很像传说中的“乌兰大屯”。出入口新建和拓宽的6条道路均超过20李龙,道路平坦宽阔,两侧有绿化带。每个路段都有造型各异的路灯,道路变了景,装点出浓浓的城市气息,彻底改变了出入口的形象,强化了乌兰浩特的公路交通地位。
要把乌兰浩特建设成为蒙古族文化旅游城市和内蒙古红色旅游文化名城,除了改善交通条件外,还必须建设好具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以适应购物和商业环境。虽然乌兰浩特有28万人口,但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购物中心。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该市多方筹资2亿元,建设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蒙古族文化街。当这条街在城市东部建成后,乌兰浩特的市民将首次拥有展示蒙元文化的民族风情建筑。
乌兰浩特素有“内蒙古延安”之称。为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的良好品牌,市委、市政府对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楼、烈士陵园、苏维埃红军墓等进行了重修,这对人们了解乌兰浩特革命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激发红色城市人民热爱乌兰浩特,建立美好感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外,投资9400万元、面积3万平方米的民族解放纪念馆已竣工5300万元。当纪念馆竖立在市中心时,乌兰浩特将首次拥有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把环境保护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
在“八大形象工程”中,涉及环保、文化和小流域治理的项目有四个,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五一广场、市政广场和黄嘉圆森林改造。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乌兰浩特的城市建设突破了传统的“以扩路建楼”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更加注重市民生活环境和品质的新路。
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市民最关心的是洮儿河和桂柳河的治理和筑坝问题。绕城而过的洮儿河、桂柳河是乌兰浩特的母亲河。过去,这两条河流的淤泥堵塞了水源,严重威胁了城区的雨季安全,给城市防洪带来了巨大压力,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产生活,也降低了流域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
从1998开始,乌兰浩特市开始对这两条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对河流采取砌石护坡,在两河两岸设置80米宽的绿化带和交通带。河内碧水悠悠,两岸绿树成荫,尤其是陶尔河河滨公园,每年春夏秋三季都充满欢声笑语,成为城市的一条绿色“带”,也是休闲旅游的胜地。
成吉思汗皇家森林公园的建成,将把元、辽、清时期散落在市区的文物汇集起来,纳入一个典型的北方园林。成吉寺可汗寺是自治区“东寺西陵”的著名建筑,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与王叶寺共同构成蒙元文化轴心,使乌兰浩特市的历史遗迹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彰显历史魅力。红色城区增添了山河的胜利。
市场运作、综合开发、聚集财力
作为一个草原深处的内陆城市,短短十几年一下子花了这么多钱,钱从哪里来?乌兰浩特将目光从政府财政转向社会和市场,采取综合开发、市场运作的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
城市在实施“让城市亮起来”的过程中,激活了部分公共设施的商品属性,利用媒体的广告优势,拍卖广告权置换资金。政府没花一分钱就买下了所有的主要路标,修建了一批高标准的公交候车亭,安装了各种形式的灯箱广告,让城市街道的夜景观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总投资6666万元的新桥街、科尔沁路、邯山街、洮儿河路建设中,乌兰浩特实行“以房带路建城”的办法,在道路两侧划定一定区域为特别控制区,启动房地产滚动开发,提高道路建设补偿费,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加快道路建设。
随着“八大工程”的完成,乌兰浩特的城市功能大大增强,城市景观丰富多彩。夜晚,1.23万平方米的五一广场、市政广场,花团锦簇,灯火辉煌,程控喷泉吐着绚烂的水雾。忙碌了一天的乌兰浩特人开始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温暖。乌兰浩特这座红色古城,在走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中,正在逐渐恢复自我,塑造全新的人格。
城市建设提升了经济实力。
乌兰浩特市城市框架的逐步扩大和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万元,是2000年的2.3倍,年均增长654.38+06.9%。财政收入达到4441.8万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3.29万元,是“九五”期间的4倍。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41.1%上升到70%以上。奶业取得快速发展,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全国产奶强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首次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行列。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力度加大,城市品位和形象全面提升。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4亿元。对外投资1292.6万美元,实现横向联合项目438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0元,是2000年的1.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3元,是2000年的1.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0089万元,是2000年的2.18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9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4.21平方米,住房完好率达到55%,比2000年提高8.3个百分点。
如今,在红城的大街小巷、居民区,环境整治工作依然如火如荼。秋日的阳光、蓝天、国旗、草地和游客...编织出无数颜色的正方形。当内蒙古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乌兰浩特将以“天蓝、水清、地绿、路畅”的崭新姿态迎接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