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是世界上的滕氏。

分类:社会生活

问题描述:

大家有什么看法

分析: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通槐树。

这是流传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歌,意思是这一带的人大多自称是山西移民。其实今天的鲁南人并不都是山西人。滕州1200多个自然村中,只有一半(687个)是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新建的,另一半是当地土著。不仅如此,滕州还诞生了2000多年前的几个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严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张龙溪里里”的“县望”,滕州也成为这些姓氏最早的发源地和繁盛之地...

水是活跃的,树是有根的。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部部落、种族、家族、姓氏不断流传的历史。“走不改姓,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习惯,让我们的姓氏和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基因一样,成为一个民族、一个社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符号和血脉。“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同姓是一家人”这句话,赋予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研究这些,可以满足海内外华人日益增长的“寻根”、“认祖”意识,客观上解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笔者在一篇文章中考证了任氏的来历(天下任氏出自造车鼻祖奚仲故里山东省滕州市),下面我就来探究一下滕氏的来历...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氏的国家。在大约5000年前的傅时代,姓氏被定义为世袭制,由父系传承。所以中国的姓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方姓氏的产生和广泛使用的历史也不过1000年,而欧洲大陆姓氏的广泛使用也不过近400年。

姓氏,代表氏族的世系,来源于氏族的图腾,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姓和姓一开始就是分开的。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一书中说:“三代以前,姓氏一分为二,男称姓,妻称姓”;《左传》。《隐居八年》载:“天子,建德,生而有氏,名姓。军阀以字为谥号(清代顾派“谥号”为“姓”),因以为是宗族。”也就是说,姓氏来源于出生的自然血统,姓氏是从祖先封地中得来的。宋代刘舒《镜补》注:“姓以其祖考之地统;可见,姓氏和姓氏的起源、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分土分封”制度而产生的。荀子《儒略》中说“周公同时治天下,建立71国,姬姓独住53人”,这是周朝初年“分封”的事实。姓氏的统一是在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姓氏和姓氏统一了。正是在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稳定的基础。

当代中国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中科院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和台湾省1970人口姓氏分布数据得出研究结果,对目前占全国人口99.4%的前500个姓氏进行排名,前200个姓氏占全国人口的95%以上。除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外,滕王公约210人,总人口100万。

历史上滕姓以开封、南阳为“郡”,传统“百家姓”注明“南阳郡”为滕姓郡。总的来说,汉代的滕氏以山东省北海县(今青州地区)为主要特征。汉末以后,先后迁居河南南阳、开封、邓州、Xi鄂等地,以南阳为名门。自唐代以来,浙江东阳(梧州)的滕家一枝独秀。到了宋代,东阳的滕兴因宋末靖康之战而迁闽、迁吴,所以由北向南传播,由东向西迁移。腾兴遍布全国...当代腾兴集中在浙江、广西、湖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

滕州历史悠久。7300年前,东夷部落的北新先民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新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个都有自己的姓氏。”《国语》中记载了黄帝儿子的十二个姓氏:姬、游、戚、姬、滕、甄、任、荀、诺、夷,第五个姓氏是滕。其实这十二个姓氏都属于黄帝的部落,其他的儿子因为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宗族,所以不能有姓氏——这就是姓氏分支的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基本上来自炎黄。黄帝打败后,率族东征,把自己的第十个儿子取名为滕,也就是四千年前黄帝的滕。这就是文字记载中最早的“滕”的由来。黄帝的第十个儿子被命名为“滕氏”,因为他在封了地。明万历版《藤县志》。第六卷。《僧谱》记载了殷代的一篇《滕博》:“滕博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黄帝之后。贤惠有礼,侍奉舅舅崔子,君子之谓之。”这说明,早在夏商时期,滕地就建立了滕氏国方!至于“腾”字,古称“成”,即天成。因为滕和程是同音字,“程”在古代汉语中被用作“滕”。《说文解字》载:“腾,水溢。从水,我声”,取泉水奔涌之意,也说明滕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水草丰美、农业发达的沃土。"

3000多年前,这里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商朝始祖齐国的母亲朱蝶吞下了一只神秘鸟的蛋,生下了齐国。这里就是《诗经》中“玄鸟出世”故事发生的地方,滕州也被称为“商之源”!

公元前10世纪,商朝在周朝灭亡后,以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和的十四个儿子为名“措蜀绣”建立滕国,其姓为姬,是西周滕国的起源,措蜀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君主。清道光版《藤县志》。第六卷。《滕氏甲一号》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书绣,周文王的私生子,与武王同父异母。吴王使国四十人同姓,国五人同兄弟十人,班为分发者,令叔绣,封其为侯。绣叔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所以叫错绣叔。自蜀绣以来已传十余代,吕隐(公)时始见于《春秋》。”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左传》说滕国的疆域“相距五十里”,所以又叫“滕小国”。别看滕,但因为是周朝姓姬皇族的直系后裔,所以地位非同一般。《左传》中有一个“腾雪争长短”的故事:十一年春(公元前712年),邻国的腾侯和都去鲁国任职,两位国王为朝廷的安排顺序发生争执。先被封侯的认为自己应该长寿,但腾侯却以自己是“周之义人”、薛是普通姓氏为由,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夺得了长位。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地位,这也体现了鲁南流行的一句话——“萝卜不大,长在背上”!

滕国从第一代君主误绣叔父开始,已经存在了近700年,持续了31年,几乎成为了一个小国能够生存和自保的奇迹!滕国最著名的君主是滕文公,他曾经雇用当时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关于这一点,在《滕文公》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有很多记载。就连孟子在滕国待过的“上宫”目前也依然存在...滕国曾被孟子称为“善国”,滕州城南北主干道至今被命名为“善国道”。滕州博物馆陈列着近年来在滕州发掘的大量古滕国文物,如“滕后鼎”、“滕公卫”等。

关于滕国的灭亡,说到齐宋越。《藤县志》。《滕世家》载:“(滕国)为宋所灭,从孟子算起,历时四十余年,从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86年)算起,历时九年。或者是说越多的藤蔓被消灭,或者是说藤蔓一起被消灭。自叔绣始,传至三十一,一为三十二。”滕国灭亡后,他的皇室后裔纷纷逃亡。为了不忘国耻,永远珍惜故土,他们以国为氏,改姓“滕”。此后,他们四处迁移,四处流散。今天滕州的滕姓已经很少了,这是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迁徙的结果。

为了验证这一史实,笔者于2003年3月前往北京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中国姓氏大典》引用《通志》介绍滕姓:“滕姓也是第十四子。”唐代元和氏纂修载:“后滕侯,周文王十四子。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了滕家谱的7种记载,分别是:

(1)江苏朱芳滕氏五宗谱,六卷本,滕世忠主编,民国八年(1919)刊刻,藏于镇江博物馆;

②苏州的《吴门滕氏录抄》,一卷,滕所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宝山滕氏印;

(3)《浙江乐清南阳滕氏族谱》,清同治三年(1864)活字本,浙江临海博物馆藏;

(4)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居堂族谱,五卷,民国二十七年木刻版(1938);

(5)浙江东阳东阳滕氏族谱,20卷,清代滕修订,清光绪六年(1880)活字本,12卷存美国;

(6)《山东泰安滕氏族谱》一书,民国滕熙龄所撰,民国十九年(1930)抄本,藏于泰安图书馆;

(7)民国滕连承修编,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的湖北新洲滕栅村滕氏族谱。

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室仅有上述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一册,为滕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所撰。序言说:

“我滕家祖籍周玑王文的十四个儿子的叔叔绣,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藤县。滕知友的国家始于武王十三年,止于定思王三十六年,历时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章中有不少诗句,但已详载于世。子子孙孙以国为姓繁衍后代。氏族在秦汉之间是不存在的,它的起源也是非常明显的。汉元帝以后,中郎将(滕)开始在北海出现。后来史书上有大作为的,都有自己的人。虽然南来北往,县部不同,但渊源却不是略有不同。如今,滕科考有三个候选人:

北海滕之名,始于中郎将(滕)的爱抚,用之于天下,有军事文化才能。在桓帝统治时期,靖赵胤(滕)被称为长者。孙全兴、宇治马(滕)旦、(滕)周兄弟渡河,互相跟随,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是傅(腾)尹、卫(腾)将军比吴贵,北海的名号也没变。至晋武当侯(滕)建南阳,但北海之音略代。

第二,南阳的滕始于孙皓。当时广州刺史(滕)设鄂西南阳,晋为南安将军,封武当侯;(腾)修之孙,平南(腾)汉将军,(腾)汉之弟,胶州刺史(腾)海豚,(腾)修曾孙,龙翔(腾)田志将军,桓温都保(腾)君,宋(腾)司奏为鄂西人,故南阳谓之益,盖也。至唐开元初年,郭子思(滕)使丛名扬东阳,江南渐有,江北难记。

滕,东阳第三名,始于司(滕)令,始于所居梧州东阳。六传之后,分为三支,辗转至南海,北至青祁,西至巴蜀,东至武辉。虽然派别不同,但都源于东阳。我吴的祖先用号码表示,盖也始于东阳,以斯为鼻祖,其世系被记载,其家谱被形象地记录下来..."

本序言详细论述了滕姓的源流、世系变迁及分支,确认了滕姓家族与古滕国即山东省滕州市的渊源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证滕姓的源流与变迁,笔者于2002年5月前往上海图书馆,搜寻有关滕姓的史料。《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收录了上述馆藏中的八种滕氏家谱,即:

(1)滕六经(福建建瓯),21 (1932)滕金泉等人编著,木活字8卷;

(2)《滕氏宗谱》(江苏无锡),清光绪七年滕编(1881),木活字12卷;

(3)清同治十一年(1872)滕桂平编撰的《滕桂平南洋郡(浙江汤溪)族谱》,有7卷唐德种植的活字书;

(4)清光绪十二年(1886)滕春奎编著的《南洋(浙江汤溪)滕氏族谱》及种植的活字书9册;

(5)南洋(浙江汤溪)滕氏族谱,民国十八年(1929),德堂木活字本两部;

(6)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滕玉山编著的《大唐(浙江兰溪)滕氏族谱》,锡类堂活字本7本;

(7)清代崇本堂活字本《让·昌腾家谱》(已失传);

(8)《滕氏宗谱》,清代秉德堂活字本(已失传)。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八种滕氏族谱,因后两册有损,无法查阅。在三部《南阳滕氏族谱》中,选取了年代最早、卷比较完整的同治本,查阅了(1)、(2)、(3)、(6)四种。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滕氏宗谱,虽然是从某个朝代、某个地区的滕氏长辈开始的,但却是从“一”、“二”、“三”代代相传的。但所有的滕氏宗谱都是从头开始的,滕氏的起源是“以国为氏”,起源于古代的山东滕州。

在所调查的四个族谱中,第一个(1)福建建瓯,记载其始祖为“平章公(滕)”,南宋德佑年间(1275)入闽,自称“本登州内乡县南阳郡”;“祖上骑马南下,卜居建宁府的后代欧亿沃公里繁衍,所以分东、西两府……”在描述滕姓的由来时,“滕国亡后三十一年丧国,二十九年丧国,后人以滕为氏”!该谱是明代郑德时期滕介石的第一次修订,万历年间的第二次修订和第三次修订,主要记录了进入福建的滕姓分支。

根据浙江金华宗族成员滕提供的线索,相传唐末福建莆田人滕昭,浙江乐清县人,是浙南滕姓始祖。滕昭生于唐太和4年(公元830年),卒于乾化2年(公元902年)。11世滕大培,宋进士,授秘书郎,官至尚书右仆;12世滕初英迁居永嘉,成为大家族。浙南有一个滕姓联谊会。三十四弟滕继美(我的曾祖父)迁居兰溪,已繁衍至数百人...“由此可以看出历代滕氏迁徙的变化。

(2)江苏无锡东阳的族谱更为详细、完整、全面,以滕复(字法,张敏公)为始祖,因滕复为苏州刺史而从东阳迁居苏州,后迁居无锡:“始祖(滕)宋代刚从东阳迁居苏州,三次传至(滕),迁居金。又名滕祥,居南阳,上溯七世至唐朝,五州时居东阳,后上溯滕灵聪四世。

此谱载有滕姓第35代孙腾岱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670)受其父派遣从无锡乘粮船到山东藤县(今滕州)祭祖时所写的序。云“几度哀哭”,成为滕姓子孙来滕州寻根认祖的直接证据!

谱中还包括文人高官为滕氏谱牒所作的序和以滕的名字书写的诗文书信,如唐代白居易为滕祥所作的《赠滕叔子居故乡》诗,其中有“身着锦服绣衣,东阳外有几个滕氏家族”一句;此外,还有刘禹锡、孟浩然、岑参等的诗;宋代有杨万里、文天祥为滕家所作的序和范仲淹、滕宗良(字)、苏轼、滕复(字法)的书信。明代有《阁录·申时行滕氏族谱序》,记载了滕氏家族几千年的兴盛!

(3)浙江汤溪南阳县滕氏族谱,始于唐代滕祥,因赐浙江东阳白沙溪而得名。后来东阳改名金华,又称梧州,白沙也属塘溪。家谱虽用“南洋”之名,但仅指原“县望”,实为浙江族谱。汉末,滕氏宗族已从河南南阳、鄂西迁至江左,族谱堂号仍沿用旧名,是为了纪念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中国族谱标注“县望”记“源”的传统和习惯。

该谱配有滕的祖先“修公叔”的画像,并有“纪”云:

“富腾,不姓我,原名纪,与得天下。文王十四子绣,后人以国为氏,故滕姓由此公始。”

(6)浙江兰溪大唐滕氏宗谱,始于宋代尚书左诚,上溯至南洋滕天之,为祖。记载“郑宪为宋建言三年(1129)寇所迫,其子宣义奉宋康王(,宋高宗)。”祖上是祭祖父子,北宋末年驾车南下,居兰溪汤池,十世孙(滕)迁大唐”,这就是兰溪滕氏的由来。曾代表宋朝出使晋国的滕就是这个分支的后代。

将滕氏族谱与其他人的族谱进行比较,可以证实《吴门滕传》所述东阳滕氏世系的演变。文中提到“东阳滕自斯(滕)始,六代后分作三支”,江苏无锡、浙江东阳的族谱与前代大致吻合,即:滕令聪-→伊藤。老板滕遂的后代滕茂,迁回浙江东阳;次子滕麦的后代滕,传至滕府,后迁居江苏无锡,成为无锡始祖。第三个滕苗,第六个,传到滕宗良(滕紫晶)...

此后,江南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滕氏族谱基本统一一致,时间跨度从唐宋一直到明清。由此可以梳理出两千多年来滕氏宗族迁徙变迁的大致线索和轨迹:西周时,滕氏始祖的刺绣被封;春秋战国时期,滕氏因国、因地而兴。滕灭国后,迁居鲁东北海,兴盛于汉。汉末,战事移至河南南阳,晋南北朝盛极一时。初三年,迁居浙江东阳,盛唐。到了宋代,滕府迁至江苏苏州、无锡,兴盛于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氏,逃往福建、湖南、湖北、广西...所以他们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分散在全国各地...从全国各地的滕氏宗谱来看,无论多么分散,其宗谱的大致脉络和源流在历史长河中基本上是清晰有序的,正如兰溪《大唐滕氏宗谱》所言:“所有滕氏门派都是滕侯的后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两个滕。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提到了湖北新洲凤凰乡藤扎村。由于不是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笔者于2002年5月专程前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乡(今李记镇)藤扎村。幸运的是,在滕的家中发现了两套滕氏族谱,有旧的也有新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中直堂旧书》记载道光乙酉年(1825)《滕支原序》说:

“滕氏远未被接受。起源于姬,后以国为氏。历代以来,南阳有许多教派...自滕家初,我已远离尘世,我的起源是从周...我把它送给了楚北。追根溯源,我被绣叔封为侯爵,几百年来一直是圣人。后来以国为姓,戴了流苏。

——腾碧霄仙子,明代进士、永乐年间在湖北黄州任屠夫,为始祖。600多年后一直流传到26世纪。族谱中详细列出了滕以下二十六代的人物,分别是:“碧谷伦,天开云龙,尚云熙鼎天,国公光明,有贤亲,本玉清荣华,唯兴易,舒天远。”目前,湖北省滕碧晓的一个分支已经传承到第26代“本”...

山东电视台著名编导滕永平曾提供过一些线索,提到胶东(原“北海县”,今山东青州、莱州一带)有不少滕姓,目前莱州市有一个“滕故里”。还提到滕、滕舒、滕秀的姓氏其实都是“滕”姓,都是在滕国的追随者灭亡后为避免被追杀而改的。他还在给滕州的信中写道:“滕国是滕氏子孙的祖国。几千年来,滕的后人一直在寻找祖国,却始终没能回到自己的根上!”

说到滕氏名人,除了吴门《滕氏家史注》和其他几部滕氏宗谱中提到的,还有:《孟子》中的滕庚;《汉书》中提到九江郡太守滕辅。《三国志》中有滕州、滕胤;《晋书》有滕牧、滕秀;南史有滕谭公;晚唐五代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滕长友。宋代历史上有滕复、滕宗良。这个滕宗良,就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紫晶”。他是和范仲淹同门的学者,名著《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应滕之邀而写的!南宋末年,有“三藤”,即滕、、滕,到晋国被俘不屈,成为当时的“民族英雄”...现当代有祖籍湖南麻阳的革命先驱滕戴源、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原国家教委主任滕文基、著名电影导演滕文基、滕处士等...

至今,滕州市姜屯镇还有滕国古城遗址和古滕国贵族墓地。在滕州市西南七公里处,南临泾河,北靠龙山。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这座古城是“绕城二十里,有子城”。现在有内外墙残迹,内城(副城)墙略呈方形,周长2公里,离地高3。在内城的东北角,至今还保留着“古滕八景”之一的文公古台,据说是滕国宫的遗风。台前两棵古槐树苍劲参天,依然生机勃勃。

1991年,滕州重修文公台,新建滕文公楼,增加碑林。滕州市著名书画家、中国书协原副主席王学仲教授题写了“兴滕向善”的题词。文公台不仅是古滕国仅存的地面建筑,也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国的唯一纪念和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滕氏在世界上的宗祠和祖宅!正是在这里,滕氏氏族的原始先民扎根,立国,创造了辉煌的古滕文明!滕国古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滕州的旅游景点。文公楼有“滕国历史文物展”和滕文公会见孟子蜡像展。

文公台的侧门上有一幅对联:“古迹在刘竞附近,我曾在高泰珍爱我的儿子。

离开蜀绣的源头,不要把格非错当成王腾。"

第一部分中的“太子”滕文公,是后世滕州人对滕文公美德的记忆。《联二》中“勿误飞亭”的说法,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王腾”的身份来到山东藤县(今滕州)。唐代“王腾”李元婴被贬江西南昌,建有著名的王腾亭。王波的《王腾亭序》使它的名字流芳百世。王腾的名字也是由李元婴带到江西南昌,再到四川阆中...但这个“王腾”不再是“王腾”。虽然都起源于滕州,但相隔千年。此句意在指出唐代李姓“王腾”与古代滕国“王腾”的区别,以免混淆。

65438-0997,滕州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电视纪录片《滕州故事》,介绍了古滕国的前世今生。该片在央视海外频道播出后,吸引了一位美国电视导演詹妮弗?凯斯通的注意力,她说:

“另一个精彩的节目是关于山东滕州的。我认为电影的制片人很好地将关于古代滕国的知识与今天蓬勃发展的滕州的介绍融为一体。陶器碎片和古城墙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拉近了古代滕国人与今天滕州居民的距离...我对滕州的历史、变化和这座城市的工业有了足够的了解。”

——摘自第四届国务院金桥奖(影视)颁奖暨研讨会资料征集。

明代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写过一首诗《过滕城》:

“今天哪里整洁了?滕友的旧国名。

浮云双战场,夕阳空..."

如今,文公台前的两座古塔依然根深蒂固,见证着古滕国和滕氏家族的千年兴衰...

滕姓的根在哪里?文公台前的古槐树!滕氏宗亲散居全国,滕州滕国古城有你的根!

绣像,古滕国第一代君主,滕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