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晋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直到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并向其他国家传播和影响。
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独特的木结构,既能满足实际的功能要求,又能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式和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框架原则。柱子和纵横梁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的荷载通过梁架和柱子传递给基础。墙体只起到围合和分隔的作用,不承担荷载。
(3)创建一个桶结构。由纵横叠放的短木和斗形方木制成的斗,是柱与梁之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梁之间的整体结构层,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的巧妙形式。
④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通常由几个单独的建筑组成。无论单体建筑的规模如何,其轮廓都是由台阶基础、房屋主体、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砖石砌成的台阶基础,支撑着整个房子。
站在台阶地基上的是房子,以木柱为骨架,里面安装门窗隔断;其上方是木质屋架搭建的屋顶,做成柔和优雅的曲线,向屋外四周延伸,上面覆盖着青灰色的瓷砖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在特殊使用的情况下,也有正方形、八角形、圆形等形式。
园林中的观赏建筑可以采用扇形、锯齿形和环形平面。屋顶形式有滇、谢、顶、悬、硬、金字塔形屋顶等。每种形式都可以分为单檐和双檐,然后可以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注意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它的原则是内向,多层次,力求平衡对称。某些建筑除外,如城楼、钟鼓楼等。,单体建筑很少能表现出全部轮廓。每个建筑群至少有一个院落,最多有几个或者几十个院落。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一建筑定型的不足。
平面布局采用左右对称的原则,四周是房屋,中间是院落。组合形式都是按照中轴线发展的。只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隔断是可移动的结构,如风扇、门、盖子、屏风等。,便于安装和拆卸,可以任意分割,随时更换。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互动的统一体,也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提供了条件。可以种树种花,叠山池,设置乔木花架,有的还有回廊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增加生活情趣。
⑦运用色彩装饰的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进行涂装等防腐措施,已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和彩画。
青色、绿色、朱红色等矿物颜料常被用来绘制色彩鲜艳的图案,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木质的装饰构件,配以彩色浮雕装饰平棋贴花和木条制成的各种菱形格子,是实用和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五彩缤纷的琉璃瓦顶、拱门和照壁使建筑辉煌灿烂。
第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真正的建筑理论很少。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的事情。引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既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2)传统儒家的礼仪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玄学、风水为辅。
(3)充满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现实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的长久存在,而是以满足实用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和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可以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建筑群体的排列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体现了时空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
⑤用象征手法表现特定主题。它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和草图,甚至单体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
扩展数据
建筑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居住的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生产的建筑材料也不同。
因此,他们世世代代根据自然条件和可能的材料,根据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需要和习惯,创造了不同的建筑,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实践和风格。
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人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砌墙,建造房屋或窑洞作为生活区。后来用黄土烧制砖瓦,盖房子方便耐用。
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所以人们用竹子和木头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屋居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竹木常被用来建造杆柱建筑。青藏高原上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所以建了很多厚壁平顶碉堡。在蒙古地区,帐篷屋(蒙古包)是根据游牧民族靠水草为生的习惯建造的,便于拆除和移动。
西方的伊斯兰建筑喜欢用尖拱建筑。总之,古代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和当地可能的建筑材料,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需要,建造了自己的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为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