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木偶戏的历史演变

据《高州府青岛县道光县志》记载,“赤步梦头号魔女,偶鸣钟唱”,“元宵节时,香客于门外沙洲上搭棚,以饰太平”。“会唱歌的木偶”指的是木偶腔,“玩木偶”直接就是木偶戏。至今,高州的“年例”(即社交日)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间的“年关”期间,各地都会上演木偶戏,村寨锣鼓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后,高州木偶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茂名县(今高州)于1954年成立木偶剧团,组织老木偶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始学徒,培养新木偶。1957年10月,老艺术家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展演,因表演《白蛇传》获优秀奖,使高州木偶戏有了很大发展。文化部门也设专人管理布袋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一年2000多班、10000多场,成为广东演出人数最多的文艺团体。日本和德国的木偶戏剧家先后来高州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洪唱片公司专程到高州录制木偶剧团演出的两部剧目《芙蓉仙子》和《猪八戒架桥》的录音,在港澳和东南亚发行。应德国有关部门邀请,木偶艺术家梁东兴还到德国慕尼黑、不来梅等城市演出。

90年代,高州木偶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为了传承这一艺术精品,高州市文化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布袋戏班从鼎盛时期的2000多节课精心编制到200多节课。加强了扶持和引导,确定了“木偶逼真”的发展目标,多渠道开拓演出市场,使高州木偶戏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再现辉煌。

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今年,高州木偶戏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