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湖北省被称为“鄂”而不是“楚”?

首先,湖北省的简称“鄂”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湖北国,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比楚国早得多,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商代湖北位于山西省乡宁县。西周初期,湖北被金吞并,残存者迁至河南南阳。西周中期,湖北遗民继续南迁至湖北鄂州,国名仍叫湖北。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去病灭了湖北,封次子熊宏为湖北王,都城在湖北鄂州东部。楚王熊去病死后,次子熊宏继位为楚王,是楚国的都城,继位后的六位楚王都在此建都。因此,湖北这座城市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楚国迁都后,鄂王城作为楚国的异地都城依然存在了近300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湖北的封地改为鄂县,归南郡管辖。鄂县的所在地在今湖北省鄂州市老城区的东部。当时的鄂县地域范围很大,包括鄂州、黄石、大冶市、咸宁、嘉鱼、浦阴、崇阳、铜山和武汉市武昌、江夏区。这是湖北省行政区划名称中首次出现“鄂”字。

到汉代,湖北郡属荆州江夏郡,江夏郡归安陆(今湖北云梦)管辖。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221年从公安迁都鄂县,改名鄂县武昌,建立武昌郡,成为东吴都城。后来,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三国时期的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

隋炀帝九年(公元589年)建立鄂州,下辖江夏县(今武昌区)、武昌县(今鄂州市)、永兴县(今阳新县)、普阴县(今赤壁市)四县,驻地在江夏,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这里的鄂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湖北当时叫湖广省,都城在鄂州,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湖北也叫鄂州省。湖北省之所以常被称为“湖北省”,是因为省会一直被称为湖北,历史上一直被称为湖北。

明代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政务院,管辖江夏,即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清代湖北省改称湖北省,行署仍在武汉市武昌区,一直沿用至今。中国解放后,湖北省简称确定为“鄂”而非“楚”,主要是因为“鄂”一直是武昌的别称。说到湖北省,自然会想到首都是武昌,“楚”的范围太广了。楚不仅包括湖北省,还包括湖南省,以及江西省、安徽县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