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烙印不会褪色,希特勒的一生其实是“悲伤”的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奥匈帝国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6岁时,他正式开始上学,恰逢父亲退休。从此,他开始了动荡的生活。到他12岁的时候,他已经来回搬了7个地方,换了5个学校。1905年,16岁的希特勒略显“青春”,但他对历史和政治的热情已经逐渐凸显。此时,他对所有非日耳曼民族怀有强烈的仇恨。在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他突然喜欢上了阅读和研究德国历史...

看完《希特勒最后的阴谋》,去百度看希特勒的简介,突然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对他童年经历的坎坷有一定影响。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伤痛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才会真实的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如果不是刻意去了解,我们大概无法相信萨克森豪集中营死了近4万名囚犯。“惨不忍睹的白色钢丝网,嘈杂的声音,隆隆的炮声,燃烧的废墟,烟囱里喷出的污浊烟雾,恶臭让人无处藏身,尸体堆积如山……”看着这些让人无法接受的凄凉和孤独的陈述,我们仍然无法想象集中营里的那些人遭受了怎样非人的虐待。

这本书着重于战争的最后阶段。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有名的犯人”战战兢兢地被转移。他们不知所措,内心极其复杂,没有一点头绪,也没有一个标杆来判断即将到来的事情。但一路走来,他们互相鼓励,默默为自己加油。最终,他们来到了普斯特山谷南侧多洛米蒂山脉的布拉斯湖酒店。他们殊不知,这是他们渴望已久的自由之地,这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的确,他们的自由离不开哈里·戴逸、西格蒙德·佩恩·贝斯特、杜夏和其他所有人的努力。幸运的是,他们没有放弃。历尽艰辛,他们终于到达了美国第339步兵团第二营G连。这139名犯人终于自由了!!!

万恶之源,不离野心二字。这本书虽然名为《希特勒最后的阴谋》,但书中很少提到希特勒。但透过层层侧写,我们可以看出希特勒的野心。如果说一战战胜国对德国的限制和惩罚是二战衍生的基石,那么我相信每一个德国人都想摆脱过去的屈辱,重拾二战时属于一个大国的自信。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和失败者,表面上试图维持近乎完美的开局和中盘。无论是碾压俄方,还是攻击英美联军的战壕,南北线都是在敌人的土地上作战。甚至在威廉二世宣布投降退位的时候,德国人都在国外,就是这样一场从侵略开始到侵略结束的战争,让整个德国人输得非常莫名其妙,非常不甘心。也正是这样一种心态,使得希特勒后来提倡的“背后捅刀子”理论有了很好的群众认同基础。

毫无疑问,希特勒作为国家元首,直接影响了这场战争的爆发。二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那段动荡的日子终将成为历史的烙印。在希特勒56年的人生中,前30年是一个古怪的失败者,后半年却变成了一个全世界都围着他转的政治家。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最后也失败了。这一失败是以一场世界灾难为代价的。

尽管他有政治热情,但他的生活却空虚得可怕,随时准备自杀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最后,在他所有的计划和野心都破产后,他真的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似乎很自然。先是历史创造了他,然后他创造了历史,这段历史是各国的悲剧,也是他自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