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盘的历史记录
1971年,阿兰·舒加特推出了直径8英寸、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盘,是标准软盘的鼻祖,容量只有81KB。
1976阿兰·舒加特花了390美元开发了一个5.25英寸的软盘,后来被用于IBM早期的个人电脑。阿兰·舒加特离开了IBM,创立了希捷,他也被视为磁盘之父。
1979年,索尼推出了容量为875KB的3.5寸双面软盘,到了1983,已经到了1MB;;
90年代,3.5寸/1.44MB软盘一直是PC的标准数据传输方式之一。
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u盘的普及,光盘刻录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曾经用途最广的软驱将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对计算机发展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一、软盘鼻祖——8寸软盘60年代末70年代初,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C,这是计算机界里程碑般的革命性飞跃。但是IBM的System370电脑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指令是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中的,一旦电脑关机,指令就会被擦除。于是在1967年,IBM圣荷西实验室的存储团队奉命开发一种廉价的设备,为大型机处理器和控制单元存储和传输微码。这种设备的成本必须低于5美元,这样才能方便更换,而且必须便于携带,于是开始了开发软盘的道路。
2.5.25英寸软盘和餐巾
8寸软盘虽然在技术原理上接近现代软盘,但其缺陷是体积太大,不便于携带,于是诞生了5.25寸软盘。还有一个关于5.25英寸软盘发明的小故事。当时美国王安电脑公司打算发布文字处理的电脑,觉得8寸软盘太大,就开始和ShugartAssociates合作生产更小的磁盘。一天晚上,在波士顿一个昏暗的酒吧里,他们终于同意使用某个大小的软盘,这个大小是餐桌上一张鸡尾酒餐巾的大小,大小正好是5.25英寸。从此,这种软盘成为了电脑最好的移动存储设备,容量达到了360K K,5.25英寸的软盘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最终被另一种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产品所取代,那就是3.5英寸的软盘。
第三,流行的3.5英寸软盘
5.25寸软盘虽然在体积和容量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是有很多不足,比如软盘使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比较大。所以很多厂商并不满足于这种软盘,他们在不断探索寻找更先进的软盘。新一代软盘的开发最终被日本索尼公司拿下。1980年,索尼率先推出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但当时并没有被一些主要的PC厂商所接受,5.25英寸软盘仍然在市场上流行。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了基于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个人电脑系列,并正式配备了3.5英寸软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都被这种新软盘吸引住了,它的体积更小,但容量却是5.25英寸软盘的好几倍。此后,在以IBM和康柏为代表的厂商的大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流行起来。3.5寸软盘凭借其便宜的价格和相对巨大的存储容量(1.44M,百万字节存储),迅速全面占领市场,而3.5寸软盘,这种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02年。3.5英寸软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从65438年到0996年,全世界使用的软盘多达50亿张。直到光盘和USB存储设备出现,软盘的销量才逐渐下滑。
1998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Mac,这是第一款放弃软驱的电脑,戴尔2003年推出的Dimension台式机也放弃了软盘支持。之后,越来越少的新电脑标配软驱。
2007年2月,欧洲最大的电脑零售连锁店PCWorld宣布停止销售软驱和软盘。2009年9月,索尼宣布在当年上半年全面停产3.5英寸软驱产品,预计将在今年内清理库存,彻底退出市场。不过,索尼也宣布,软驱生产线停产后,公司仍将保留软驱产品线,继续制造和销售。
2010年4月,索尼宣布;由于DVD、u盘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普及,软盘的需求急剧下降。2011年3月,3.5寸软盘停产。大部分日本厂商已经停产3.5英寸软盘,软驱也几乎停产。后来推向市场的电脑机箱不再配备软驱插座,软驱换成了具有热插拔特性的USB/IEEE 1394/Thunderbolt/PCMCIA/SATA连接器和读卡器。与此同时,软盘在存储介质中的主流地位也被移动硬盘、闪存盘、存储卡所取代。
从今天来看,软盘容量小,单位容量成本高,速度慢,可靠性差。曾经有ZIP、LS-120等容量更大的可擦写移动介质与软盘并列,但直到u盘(闪存盘)的出现,历史悠久的软盘才逐渐被取代。
2007年,中关村一商家说,最后一张软盘早在半年前就生产了,现在没人问了,软盘也没卖出去。尽管如此,软盘还是在一些特殊场合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企事业单位使用多年的报税系统,刷新一些旧主板的BIOS,甚至安装经典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