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文化现象
佛教既然传入中国,就必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两者的关系也可以用冲突、逐渐兼容、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僧侣和历代统治阶级发挥了主要作用。
第一阶段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据史料记载,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两者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兼容、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僧侣和历代统治阶级发挥了主要作用。佛教传入的时候,那时候儒教、道教以及很多传统宗教文化体系已经很完备了。作为外来宗教,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和尚不应该对国王毕恭毕敬,不需要对养父母尽孝,这些都是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始终相悖的。但佛教坚持凡事忍耐,来世快乐,今生修行的教义。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来说,在下辈子忍受和被祝福是非常诱人的;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忠君思想,但有时也坚持民以载道,可以覆舟。统治阶级正是在这种考虑下开始认可佛教的。有记载的第一个开始宣传佛教的皇帝是汉明帝。永平七年,汉明帝派遣12名使节出使西域,求佛。是因为当时的汉朝佛教理论不完备,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维护封建统治,开始积极向佛教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阶段,佛教开始与传统文化兼容。汉代至北魏以前,虽然佛教在当时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它的许多观点总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违背,这些分歧争论已久。北魏时期,为了使佛教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统治阶级开始鼓励佛教领袖改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佛教相关正统观点,以达到统一。比如这一时期,与儒家思想相冲突的忠君观、孝道观第一次得到了解决。到了后来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及时对相关的佛教观点进行了一些改变,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戒律。到了唐代,而且从唐代开始,佛教对外交流增加,大批优秀的僧人把外来的金文翻译成佛教文化的当地方言,使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后来,在梁武帝时期,虽然道、儒、释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这并没有阻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阶段,佛教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人们日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