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摄影?
人文主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摄影,顾名思义,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
目前,这一术语通常用于艺术摄影活动中。人文摄影显然是指能够体现人类文化先进、优秀、健康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能触动读者的内心,让读者在爱、关怀、崇敬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相对于人物摄影和风景摄影,拍的是无生命的物体(这个无生命的概念是相对的,比如从海里抓的鱼虾,摘的瓜果等。)和可以自由移动或组合的人造物体作为表现对象。多以工业或手工制品、自然无生命物体等为拍摄题材。
在真实反映被摄主体固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创作构思,结合构图、光线、色调、色彩等摄影手段,将被摄主体表现为具有艺术美的摄影作品。这叫做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在选材上有着广阔的天地。选好材料后,我们就可以随意处理这些物体了,因为物体是无生命的,可以任意移动多个角度来达到创作意图。静物摄影有两个好处:一是对艺术视觉进一步认识的深化过程。
当一些普通的物体被拍成引人入胜的照片时,其实就是对这些物体进行深入研究和观察的过程。其次,拍摄静物可以获得更多实用的摄影知识。对于摄影师来说,静物摄影的难点在于其独特的画面构图。
在安排拍摄对象时,一定要选好拍摄角度,在用光上要有创意,然后把从静物摄影中学到的实用摄影知识和基本原理运用到日常摄影中。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不同于普通的人像摄影:人像摄影以对被摄主体特定外貌和神态的描述和表现为首要创作任务。一些人像摄影作品虽然也包含了一定的情节,但仍然以表现被摄主体的外貌为主,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是说明了被摄主体的形象,而没有具体的情节。
而人物摄影关注的是主体所参与的事件和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表现具体的情节,而不是用生动的形象表现主体的外貌和举止。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详细描述了人物的外貌。
不管是单个人还是一群人,不管是在场景中抓拍还是在影楼里摆姿势,不管是不是剧情,只要是主要表现被摄对象特定外貌和精神状态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
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和情节,反映生活的某一主题,而被摄主体的外貌不是很突出的摄影作品,无论是特写还是全身,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是关于人的,也属于人物摄影。人像摄影以对被摄对象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和描述为自己的表现任务,人物要有鲜明的长相。可分为三类:摄影室内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室外人像。人像摄影需要形神兼备。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指以记录为第一目的,反映客观事物真实形象的照片摄影。
摄影是为了记录而诞生的。它诞生后强大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无法比拟或无法替代的。
所以,广义来说,摄影就是记录。记录摄影的结果是一种影像记录作品。相应地,录像作品包括视频新闻作品和视频纪实作品。
记录摄影的目的(也许不是唯一的,但却是首要的目的)在于记录;前提是尊重客观真实;客体是客观事物的表征;记录方法是通过摄影再现图像。根据记录影像的方式不同和追求的价值不同,记录摄影可以分为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
艺术摄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在摄影中加入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和纪实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高低,但没有绝对的界限。
比如我们拍张照片当身份证,或者留个纪念。一般影楼拍出来的照片,最多有一些信息或者记录价值。然而,50年后的今天,郑靖康先生为齐白石先生拍摄的画像仍然是世界上20幅最好的画像之一。区别完全在于艺术层面。
艺术摄影的效果更漂亮,因为它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拍摄的时间、地点和角度。
图片摄影
写真摄影以其优美的画面语言和优美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重要表现形式。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摄影师兰达拍摄了两条人生道路的照片,曾被预言为“摄影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在当时摄影还被轻视的情况下,这幅作品因其鼓舞人心的主题和油画构图而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高度赞扬。可以说兰大对摄影的发展贡献良多。
此后,写真摄影逐渐成为摄影的一个重要流派。
商业摄影
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摄影活动。狭义上是商业摄影,广义上是发布商品或写故事的摄影类型。这种类型是当前摄影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种。
这种摄影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存在的,按照企业的要求来拍摄,相对来说限制比较多。
水墨摄影
和传统水墨画一样,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山水、花鸟、意境,对应的是国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按技法和意境可分为抽象和具象,对应中国画的写意和工笔。
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对水墨摄影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扭曲原始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更考验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术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新的摄影技术,它记录了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相位的所有信息。普通摄影记录的是物体表面的光强分布,而无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相位信息,因此失去了立体感。
全息术以激光为照明光源,将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板,另一束经被摄体反射后射向感光板。当人眼直接看这种感光底片时,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照射,人眼就可以透过底片看到原被摄物体的三维图像。
即使全息图像只保留一小部分,它仍然可以再现整个场景。全息术在工业上可应用于无损检测、超声全息术、全息显微镜、全息存储、全息影视等许多方面。
摄影流派:
1.绘画摄影
绘画摄影是20世纪初流行于摄影领域的艺术流派,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
这一派的摄影师在创作中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崇尚优雅的舞台;艺术舞台。
画家提出“要出摄影的拉斐尔,摄影的提香。”
绘画摄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位绘画摄影师是英国画家希洛(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
1853是绘画式摄影的成长期。
1869年,英国摄影师HP Robinson(1830-1901)出版了一本关于摄影的如画效果的书。他提出:“一个摄影师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理解,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
毫无疑问,摄影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明激发了更高的目标,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多么精致和完整,都只是通向更高目标的一种方式。“它为学校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奥格·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由30多张底片组成的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摄影艺术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充满宗教色彩,包含一定的隐喻。拍摄时,事先做好草图,然后用模型和道具组织布置场景,通过暗房处理。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式摄影的内容有所拓展,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有学院派的规矩,故含蓄、沉稳、典雅。
当流派发展到绘画阶段,仍然以追求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为特征。
因为画家强调艺术修养:“要想让摄影在艺术中有地位,摄影师首先要培养审美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因此,它的历史功绩是将摄影从最初的机械模仿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领域,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的创作大多脱离现实生活,摄影器材日臻完善,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发展,受到“自然主义”的冲击。尽管如此,它仍然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个流派的主要摄影师和作品有:Pledge(?-1896)男爵的宴会,鲁滨逊漂流记,宝塔场景;罗宾汉的《当一天结束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女孩,快死了,朱丽叶带着毒瓶,黎明和日落》;
雷兰德·施洗者,圣约朝霞、伊菲、弗吉尼亚、尤迪特和霍洛芬尼斯的首领;卡梅隆夫人(1815-1897)的托马斯·卡莱尔和奈达(1820-1910)在弥留之际。
2.印象派摄影
65438年至0899年,法国印象派绘画的第一次展览在英国举行。在画家罗宾逊的影响下,他提出了“软调摄影比锐调摄影更美”的审美标准,倡导“软调”摄影。这一流派是绘画印象主义在摄影领域的反映。
起初,他们用柔焦镜头拍摄,用编织纸冲洗和印刷,追求一种模糊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显影法”和颜料中掺有重铬酸盐胶的纸张显影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室处理。
他们提出“作品应该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如果没有绘画,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师也用画笔、铅笔、橡皮对画面进行处理,刻意改变自己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画”的效果。例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在画布上绘制的炭笔。
印象派摄影师完全丧失了自己摄影艺术的特点,所以有人称之为“模仿派”。可以说是绘画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点是色调灰暗,阴影线条粗糙,装饰丰富,但缺乏空间感。它的著名摄影师是杜马斯(?-1937)、普越(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特塞克(1848-1903)。
霍夫迈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涂尔干(1848-1965438)、埃夫雷(1874-1948)、米尊。
3.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摄影流派,延续至今,仍然是摄影的基础和主要流派。是写实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的体现。
这一流派的摄影师在创作中坚持摄影的纪实特征。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有“与自然本身平等”的忠诚。只有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数学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出其他艺术媒体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讨论忠诚才是我们的使命。”
另一方面,他们像客观的镜子一样冷冷地、纯粹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要有选择性,艺术家对反映的东西要有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的现实主义摄影师刘易斯·海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该被纠正的东西;同时也要反思那些应该表扬的东西。"
可以看出,他们主张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多取自社会生活。艺术风格朴实无华,却有很强的见证力和提示力。
写实摄影最早的爱好是1853年英国摄影师菲利普·德拉莫特拍摄的火棉胶纪录片。后来是60年代末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
1870之后,写实摄影逐渐成熟,开始将镜头转向社会和生活。比如当时的摄影师巴纳多博士,拍下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让人震撼。
随后,现实主义摄影家大量涌现,他们的作品在摄影史上以强烈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著称。比如英国勃兰特的《采煤者》;美国人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头游街》;法国维斯的《少女》等等,不胜枚举。
4.自然摄影
1899摄影师彼得·亨利·埃默森针对绘画式创作的软肋,发表了题为《自然主义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式摄影是碎片化的摄影,倡导摄影师回归自然寻找创作灵感。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起点和终点,只有最接近自然、最像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任何艺术比摄影更准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情感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在于感光材料记录的不加修饰的镜头场景。”
该学派的另一位大师A·L·帕乔说得更清楚:“艺术应该留给艺术家。就我们摄影而言,没有什么可以依赖艺术的,要搞独立创作。”
可见,这种艺术观念是对绘画的一种反作用,促使人们将摄影从学院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自身特点的充分发挥。
这个学校的创作主题多为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因为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真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略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总之,它不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所以本质上是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扭曲。
该校著名摄影师有德维森(1856-1930)、威尔金森(1857-1921)、格尔(?-1906)、刮刮乐(1856-?)、Sutcliffe(1859-1940)等。
5.纯摄影
纯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流派,成熟于二十世纪初。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摄影师斯蒂·格里兹(1864-1946)。
他们主张摄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表现,摆脱绘画的影响,以纯粹的摄影技术追求摄影独特的审美效果——高清晰度、丰富的色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粹的黑白色调、细致的纹理表现和准确的图像刻画。
总之,这一派摄影师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品质”:准确、直接、微妙、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媒介。
1913班展出的《俯瞰纽约》是纯学院派的代表作。
摄影师从高处俯瞰纽约的一个广场。虽然没有加工和装饰,但新颖的构图和独特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再比如E的弗兰克·K·桑德伯格(frank K Sandberg),他用多次曝光的方法,避免了单一作品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一幅画面中描绘了诗人的情感转换、色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很有节奏感。
从某种角度来说,纯粹主义者的一些思想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演变成了“新客观主义”。但这种体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点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师有斯特兰德(1890-1976)和F64团体摄影组织中的摄影师,如亚当斯和坎宁安。
纯派后期的作品发展到线条、图案、扭曲影像的抽象化,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有雅博、斯坦纳、史蒂文、埃文斯。
6.新客观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摄影也被称为“主导摄影”和“新写实摄影”。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摄影艺术流派。
这个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在平常事物中求“美”。通过特写、特写等手段,将主体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显示主体的某一细节,准确、真实地刻画其表层结构,从而达到炫目的视觉效果。
它不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对象的本质,所以它的美学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比如摄影师帕乔在1923年用特写的手法拍摄了火车头的转轴,展现了火车头转轴在运行时的状态,由于画面舍弃了其他细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新客观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客观主义的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客观主义是摄影的本质,也是摄影的产物和边界。”他认为摄影“对生活有很强的表现力,需要观察对事物的眼睛。”
所以不是基于敷衍的流程和操作方法,而是一定要用纯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的先驱是阿杰和史泰钦。实际创始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帕乔。
新客观主义摄影师的成就是促使人们去研究和探索摄影本身的特性,将摄影从审美的虚幻世界拉回现实生活。但由于过分强调对细节材料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1925年前后,由于大口径小相机的出现,新客观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肖像作品和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作品。
新客观主义的著名摄影师有桑德(1876-1964)、拉斯基(1871-1956)、黑格(1893-1955)。)、Eft (1874-1948)、韦斯顿亚当斯(?-1902)等。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达达主义衰落时期出现在摄影艺术领域的一个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这个学校有严格的艺术课程和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探索人类新的、未被探索的“精神世界”。
因此,人的潜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精神变态、梦境都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和达达摄影师一样,以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为主要造型手段,在现实与幻想、具体与抽象之间,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效果是奇怪的,荒诞的,神秘的。
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师温斯顿和美国人布鲁盖尔(1880-1945)。真正的收尾者是英国舞台摄影师马可·宾(1905-?),在自己的创作中,他将“超现实主义”的虚拟现实与真实的现实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境界。
比如他创作于1946年的《马可·宾自画像》,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四次曝光拍摄——一次正面、两面、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师包括从事超现实主义高光的画家帕尔汗;畸形的人类摄影师布伦特;人像和宣传摄影师卡森、布卢门撒尔、洛林、哈尔斯曼、赖艺等。
8.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摄影艺术流派。
该派摄影师否认造型艺术以可观察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宣称摄影要“从摄影中解放出来”。
开头用无底放大法省略了“主体”的细节纹理和丰富色调,做了一个只显示其形状的“光图”。
后来又发展到或用光,或剪辑高光,或中间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相机模糊底片中被摄物的影像,或反复曝光使其重影,直至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原有的形状和空间结构,试图用形式、色调(色彩)、材质的所谓“绝对抽象语言”。
把主体变成无法识别的线、点、形的组合。
来展现这个流派的艺术家们奉为圭臬的人类所谓最真实最本质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拍摄的对象只是艺术家借用的一个音符,用来产生一个随意表达自己想象力和个性的“旋律”。
抽象摄影的鼻祖是塔尔博特(1800-1877)。当初作品的画面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可识别性。
到1917年,摄影师被培养出来(1882-?)用木屑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面目全非。1922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霍林纳基(1895-?)在曼睿(1890-?)等人,并在理论上予以确立。
随后,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和克勒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极大地拓展了抽象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风靡欧美。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那些人,还有这个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如司各特、芬宁格、安贞·兰德、弗莱泰、温克勒、格里姆波特、夏德和布鲁盖尔。
9.可比摄影
坎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摄影的主要摄影流派。
该派摄影师主张尊重摄影的特性,强调真实和自然,主张拍摄时不要对主体进行操纵或干扰,主张在自然状态下把握主体的瞬间情态。
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说:“对我来说,摄影就是记录一个事件的意义,以及能在瞬间准确表达它的精确组织形式。”所以这个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意、不做作、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就他们的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侃”派摄影师的处境更为复杂。虽然都提倡人性的表达,大部分从事新闻摄影,但也有自然主义者,有现实主义者。
催生这一流派的作品是1893年摄影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纽约第五街的冬天》,真正完成它的是德国摄影师埃利希·萨洛蒙博士。他在德国和法国总理举行的一次夜间会议结束时用小相机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因其生动、真实、简单和自然而成为该体裁摄影史上的经典。
在摄影美学中,他们认为“一张基于摄影基本特征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师无法模仿的。它有着自己不可分割的自我,有着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有着其他媒介无法表现出来的特点”。
其次,对于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原创性,认为:“(摄影师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而这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辉煌,有价值还是无价值的标准。”
这个学派的著名摄影师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迈阿沃伊;英国的赛利特莫代尔;法国的维克多·霍夫曼;还有路易·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皮尔·布鲁维奇等等。
10.“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主义是一战时期出现在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达达”原本是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语无伦次的词汇。
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与审美脱节,主张“抛弃绘画和一切审美要求”,崇尚虚无,这使得他们的创作近乎戏谑,所以人们把这个艺术流派称为“达达主义”。
由于达达主义的摄影作品不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趣味和要求,所以从1924开始,就逐渐受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以清晰完整的艺术豆腐和方案的冲击。但在后来的现代主义摄影艺术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响。
著名的达达主义摄影师包括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兹洛·莫利纳·冯静恩和利斯特斯基。
11.主观摄影
主观摄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摄影艺术流派,比抽象摄影更“抽象”,因此也被称为“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摄影领域的反映。它的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师奥特·斯坦内。他认为“摄影是一个原本就有能力发挥自身作用的广阔领域,同时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
但目前它已经成为一种机械的现实主义。于是他提出了“摄影艺术的主观化”的艺术主张。强烈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醒摄影者自己模糊的观念,表达他们不可言说的内心状态和潜意识活动主观摄影是个性化和个性化的摄影。
这是这所学校的艺术节目。主观摄影艺术家非常强调自己的创作个性,蔑视一切现有的艺术规则和审美标准。这个学派的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是一种实验性的影像艺术,而且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作艺术”,“我们可以利用技术随意创作照片。”
西方人体摄影的演变在世界艺术史上,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一段人体艺术的辉煌时期。在经历了最初以震撼的艺术表现再现客观现实后,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摄影师开始在人体摄影领域有所突破。
1857年,后来在英国生活的瑞典摄影师拉达兰拍摄了两条人生道路的照片,堪称摄影史上的经典。此图剧情丰富,场景众多,使用了大量的人类作品。主题是观善惩恶,重点是白鬓老人。两边的两组人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和人生过程。
但也遭到了少数人的攻击,说它用了那么多裸女,姿势粗鲁淫秽,是色情的东西。可见,古今中外,人体艺术,无论其思想意义多么积极,艺术处理多么高明,都会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攻击,这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回应。
西方人体摄影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在发展常规传统人体摄影的同时,也流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受,现代摄影语言,创作各种流派风格的作品,甚至出现畸形、切割、重组、神秘、荒诞、丑陋的意境。
比如杰里·尤斯曼的象征性人体摄影,罗杰·马丁的随意人体,托德·沃克尔的原始巨大人体摄影,罗伯特·亨尼斯·钦和启德·苏·奥克哈马的切割重组人体摄影,李··的荒诞人体摄影,宁达和康格罗多尼·米切尔的性感人体摄影。
百度百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