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故国

靖西故国

原始绿色

老州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对应新州,或者家乡的词,而且全国有好几个地方叫老州,所以我得声明我说的是京西的老州。

其实我也怀疑靖西的“旧州”这个名字也是靖西府迁走后得来的,因为原来叫“那前”,鼎盛时叫“桂顺州”。公元808年(和三年),首领黄被封,回到刺史处开府,直到清顺治七年(1650)才把州迁到现在的新景镇。

在全民拍戏、全域旅游的时代,靖西故州是打卡的绝佳地点,拍出来的照片绝对有民族风味!古色古香的老砖楼,斑驳的红木门,沧桑的青石路,挂满小巷的绣球灯笼,巧夺天工的壮族工匠,无不显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壮族的历史文化,为旅游而种植的大片油菜花、太阳花,包括移植于此的中国“福”、“寿”、“和”文化,有着“小桂林”美誉的山山水水,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南方小城。

其实旧州现在只是京西郊区的一个古村落,说是古镇要夸张一点。说镇里不合适也有点不合适。我曾经站在附近的一个山包上看了看。从规模上看,它只是一个村庄。但是在我用脚丈量了靖西的闹市之后,我脑子里有了一个形象,靖西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九洲是靖西的根。九洲的历史就是靖西的历史,九洲的文化就是靖西的文化。在旧州最繁华的地方,有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日和传统工艺。与旧州相比,靖西市的所有景点都像是赝品,再古老也只是复制品。比如仿照鹅泉的“鹅字碑”。

九洲是最壮的地方,是最有壮族特色和文化的地方。

走进旧州,深入其中,你会发现旧州的历史文化可以概括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吉祥物。

一个人奠定了旧国家的基础。他叫张天宗。

旧邦的崛起,离不开天宗这个标志性人物。张天宗是江西人,铁血汉子,智者。1275年(宋德佑元),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1276战败后,他准备去安南(今越南),却在那个标志处迷路了。看到这里的美景,他打算在这里休息,等待元朝恢复元气的机会。于是,他用自己的智慧、资源和汗水,把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这片一直封闭落后的“蛮荒之地”,在这里披荆斩棘,为车马开辟人行道;盖草棚,在村边种竹子,挖井种树;开垦土地,引进水稻,修筑河堤水利,抽取鹅泉水灌溉...经过几年的改造,偏僻的乡镇被治理得有条不紊,农村焕然一新,于是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壮族人打成一片,并逐渐被推选为窑洞的主人。尤其是亭台制度,造福于民,为历代所称道。

为当地百姓办实事,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张天宗被奉为神,留下了许多故事和遗迹。相传张天宗在打井时,遇到了一块神奇的石头,偷走了地下水中的日月精华。于是他和魔石战斗,打败了石魔,救出了被困在地下的圣甲虫。为了感谢张天宗,甲虫让井水像泉水一样喷出来,灌溉田地。从此田里水足了,年年丰收,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这段轶事现在看来已经很难细究了,但我还是相信当时当地人的虔诚,让自己想做多年的事情成为英雄。传说中的古井至今保存完好,井旁有一棵榕树,郁郁葱葱。如今已成为树冠如云的参天大树,象征旧州的繁荣,成为张天宗的丰碑。

历史的淘洗和沉淀,使得张天宗在旧州的成就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清朝的知县和百姓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和影响,在村东南的鹤山脚下为他的墓建了一座神龛,形成了祭祀场所和文化亮点。时隔千年,我站在破败荒凉的张天宗墓地,向这位先贤致敬,却依然感慨万千。张天宗对大宋朝回天无力,但出类拔萃的人总要有所作为。在当年的蛮荒之地,他开辟了另一片天地,造福了壮族人民,也为自己成就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一个女人,铸就了旧州的性格,她就是沃尔什太太。

时间推进到1496(明朝弘治九年),瓦塞尔夫人出生在九洲。她是土司岑章的女儿,婴儿名“华”,壮族人念“瓦”,后来以此为氏,人称瓦夫人。她从小聪明好学,读诗书,练武术,精通兵法。长大后,按照土司时代门当户对、庄婚不避同姓的习俗,嫁给了天州(田阳县)地方官岑蒙,改姓瓦氏。后来,岑孟和他的儿子岑邦彦死于内乱。沃尔什太太帮助她的小孙子曾志当上了地方官员。明朝嘉靖年间,在海盗入侵东南沿海的关键时刻,朝廷征召广西士兵抗击日军。面对孙子年少的现实,公元1554年,她不顾58岁高龄,毅然率领6000大军奔赴抗日前线。她以“誓不与贼生”的精神,身先士卒,军令严明,气势磅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打破了倭寇所向披靡的神话,在护国利民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嘉靖皇帝封为二等夫人,成为抗击倭女的第一功臣。

沃尔什夫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成为老州的骄傲,老州也成了沃尔什夫人的纪念馆,老州到处都是沃尔什夫人的影子。不仅恢复了沃尔什夫人的旧居,而且在每个显眼的地方都能看到宣传沃尔什夫人的内容。沿着村庄边缘流淌的河流,据说是沃什伯格外出犒赏三军的流水宴所在地。渡口成了外出的告别之地,也成了他妻儿思念远方亲人的相思走廊。就连河上的小桥也被称为“王翘”,看得很远,渴望繁荣。村子旁边的小山为沃什夫人建造了一个训练的地方,叫做“点对点平台”。在村子中间的舞台(印青馆)边上,也有沃什的图片和介绍...庄先兵和桂军的英勇战斗是否继承了瓦实夫人的血脉,很难说。至少农高智的黑旗军可能因为瓦西夫人的鼓励而增加了一点血。……

一个吉祥物,丰富多彩的老国家文化,它是绣球。

绣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这是一个青铜飞锤,用于投掷和狩猎。后来经过民间艺人之手,演变成了现在的绣花布袋。它由彩色的厚球组成,由12个球均匀组合而成,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是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绣球花瓣上绣有五彩绢花和吉祥文字,做工精致,美观大方。在过去,绣球是壮族男女之间爱情的信物,抛绣球是男女之间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每年三月初三,壮族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唱歌。深情的青年男女之间绣球,是多么甜蜜的一幕。我们从小就在看戏,大户人家的小姐在绣楼上抛绣球给穷书生招亲的场景,总是给我们很大的鼓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壮族的一些节日里,抛绣球会作为一种比赛或活动被欣赏,成为友谊和祝福的象征。狮子滚绣球也成为一项风靡中国的运动。

我不知道绣球起源于哪里,但世界上制作绣球最好的地方一定是京西的旧州。绣球街是九洲古镇最古老的一条街,也是当地人制作绣球最密集的一条街。老州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甚至五大三粗的壮汉都是做绣球的能手。这里每年有超过30万个绣球,包括中国的“中国刺绣女孩”和“绣球之王”...国庆70周年庆典期间,世界上最大的绣球被抬上横跨天安门广场的“桂花车”,它出自九洲“绣球之王”之手。在旧州,很多专门为重要事件和国家大事制作的绣球都是宝贝,放在旧州的书架上,成为历史的记录和寄托,让两位从河南老家来看我的朋友瞻仰。但是,不管出多少钱,旧州的人都不会卖。我们极其理解它,因为它已经成为旧邦与祖国共命运的见证。两个朋友买了十个绣球,高兴得好像买到了壮族人的美好愿望...

如果要说旧州真正的文物古迹,我觉得也是旧州西南一公里左右的岑氏土司墓葬。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封建王朝通过分封地方首领的世袭官职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靖西土司制度从明朝永乐到清朝雍正一直掌权。岑土司墓葬位于旧州西农赞山脚下。每座墓都各具特色,精美绝伦。它由黄糖、油、石灰和沙子组成。它不仅坚固,而且结构独特。有些坟墓像头盔,有些是三角形的亭子,有些是平顶和圆形的城堡...有的还刻有龙、凤、龟、麒麟等浮雕,具有壮汉文化融合的特点。但现在游客普遍沉浸在热闹和繁华中,很少有人像我一样想徒步去看。反而在村东建了一座现代的岑主庙,香火还是比较旺盛的。

文昌阁是旧州最具雕塑感的建筑。在流淌着汤的河边,矗立着这样一座重视文化的建筑。与村东的山峰合影太美了,以至于我们在京西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打印的日历上用了这样一张照片。

走在京西故国的大街上,心里会有一种文化感和历史感。不幸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公司从其他地方复制了一些文化,给人一种无序和尴尬的感觉。反而觉得自己的东西和壮族文化不够纯粹。比如福寿等字的书法墙;例如,大片的鲜花和强烈的爱情文化已经取代了村外的水稻...

还有一个成功的嫁接,就是“和”字墙,生动地再现了字左边古代兵器“戟”的造型,表明“和平不是一味地求和退让,和平的生活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守护”。“和”字就像左边一个人,“一人托一嘴”就是“和”字,说明舌头的对错程度有时比刀剑还要差。只有管好自己的嘴,不搬弄是非,避免口舌之争,才能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抗日女英雄的故乡,立起这样一堵“和”墙,讲出这样一个道理,我觉得是现代人的智慧。你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