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关于歌曲的历史故事。
1902年,中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先志高》。校园歌曲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校园情结。
每个人对校园里的歌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大多数校园歌曲生活气息浓厚,乐句短小,结构方正,易学易唱,可以合唱独唱。它们不受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适合人们在休息时自娱自乐。所以他们的生命力和社会上的大量爱好者,是整个群众歌唱活动中其他歌唱形式无法比拟的。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校音乐歌曲:亭子外,古道边,草是蓝的,天是蓝的。
经典歌曲:男儿志存高远,黄河,送别,春游,燕燕。
代表人物:丰子恺、李叔同、沈心工
音乐通常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19世纪初,美国一位教授说,“人的听觉神经比其他神经分布更广。”当时中国的文人学者也纷纷写道:“学堂乐歌可以改变人的偏激和慵懒的精神,刚者柔之,柔者刚之,是修身养性的必备之物。”
欧洲人长期以来把音乐视为一种有序的组织,它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心;日本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的歌曲和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
在日本,女性对普通音乐了解很多。
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都会弹古筝。
因此,女性在生活中比男性拥有更多的“弹性”,这也可以改变她们忧郁的“弹性”,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同时,社会也充满了欢乐。
于是一系列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相继问世。1900年,梁启超在《冰室诗话》中说:“如果从事教育,歌唱课确实是学校里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否则,整个国家没有人会喜欢新音乐,这是我们社会的耻辱。"康有为还折送给光绪皇帝:"请(有效地)远到法国和德国,采纳(接受)日本决定教育制度。
乞下明圣旨,遍省城、县乡宣传学习..."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设了音乐课程。当然,当时的音乐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教学和唱校歌。
我们所指的校歌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创立至今已近百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场启蒙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的“学校音乐和歌曲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学校音乐歌曲创作的先驱,被誉为“学校音乐歌曲之父”。
沈心工在编写音乐歌曲教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他第一个根据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特点,用接近口语体的新词编写了音乐歌曲教材。
他写的歌词简单而又意味深长,很多歌曲在歌词和歌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比如体操-军演(又称男儿第一志)、赛船会、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非常流畅,形象生动。
男人的第一志向是高
沈心工借鉴了日本歌曲《手打》的曲调来作词。
男人第一志向高,
你还不如年轻。
兄弟,兄弟,手势,
来做团体操吧。
军官拿起指挥刀,
士兵们开枪了。
龙旗飘扬,
敲铜鼓。
再干一次,再干一次,
干到健康为止。
这是中国最早的学校音乐歌曲,创作于1902,几十年来广为传唱,热度从未衰减。
这是沈心工在东京学习时的第一部小说。
发布于1904。
然后不胫而走,传遍了全国。
李叔同写过一篇文章:“学唱歌的歌手是半吊子,所以能唱《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学风不熟,就是挥着‘5566553’的歌。”
沈心工的创作注重歌曲和歌词的选择,取材广泛,涉及中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丰富的主题,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比如他的《革命军》和《从军歌》,就是辛亥革命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
《十八省地理史》是一首校歌,歌词以日本歌曲的曲调为基础。
当时全国分为18个省。
十八省地理史
“回到直隶涿鹿一带,最古老的战场,银幕去了蚩尤,历史增了光辉。
更有燕姬出来的侠客,时而演悲情剧。
肖骁吕霄地秋,英风高。
……"
校歌和基督教赞美诗关系密切,此起彼伏,相互影响。
学校音乐歌词的赞美诗不下20首。
沈心工的学校歌曲经常根据基督教赞美诗的曲调来填词。
从65438年到0946年,他在病痛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歌曲是《春游》,这是《血之泉》中的一首歌词。
歌曲《春游》出版后,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成为音乐课的热门教材。在中小学广为传唱,流行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