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500年的历史
停战后,我国政府做出了震惊世界的举动:除了遣返全部3000多名战俘外,还归还了我们在战斗中缴获的全部武器、车辆和其他军用物资。更神奇的是,周恩来还特意指出:“我们不仅要擦洗干净,还要在归还印军战车前加满油,然后通知印军取回。”
这种以这种方式将缴获的物资全部归还的做法,在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周恩来此举的目的是什么?是所谓的“穷大方”吗?作为总司令,周恩来自然不是“穷大方”,他的计划其实很巧妙。
作为两个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几千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军事冲突。当西方殖民者入侵亚洲时,中国和印度都深受其害。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印关系一度非常融洽。
当时中国正被西方国家孤立,印度成为新中国对外发声的最重要窗口之一,是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纽带。
从65438年到0954年,尼赫鲁带着他的女儿英吉拉·甘地访问了中国,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给予了他热情的款待。不仅如此,中央领导还组织北京市民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欢迎活动。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印关系开始急剧恶化。这是因为中印边界一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1914年春,英国殖民者召开了非法的西姆拉会议。会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背着印度政府代表,设计了一条西起中国与不丹边境,向东延伸的非法边界线,企图将中印边境约9万平方公里的印度领土据为己有。而这条线,也被称为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这条边界线。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军开始向麦克马洪线推进,1953年基本占领了该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断于中印边境,印度于1952年开始入侵,占领印度领土近2000平方公里。
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和印度从未有过任何争议。但从1954开始,印度开始对我阿合奇赛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55年,印度军队公然越过中国行政管辖线,占领中国巴里加斯地区。
起初,中印边界问题只是一个纯粹的外交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谈判和友好协商解决。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盘踞在台湾省的蒋介石集团正在美国的羽翼下蠢蠢欲动,企图东山再起。所以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沿海。中印边界显然是次要方向,不是优先方向。
因此,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的方案:在中印边界东段,印度军队从占领区撤退,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印度军队不得越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印度军队不得越过中国的行政管辖线,不得从被占领的巴里加斯地区撤出。
在当时的中印边境,印军与印军的对峙已经非常紧张,频频发生误射事件。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希望中印两军能够脱离接触,避免真正的热战。
但印度人无视中国的合理建议,反而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领土主张。他们不仅要求中国承认印军对上述中国领土的占领,还进一步要求中国将阿克赛钦等地区约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印度。
在提出领土要求的同时,1959年6月至9月,印度侵占了中国的郎酒、坎泽马尼、马吉顿、班公湖和乌热地区。不仅如此,印度还向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制造流血事件。中国的善意不仅没有阻止印度的侵略,反而越来越嚣张。那么印度球迷信心的根源在哪里呢?
首先,印度当时正处于全盛时期。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人口众多,印度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受到美苏拉拢和支持的国家。不仅如此,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万隆会议上大出风头,与铁托等人一起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首脑,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也颇有威望。
回顾中国,当时的外交环境可谓异常严峻。当时中国已经和苏联交好了。所以中国必须应对苏联和美国两个战略方向。如果中印开战,美苏无疑会站在印度一边。
第二,印度的军事实力不弱。作为英军的公仆,印军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所以,作战经验丰富的印度军队号称战遍了欧、亚、非。从建国到中印战争,印军从未打败仗。
印度人一直声称,一个印度士兵可以抵抗十个中国士兵。1951年,印度向朝鲜派出观察员,目睹了志愿军击败美军的英勇表现。于是他马上改口:一个印度兵只能对付六个中国兵。
按照印度陆军部的说法,“无论中国军队如何反应,印度军队都有能力压制”。更糟糕的是,下级军官也受到了高级军官思想的影响,甚至基层部队也沾沾自喜。
最后,从中印边境的地理情况来看,确实对我国不利。中国向中印前线运送物资必须经过高耸的青藏高原。战壕的运输成本极高,补充人员也不容易。在青藏高原补给一个团的费用相当于平原地区一个师的费用。
而印度人则依靠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平原,因此可以轻松调兵遣将,筹集战争物资。所以印度人假设中国肯定不敢抵抗印度,印度军队只会前进。这也是尼赫鲁所谓“前进政策”的由来:“向哪里前进,哪里就是印度的领土。”
这是可以容忍的,也是不可容忍的。到1962,战略机遇期终于出现了。5438+00年6月,美苏爆发古巴导弹危机。两个超级大国将核弹瞄准对方,一场核战争一触即发,毁灭了人类文明。这个时候,美苏已经没有时间把目光投向亚洲。
所以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战略机会给印度一个雷霆般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为此,毛泽东召集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等领导人在中南海开会,制定了对印作战的战略计划。
毛泽东认为,印度军队在向中国推进的时候,屡次触犯兵家大忌,只在前线投入大量兵力,但兵力纵深非常空虚,就像一个鸡蛋壳,只要破了就如入无人之境。
同时,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很差。前敌指挥官张国华认为,印军的作战水平不如一般国民党部队,甚至不如五大主力。同时,印军的官兵彼此分明,军官都是由养尊处优的上等种姓担任;另一方面,士兵都是低种姓。他们饥肠辘辘,饱受折磨,士气低落。
反观我军,官兵一致,上下一体,士兵用命。《孙子兵法》里有句话:“上下欲同则胜”。我军在战斗欲望上远胜印度军队。
同时,印军非常怕吃苦,不擅长长途行军,缺乏高原作战经验,整体素质差。他们推己及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去行军的艰苦地区,中国军队当然做不到。因此,我军可以出其不意,发挥我军擅长的突防战术,分割包围敌人,进而彻底歼灭之。
在巨大的军用地图前,毛泽东指着地图上的印度据点,用手做了一个横扫的手势,然后自信满满地说道:
就在我军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好了惩罚印度军队的准备。以周恩来为首的外交部门也在战斗。
在外交部第一次研究会议上,周恩来向罗瑞卿、耿飚等人指出:印度无视国际惯例,向我宣战。我们不应该像它一样,而应该光明正大。在自卫反击战开始前,如果印度要提交回去,会通知我边防部队即将发动反击,并说明我军被迫自卫的原因和目的。
周恩来认为,对印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也是一场政治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会震慑印度扩张主义者,还会向世界展示我作为“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风范。我军对印军的反击有理有据,符合国际规则。这样就不会对别人发号施令,在外交层面和国际舆论中陷入被动地位。
做了一辈子军人的周恩来也清楚地意识到,外交工作不能与军事行动相平衡。中印边境反攻是一场雷霆万钧、咄咄逼人的快速决战,一定要注意突然性,绝对不能让印度人提前知道我们的意图。
于是,周恩来详细准确地计算了从印度驻华大使馆向印度外交部、印度外交部向其最高机关、印军领导机关、印军领导机关向边境地区印军报告、通报、传达所需的时间,然后确定了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照会的具体时间。让印度收到中国的外交照会,但同时在中印边境部署军事力量也为时已晚。
在周恩来的指挥下,耿飚紧急起草了一份说明,并提交毛主席审批。毛泽东批准这封信时,已经是深夜了。当时印度驻华大使不在北京,耿飚命令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给印度代理人打电话。
然而,印度临时代办已经回宿舍睡觉了,睡得很沉。不管人在宿舍外面喊,按门铃,敲门,叫房间,就是叫不醒。无奈之下,礼宾司的同志只好翻过围墙,把房间里的代理人从床上叫起来,然后把纸条交给目瞪口呆的印度代表。虽然印方得知我们即将发动自卫反击,但军事回应已经来不及了。
10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反攻打响。在柯杰朗河上,我军集结了1.4万的军队,给驻守在那里的印军第七旅以毁灭性的打击。我军两翼夹击,迂回至后方,被切割师包围。一天之内,我们消灭了印度军队的第七旅,并俘虏了准将将军戴维。随后,我军兵分五路,收复达旺地区。
在东线,西藏边防部队也对占领我国领土的侵略者进行了反击,并铲除了入侵据点。在西线,丁胜指挥边防军大规模反击,拔掉了入侵加洛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拔掉了几个入侵据点。
10年10月24日,我国政府趁着我军大胜,向印度提出三点建议: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但不出所料,这些真诚合理的建议被印度政府断然拒绝。
不仅如此,印军还继续向边境增兵,敌军总数达到3万多人。他们不仅没有停下来,还敢主动攻击我军。驻扎在新疆的丁胜毅然发动了反击。他以部分兵力牵制正面之敌,集中主力于两侧包围敌人后方,歼灭了大部分侵入西山口地区的印军,然后继续向南进攻,收复了西段全部领土。
在东段,张国华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他用合击的方法,接连击溃了敌人的第62旅、第65旅、第48旅。
在我军的进攻下,一万多印军全军覆没。到处都是印度逃兵,我军设重围追赶。在追击中,我军打了许多神话般的仗。
多隆桥,在创可贴洛杉矶东南约30公里处。我军27名官兵在此阻击近241名官兵。面对众多敌人,某团作训参谋康德新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
我军在炮火支援下,从四面出击,当场击毙35名少校以下的印度士兵。看到突围无望,敌人只好向我军投降。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只有三名士兵受轻伤。
55师163团9连副班长庞国兴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时,与另外3名孤军战士组成4人战斗小组。敌群中,庞国兴等四人左右奔袭,深入敌纵深15里,前后打了五个胜仗。他们攻占了敌人的炮兵阵地,打死了七名一、二级准尉以下的官兵,缴获了大炮、推土机、汽车等物资。
战后,部队为庞国兴等人举行了庆祝会。在这次庆典上,庞国兴慷慨地说出了那句名言:
这些只是我军英雄业绩的一个缩影。到20日,印度军队基本被消灭,许多印度士兵逃入深山老林,到处都是军车和坦克。东线部队已经逼近中印边境的传统习俗线。
不仅如此,我国政府还将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武器、战车等军用物资全部归还印度。在归还缴获的物资前,周恩来还特别指示,缴获的战车必须擦洗干净,加满油,然后通知印军来领取。
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做了安排。印度军队来拿装备的时候,不是要打象征投降的白旗,而是要打绿旗。我军自卫反击的目的是赶走入侵的印度军队,进而促使印度坐到谈判桌前,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而不是要求印度军队向我们投降。让他们打绿旗,一方面显示中国的和平诚意,另一方面也不把印度当投降派,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那我军为什么把武器还给印度,给他们的战车加满油?这就是所谓的穷大方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军之所以退回印度武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武器太次了。在以往的战斗中,我军在装备上普遍不如对方。但在中印反击中,我方武器彻底碾压了印方。
以我军使用的步枪为例。我军使用的是凶悍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AK-47改装的56式冲锋枪。印军的单兵武器呢?林菲尔德步枪是主要的,起源于一战,虽然瞄准不错,但射速感人。拉一下枪栓就可以开枪了。
当时解放军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突击步枪,2挺56式轻机枪。在火力上,我军用自动化火力轻松压制了印军。所以我军只有几个人,往往就能压制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至于其他装备,大部分都是二战遗留下来的旧武器,对我军作用非常有限。还不如直接退掉,让他们带走。如果不归还这些武器,印度反动派就会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购买更新的武器。
事实上,印度真正先进的武器并没有被我军退回。比如我军从印度人手里缴获的米-8直升机,我们把它带回中国研究。
其次,周恩来之所以要求把战车擦洗干净,加满油,是为了显示我军的从容。众所周知,在青藏高原进行补给运输是相当困难的,印度人自然明白这一点。如果不归还武器和战车,印度人可能会认为我军撤退是因为后勤不畅,不得已而为之。之后,他们会集中力量报复我们的国家。
所以,周恩来此举是告诉印度人,我们的军队有充足的燃料、武器和粮食储备,你们不要疯了。如果你想再打一场,我们还是会去的。比起把印度武器当废铁拉回来,还回去更有威慑力。俗话说,要以强凌弱。
所以我军在归还装备上看似示弱,其实是在显示实力!其目的是为了吓唬印度人,给他们敲响警钟,让他们明白与中国为敌的后果。
“印方虽然按照中方的通知正式接收了归还的军用物资,但他们觉得这对他们来说特别丢人,经常为此而哀叹。所以我充满怨恨,指责中国是宣传伎俩。”
然而,印度军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并没有向中国边境发动大规模入侵。这场雷霆之战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不得不说老一辈革命家的决策是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