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变

城市规划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

城市规划又称城市规划或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预先考虑和试题的制定。它侧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涉及工业、建筑的区域布局,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设置,城市项目的安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构成以古代哲学为基础,融合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强调天人合一,道家是自然的。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时间和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一个城市面貌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有剩余产品。城市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北部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祖先在村庄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发和防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巧妙地营造了适合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城市规划思想不断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当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时,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往往会发生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可以在考、尚军、管子和墨子中找到。“考公基”确定了“首都”、“王城”、“诸城”三级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尚军》一书论述了一定区域内丘陵、山谷、道路、农田之间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相应的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维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成就,都体现在把首都城市建设成为“四方之极”和“首善之区”上。

战国时期各国都城采用大小城制,体现了“筑城为君,筑国为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殿与内广场融为一体;三国时期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划的规划方法;南北朝时期洛阳城的整体规划得到加强,对中国早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主导作用。

长安城的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代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根据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布的圣旨进行有计划扩张的重要范例。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的城市里弄制度逐渐被废弃。北宋中期,开封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街道系统,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

元代大都的规划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国的规划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处理。由大都市演变而来的明北京城,可以说是融合了中国古都城市规划。清代北京大力经营园林,在北京远近郊区留下了宫殿和其他博物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期首都规划建设最辉煌的典范。

在西方,古希腊城邦时期,就出现了希波克拉底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车间间建筑、公共建筑布局等基本原则,提出了当时“理想”的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贝提、帕拉第奥、斯卡莫西等人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繁荣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模式。

工业革命前,欧洲城市,除了罗马等少数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简单,卫生条件差。城市规划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求,是封闭的。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道路网和建筑物的布置上,所以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规模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人们开始从各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和城市建设立法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探索解决城市问题。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摩尔之后提出了各种主张,把改善住房和城市规划作为治愈城市社会病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花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地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理论。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恩文的《城市规划实践——城市与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自己的规划实践经验,可以看作是一个建筑师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致力于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规划实践是1853年法国官方奥斯曼发起的巴黎规划。虽然巴黎的重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炫耀当权者威严和权力的政治目的,但巴黎的重建计划对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管理等都做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重建做了有益的探索。就影响力而言,科隆、维也纳等城市纷纷效仿。

这一时期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的实业家在建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城镇。比如1851年,实业家索尔特建造了赛特尔的工人镇,1887年,活尔建造了阳光港的工人镇,形成了所谓的“企业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花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到目前为止,城市规划仍然采用上面提到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从65438年到20世纪90年代,西欧国家逐渐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概念,将公共投资与改善市政建设和控制私有土地结合起来。德国有城市发展规划的传统,也有初步的分区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整洁、干净、稳定的城市环境,保护居民健康。英国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规定了房屋的卫生标准,并于1906年颁布了《住房和城市规划法》。瑞典于1907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法。美国纽约在1916颁布了控制土地用途和建筑高度的分区法规,后来在1961修订为分区决议,以适应新的形势。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应该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律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文日益进步,价值观发生变化,这些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雅典宪章》(1933)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应采取的措施和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者并没有抛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从而产生了1977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些人认为城市应该建在中心。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1922《明日之城》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果,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使城市向中心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想法被称为城市中心主义。有些人主张城市应该分散化。美国建筑师莱特提出的“宽亩城市”认为城市应该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去中心化。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广泛。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各种城市布局形式,如“带状城市”、同心环形城市、楔形结构城市、多核城市等。还有的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角度研究城市所在区域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构成城市的单位细胞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系统的概念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住房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居住区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交通系统要布置好。他最早提出了“邻里单元”的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

后来,建筑师斯坦根据邻里单元理论设计了纽约附近的雷德布恩住宅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红色布恩风格的街区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二战后,西方国家以邻里单位作为战后住房建设和城市重建的标准。

邻里单元理论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局限于街区。邻里单元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

人们行动自由的增加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者应该考虑不断变化的交通需求。工业革命后,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中的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交通技术的进步与旧城结构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英国警察局长特里普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一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他“分区”的规划思路是在路段建立二级交通系统,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这种交通规划思想后来与街区单元规划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扩展街区”的概念,在考文垂试行,直接影响了二战后大伦敦的规划。

此后,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城市交通网络模式,如树枝状道路系统和等级道路系统。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已经被广泛接受。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结构等城市规划问题密切相关,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人们对交通的认识,从理解其单纯的交通功能,进而认识到其对空间组织和空间联系的意义,理解城市交通是土地利用的一种功能。对城市交通的研究也发展到从城市环境的各种要求来讨论交通。

19世纪,由于城市的脏乱,提出了改善市容的问题。1893年,为了纪念发现美洲400周年,在芝加哥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的湖滨地区建造了宏伟的古典建筑、宽阔的林荫大道和美丽的游乐场,让人们看到了宏伟的规划对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掀起了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

沙里宁在奥地利建筑师西迪对城市意象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要求对物质环境进行设计。应当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等方面考虑,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的设计、建筑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建筑的空间构成、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等基本原则。这样,城市的美化与城市的功能要求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城市规划思想。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不仅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进行探索,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已经从追求美丽的城市发展到追求高效的城市——更适合人们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与城市设计相关的是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美国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之后又设计了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顿的公园,这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开始。实践证明,城市园林和绿地系统的规划,从一开始就应该纳入城市规划。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持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平衡,以及城乡的协调发展。“地球景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城市规划学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引申出将大都市区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对待的概念。如今,各国的城市规划都考虑到了自然环境的保护。

历史古迹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自古以来,有远见的人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由于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古建筑和历史城市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而且受到人类的破坏。1933雅典宪章更早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

这些作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旧建筑和旧居住区在实用性、经济性和艺术性方面的长远价值,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旧城、旧区和旧建筑的改造。通过全面调查和精心规划,合理利用旧城、旧区、旧建筑,满足新的需求,同时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使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程序也随之改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不能只谈城市,而必须从更广的范围——区域甚至国家版图来研究与城市相关的问题。自Geddes提出区域原则以来,区域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实践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区域规划中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果,该规划于1933年实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在纽约及其周边地区是较早的,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20世纪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计划在这方面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后来有城市从商业、交通等方面从事大城市影响区域的研究,出现了区域科学。

从区域角度规划工矿区是区域规划的一部分。典型的例子有英国顿克的城市规划和苏联顿巴斯矿区的规划。规划景区和休养区也属于区域规划领域。比如苏联黑海沿岸地区和高加索矿泉区的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的另一个内容是对农村的研究。美国人格根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分析》是这一领域的最早成果。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区域中心》一书中分析了这一地区村落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基于这一理论,他探索了农村中心的分布、城市商业和服务业以及区域规划中的城市体系。

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了“生活图式”,从地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人、土地和工作的关系。他的名言“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座右铭。这种调查-分析-计划的工作程序已被广泛采用。

各国城市规划的方法不尽相同,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又称总体规划)和区域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基本上采用了二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一是论证城市发展的性质,估算人口规模;然后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组织建筑的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等重大市政工程系统;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种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未来的活动安排空间结构。它是在特定时期(如20 ~ 30年)内要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对城市的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止境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发展”的规划思路,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开发建设,不断修改、补充和调整远期目标,实行动态平衡,从而摒弃了以城市规划作为未来城市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一些城市规划方法。例如,1968年,英国用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新方法取代了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除了物质环境规划之外,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因此它成为一个多目标和多方面的更全面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还在发展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并不一致,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由来已久,最近变得更加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市场规划理论。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未来会有更多的学科渗透和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工程控制论等数学方法和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市场规划领域的应用,将逐步促进它们在数据收集和处理、预测和评价方面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

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理解正在加深。基于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系统这一事实,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的土地利用划分,也不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一种对时间、经济、社会各种要求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中,我们会在最大范围内考虑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各种可能性。

因为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相关学科基础上建立城市学,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式、城市体系和发展战略;也有人提议建立人类住区科学,目的是系统地研究村庄、集镇和城市中的各种人类住区。这一新学科的成就可能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步需要建立在大量城市研究工作完成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的任务艰巨而复杂,这也显示了其丰富的生命力。城市总是在发展的,城市问题也总是伴随着,但人类会有意识地运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来发展城市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从最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质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景观建设的前提,它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步也为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和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的目标是一样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必将把物理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