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味的历史
在当时战争环境和政治结构的影响下,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等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
其中,国统区文学是指国统区的文学创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创作有不同的文学特色。首先,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6月武汉沦陷期间,出现了大量以宣传动员救国为中心的题材,文学创作的基本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第二,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转向正视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现实,开始批判现实的苦难,探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第三,从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战争时期是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大量的批判性和讽刺性的文学作品。
解放区文学不同于国统区文学,它以鲜明朴素的笔调描写解放区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士兵、干部,探索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
孤岛文学是指上海沦陷为“孤岛”后,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为配合抗日救亡运动而创作的作品。
沦陷区文学是指沦陷区作家在困难环境下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充满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是对人们日常平凡生活的重申和发现。
整个四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赵树理、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孙犁、周立波、艾青、穆旦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1910 10 21-1998 12 19),原名杨显,字哲良,字默,名怀菊,曾用。清宣彤于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10 110 21)。他于1998年在北京去世。他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研究者。
他写的《围城》,通过主人公的漂泊迁徙,为我们描绘了那个学术名头与旧知识交织的时期,新儒家森林里的众生。它讽刺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病态的精神特征,探讨了人生的根本问题。
《围城》在艺术创作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首先,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为写作线索,采用大跨度的横向移动结构;其次,大量运用了反模仿、反语、反理论等独特的讽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