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为什么改名襄阳?
现代襄樊创建于1950年5月,由当时襄阳县襄阳、樊城两镇组成。1979年6月晋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合称襄樊,规模升级后,在汉江经济带迅速崛起,七八十年代在全国轻工业城市中独占鳌头。但是,地名在襄樊似乎是一个难以愈合的尴尬伤口。60年来,襄阳的称号在城市中一步步远离母亲。
魏晋以后,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襄阳始终以“官、道、县、府、专区、地域”等地域概念的复合形式和“县”的地域概念存在。公元1950年,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地级机构)进驻襄阳古城,襄阳县治迁至樊城。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在“以粮为纲”的指导下,襄阳一直是湖北农业的一面旗帜,襄樊也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之一。8月1983,19,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地级襄樊仍辖襄阳县。1984年城改时,古城所在的江南地区增加了一个新区,也就是说现在游客要找的襄阳,在称谓上变成了襄城。
襄阳称谓不实,不仅让游客尴尬。多年来,各界有识之士一直在为此呼吁。其间地方区划的反复调整,让襄阳错失了“回归”的良机。8月1992,1,民政部批复襄阳县政府驻地从市区樊城迁至郊区张湾镇,襄阳的称谓在地理上完全远离襄樊核心区。2001年末,襄阳撤县建区。至此,襄阳的名实分离成为城市演变的历史伤口。
事实证明,襄阳称谓的传递和复制是不尊重历史的。既然错了,又不严重,当然需要及时纠正和恢复。在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襄樊适时更名,是内乱的根本原因。
原来历史只需要被尊重。
每个人都有权利展望整个城市的未来。那么,2007年襄樊的改名示威,可以看作是政府用有限的行动向公众表达的无限尊重。然而,人民的期望太迫切了。
如今,经历了阵痛的工业襄樊,在艰难转型之后,正在苦苦寻找新的转型。两千多年的丰厚积淀反而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内涵。城市的名字自然就进入了城市崛起的考虑范围——襄阳。这两个字太诱惑人了!
近五年来,襄樊决策层变动频繁,2009年旅游业上升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政客们在各种场合发出“打三国文化牌”的声音,远远超出了行动的想象。2010春季,新一波外地游客来襄樊参观襄阳外隆中谷诸葛亮隐居处时,将踏上更加便捷的旅游线路。作为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具体步骤,襄樊以隆中景区为龙头的“三国旅游链”已初具规模。
在襄樊,改名与从政的人异常一致。在政界,改名的收入愿景一旦诉诸报道就太有说服力了,而再现襄阳显赫的历史渊源对基层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难看出,公民只需要通过他们的网络言论,就可以恢复他们所尊敬的过去。这种自然流露的丰富感情,成为了更名(修复)工程的强大推手。
总的来说,襄樊无论如何都要还自己一个清白。毫无疑问,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只是在还原历史。鉴于城市整体更名的消耗较大,目前市民倾向于在保持整体建制和区划的基础上,将“襄城区”改为“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襄樊的更名呈现出更多的公益和文化色彩,因此更多的市民愿意分享这种“快乐的烦恼”。他们坚信,只要顺着历史脉络走,城市一定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