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宗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天主教(或罗马天主教)、新教(或新教、耶稣会)和东正教。
(1)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残酷镇压犹太人。为此犹太人多次起义,起义的失败让一些人寄希望于宗教,期待出现一个“救世主”来拯救苦难的教区居民。犹太下层民众中有一个秘密教派认为“救世主”要来了,基督教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教派演变而来的。这个教派最早的信徒多是奴隶、被解放的奴隶和穷人。他们在城里成立团体进行活动,以十字为标志,实行共有财产。但由于其宗教对包括罗马人在内的各民族开放,原来敌视罗马统治的精神逐渐转变为容忍真正的罗马统治,宣传爱恨为己有,希望来世,鼓励效忠国家,顺从主人。因此,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大赦令》,宣布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
(2)罗马帝国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
基督教分裂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帝国,出现了罗马和君士坦丁两个中心。东西方基督教会的分野,加上后来对教义和仪式解释的差异,互相指责对方是异端。到了1054,被对方开除,断绝一切联系,正式分裂为两个门派。东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被称为东正教,也称为“东正教”。西方自称罗马天主教会(即天主教)。在西方,教会的政治权力扩大了,它利用特权占领了许多领土,剥削农民。教会还出售各种神职人员、“圣物”、“圣骨”、“赎罪书”,榨取人们的血汗。教会的腐败,用所谓的“异端”来镇压信徒和人民的反抗,已经把教会完全变成了一个与人民对立的统治集团。教会成为人们反对封建主义的焦点。德国牧师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门泽尔领导农民起义,使西方的统一教会不复存在,宗教改革在北方广大地区广泛开展。因此,新教不仅在改革后出现,而且在这些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基督教从此被分成三个教派。
(3)基督教的传播和分布
天主教在欧洲主要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美洲等中南欧地区。新教国家主要是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挪威、冰岛、芬兰、英国以及德国和荷兰的部分地区。世界上有4.2亿新教徒,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东正教最初分布在巴尔干和中东。在欧洲,主要信仰东正教的国家有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马其顿。在亚洲,主要是俄罗斯人居住。全世界信仰东正教的人超过654.38+0.6亿,主要在前苏联,占60%。
(4)基督教教义和体系
基督教以《旧约》为基本经典,称为《圣经》。它的教义是:
创世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全善全智全爱”。原罪:上帝创造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从而犯了罪。因此,他们的后代生来有罪。只有相信救世主耶稣来赎罪,人才能在死后获得永生。天堂地狱说:人来到世间,死后只能让灵魂升天,否则就要被扔进地狱。进入教堂要经过一个祭祀仪式,基督徒的婚礼要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
2.伊斯兰教
就信徒人数而言,伊斯兰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排名第二。“伊斯兰教”是服从的意思,其追随者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南亚和东南亚。
(1)伊斯兰教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前7世纪,拜占庭和波斯为争夺中东地区东西方的商路,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严重打击了阿拉伯半岛经济,城市萧条,人民生活困难,社会需要新的出路摆脱困境。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小时候失去父母,跟着叔叔四处做生意,后来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后来,他对宗教产生了兴趣,并声称自己受到了“安拉”的启示,被“祝圣”。此后,他开始了传教活动。因为他信仰真主是宇宙中唯一的神,遭到当地多神教的反对,他不得不从麦加转向麦地那。他在麦地那成功传教,赢得群众支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然后他回到麦加,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死后,教会通过选举确立了继承人。通过对异教徒征收重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并迅速传播。
(2)伊斯兰教的传播:
在阿拉伯帝国之外,伊斯兰教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传播。在西非,伊斯兰教受到从塞内加尔到尼日利亚的武装入侵的广泛影响。在东非,伊斯兰教的传播有两条路线,一是沿尼罗河进入苏丹,二是在从索马里到莫桑比克的沿海地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亚洲,伊斯兰教经伊朗向东传播,一路经阿富汗进入中亚,唐朝传入中国西北。另一条进入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道路是今天的伊斯兰国家。除了以上的陆路传播,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海上贸易传播伊斯兰教。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部和中国东南沿海的伊斯兰地区就是这样传播的。
③伊斯兰教的教派:
穆罕默德死后,围绕继承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由于政治派别的反对,分裂成两个对立的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些派别之间的斗争持续至今。
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宗教体系:
伊斯兰教的教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天命观: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能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穆罕默德被神化:穆罕默德是真主派来传达真主意志的使者,服从使者就是服从真主。
相信来世:死者的灵魂会根据善恶在今世的表现接受审判和惩罚。
“天堂”和“地狱”的概念:这辈子行善,死后可以上天堂,反之亦然。在宗教仪式中,我们强调诵经、礼拜、斋戒、天课和对伊斯兰教五大支柱的朝圣。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宰牲节。
3.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今尼泊尔),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信徒方面,曾经兴盛,现在衰落的人数相对较少。
(1)佛教的兴衰;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被信众视为尊称。相传他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卡皮劳卫国王子。29岁时,他深感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不合理,下层阶级生老病死苦不堪言。于是他离家出走,35岁得道,创立佛教,获得穷人的支持。在当时的印度社会中,上种姓对下种姓社会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尖锐,为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释迦牟尼创立种姓神论反对婆罗门教,提出“众生平等”。
(2)教派:
佛教分为三大教派: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骑”的意思是指路的意思。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不仅在于理论,还在于宗教实践。比如,在佛陀看来,小乘把释迦牟尼当领袖,大乘把他当神,法力无边。在修行方法和结果上,小乘主张修行者要解脱,大乘主张修行佛法要“济世”。从哲学宇宙的角度看,小乘认为“我除了法一无所有”,大乘认为“我除了法一无所有”。
大乘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中国,再传到朝鲜和日本,所以大乘佛教也叫北传佛教。小乘佛教由海路向南传播,流行于斯、缅、泰、柬、老等国,又称南传佛教。
在西藏、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有一种佛教叫喇嘛教,是密宗、印度传入的大乘佛教和西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3)佛教的基本教义和节日: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
四谛:苦、定、灭、道。苦难:生老病死;集:原因在于欲望和无知;灭绝:修行;道:解脱的手段和方法。
十二因:人的痛苦是由十二个因果联系造成的,这些因果联系成为条件。
《因缘》与《生死轮回》:你做了符合佛教规范的善事,来世就会得到善的轮回与报应,否则就会变成牲畜,堕入地狱。
三法印:行无常,法无我,涅槃无声。
佛教节日有:佛诞节、涅槃节、佛光节。
4.道教的起源和发展
道教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张玲,是其子张衡和孙子张禄的杰作。道家的学说是基于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即“无”的世界观。此外,由于对东汉政治不满,转向宗教来表达自己的愿望。道教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除了各种行动之外,还在各地建立志愿之家,方便信众,因此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反儒反佛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多的是从儒家和佛教中吸收的。到北魏末年,寇完成了丰富而有组织的道教教学体系,信徒也扩大到上层社会。隋唐和宋三以后,佛教、道教和儒教之间出现了离合。与此同时,道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平衡的发展。在宋代,道教和佛教对儒家哲学影响很大。
至于道教的发展,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古代巫术、神仙方术,后融合了阴阳、五行、占卜、咒术等。建立道教思想体系,引入佛教思想加以发展。东汉舜帝年间(125-144),张玲倡导五道米道,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书为主要经典。至此,道教逐渐成型。
汉灵帝时(167-189在位),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太平清领术为主经,以“善道”为教化弟子之道,以水为待人之道。数十万弟子遍布清、徐等八州,与张衡、张鲁等的五斗米道学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后来出现了老子的,鼓吹老子西游化胡为佛,化佛为道的弟子。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内篇》,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将道教的思想内容系统化,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东晋末年,孙恩、鲁迅等人也用米豆五刀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公元前440-450年),嵩山道士寇在魏帝(公元前424-451年在位)的支持下,自称“太上老君”,清理道教,去除“三伪法”,参照佛教仪轨,作运动,诵新法。不久之后,南朝、宋代庐山道士陆和梁的陶弘景编纂经书,编成斋戒范本,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趋完备,被称为“南道学”。
到了唐代,道教的发展更加繁荣。陶弘景之孙王元深知,石天南北道教的和谐成为唐代道教繁荣的重要基础。唐代君主广泛修建老子庙和道观,并将《道德经》科目加入科举考试。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以圣旨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这种“先道后佛”的政策成为唐朝的一贯政策。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在唐代以老子为皇族始祖,赐“太上皇轩辕”的尊称,使各州建有道观。玄宗时(712-756年在位),进一步让每一个读书人都保留一本《老子》,推崇玄学,把《老子》、《庄子》、《列子》等经典作为“真经”。晚唐五代时期,杜光庭致力于道教典籍的整理和道礼的收集。吕洞宾以“悲天悯人”为出家之道,以除贪、除恨、除痴取代学剑术,对北宋道教教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时,王钦若、张俊芳等人奉命编辑《道藏》,其中《云起七征》122卷为代表作,还修建了道观。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曾自称“道君皇帝,道教的创始人”,下令天下遍访道教神仙经,设立刻板,出版全部书籍,并在国子监设立《道德经》、《庄子》、《列子》等科目的博士。当时道教盛行。
唐宋以后,南北石天道教逐渐与上清、灵宝、景明诸派融合,到元代合并为以傅雍为主的“正一派”。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时期,刘德仁创立了“大道教”(后称“真道教”),萧宝桢创立了“太乙道”,都是在江北游历,但好景不长。只有全真教依然兴盛。当时,全真教和石天道教是道教的两大主流。王重阳极力调和佛、道、儒三家的观点,去除咒语和迷信的成分,强调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教义和出家的道理。他的七个弟子被称为“七真人”,其中丘处机比元太祖(1206-1228年在位)更重要。元世祖统治时期(1260-1294年),因老子《胡静》引起佛道激烈争论,道教失败,于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诏书封禁道教。于是,道教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邪教的势力逐渐衰落。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在明代继续传播,到清代逐渐衰落。在道教兴盛的初期,宗教组织与国家权力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和一个专门从事僧侣的宗教;道教逐渐衰落后,转而关注人的宗教欲望,处处以人的生活和日常伦理为依据,所以被称为“人道学”,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好书和珍贵的经卷,也就是所谓的人道学经典。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幸运、幸福、长寿和繁荣。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积极劝人行善,举行祈福、祈福等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别受欢迎。因此,不仅其适应性和适应性的程度扩大了,而且信徒阶层也拓宽了。道教虽然派别众多,但总的来说,其基本信仰和教义仍是“道”,被视为“虚无之制、自然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也有说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转化而来。所崇拜的最高神是以“道”人格化的三清神,其中“道德天神”是老子。但宋代以后,人们的道教被自然之星或历史人物神化,如文昌帝(学神)、吕祖、关胜帝、北斗神(北斗神化)、玄天神(北极星神化)。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上钩(服仙药)、引导(一种软式体操)、胎息(又称息气行气,是一种将宇宙元气吸入体内以求长生不老的呼吸方法)、魅惑(法术的秘密)、性交(取阴补阳的方法)、忌食。宗教仪式包括斋戒、祈祷、诵经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