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梁启超是谁?

梁启超(1873 ~ 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字卓如,号仁公,非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进士。1885年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训诂学,逐渐摒弃八股文。1889中炬。1890去北京试了试,没成功。回广东的路上,路过上海,看到《世界地理概论》、《瀛寰志略》、上海机器局翻译西文书籍,大开眼界。同年,我认识了康有为,很佩服他,就投了他一票。1891就读于万亩草堂,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和理论,走上改良和改革之路。

1895年春,他再次进京赶考,当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众怒。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联名请愿的“公车请愿”,要求清廷拒绝和平,迁都,实行变法。在维新运动中,梁启超非常活跃。他在北京负责《世界通报》(后改名为《中外新闻》)和在上海负责《时事报》,并赴澳门筹办《知信报》,对鼓动舆论、宣传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许多政论慷慨激昂,文笔流畅,文笔往往是感性的,在社会上影响很大。65438年至0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桢之邀,出任长沙吴石学堂总教师,宣传湖南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8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5月15日),受光绪皇帝召见,奉命出席变法总议,授予六个爵位,并负责处理史静大学翻译出版社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离北京,前往日本,并一度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政治观点不时发生变化。从“保皇派”到“新民派”,从“开明专制”到支持宪政,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从未改变。在日本期间,他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主张改革,反对革命。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从1905到1907,改革派和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改革,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准备仿立宪。梁启超立即表态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宪政。1907 10,蒋智等人在东京成立“政治新闻社”,派人回国直接参与立宪活动。由于清政府没有真心实意地实行宪政,梁启超的活动不为清统治者所容,反而遭人痛恨,政讯社也因为禁令而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曾鼓吹“虚君与清政府和谐”,企图使革命派向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接受了袁将民主党与* * *和党、统一党合并,重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权的意图。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首席大法官。但由于袁世凯专制制度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劝说无效,于是反对袁称帝,并与之发生冲突。1915年8月发表《所谓国体问题》一文,猛烈抨击袁企图复辟帝制,与蔡锷合谋,计划对袁动武。1915年底,云南爆发保家卫国战争。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先后任两广总部总参谋、军务所副军兼政治委员,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段逐渐成为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梁启超认为“保家卫国”是成功的,所以主张解散军务院,归附段。他招募了一些政治家,成立了一个宪法研究会,并与支持李的立宪讨论会对抗。1965438+2007年7月,复辟失败,段执掌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对段功不可没,曾被重用为盐务总局财务总监、监察长。段对内搞独裁,对外出卖主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九月,孙中山发动护法之战。165438+10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引咎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去了欧洲,亲身了解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兴起也使其深感不安。回国后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发展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著名的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历史、哲学、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年热心参与文学改革活动,主张文学要反映时代精神。1901 ~ 1902年,先后撰写《中国历史叙事》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历史革命”。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却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他一生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政治成就。特别是从欧洲游历归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中,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许多重要著作和文章,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20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在各地讲学。历任史静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司法图书馆馆长,在培养人才、发展文教事业方面有一定建树。1929 65438+10月19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57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甚丰,留下了《饮冰室集》,148卷,1000多万字。

从1840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文化选择,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具有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传统美学及其美育思想也面临着这样的历史挑战。本文从这样一群思想家中选取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曾国藩、王国维和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