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空前加强的原因、差异及启示
相似之处:①朝鲜和日本是对外交流的主要对象;②经济技术交流频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4)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
不同之处在于:①汉代对外交流的物品和技术种类较少,而唐代交流的范围较广,注重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②与汉朝相比,唐朝更加重视对外交流,政策更加开明,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也更多。唐代的对外交流对世界的影响比汉代更为深远。
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差异及原因
江西会昌一中曾宪环
公元前2-1世纪的西汉帝国和公元7-8世纪的唐朝帝国,是当时居于世界东方的伟大封建帝国。两个帝国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开明的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本文对汉唐帝国对外交流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其原因,希望能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仁共同探讨。
一,汉唐对外交往的差异
1.不同的交流方式。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安史之乱后是通过海路。
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外交流的陆路有四条:一条从虞姬(今京西南)出发,经东北的渔阳、游北平、辽西、辽东,到达朝鲜半岛(乐浪路)。一条从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和新疆,远达中亚、南亚、西亚,甚至地中海东岸国家和南欧、北非(这条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又称河西路)。一条是从永昌县(今云南保山县)出发,沿滇缅公路,到达缅甸和印度(永昌路)。一条从南海(今广州)出发,经苍梧(今广西梧州)、玉林(今广西桂平),到达胶头、旧镇、日南(三县均在越北部)。西汉时期的海外通道有两条:一条是东进,从齐(今山东北部)向东渡过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向东,到达日本。一路南下,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沿支那半岛近海,到达半岛南部和马来半岛各国;向西经过马六甲海峡,跨过印度洋,就可以到达黄志国(今印度东南部)(1)【这条路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注意的是,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并非全线直达,中国商船一般停靠在马来半岛,商人一般在陆地上进行转运,再航行到孟加拉弯和印度】。
唐代对外交流的渠道有七条:五条陆道和两条海道。陆道友从颍州(今河北昌黎)进入安东路(去朝鲜)。从周霞(今陕西省横山县以西)到大同、云中路(至蒙古)。从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进入回纥路。从安西(到中亚)进入西域之路。从胶州(今越南河内)到天竺路(经缅甸入印度)。海上航线从邓州(今山东蓬莱)渡海至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途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到印度、斯里兰卡,再到西方的阿拉伯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广州通海一路)。②
2.中外交流的内容不一样。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是商品交流,但外交使节和技术交流并不频繁,也有了初步的宗教和艺术交流。西汉的出口商品是丝(帛)和漆(器)并重,以经丝为主,进口则是象牙、犀牛角、珠宝、琉璃、珍奇动物等奢侈品。与西汉的使节多为朝鲜和日本的近邻。技术交流仅限于西汉国内(如朝鲜、越南)和中亚部分国家(如安息)。宗教方面,印度佛教由贵双传入内地,但并未在民间广泛流行,只有部分统治阶级信奉。艺术方面,从中亚传入西汉的乐器、音乐、舞蹈,如蟋蟀、琵琶、胡焦和胡笛等。
唐代对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中外交流的规模和频率惊人。在外交使节方面:630年至894年的260余年间,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19次,平均每次约400人;798年651至148年间,大史派出的政府使团有37次访问中国,与中国进行贸易。在派遣留学生方面,新罗的留学生数量最多。仅公元840年,唐朝就有150名留学生归国。商品交换:唐朝出口丝绸和瓷器,尤其是丝绸。中外贸易额大幅上升。例如,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广州有四千多艘船只进行贸易。技术交流:新罗从唐朝引进雕版印刷、制陶、制铜技术;唐向天竺学习煮糖(蔗糖)的方法,天竺向唐学习造纸术;唐的造纸和丝织技术传入大食。宗教交流: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在唐代得到传播;新罗从唐代传入佛教;佛教六大宗派(三论宗、法香宗、华严宗、法宗、石成宗和巨蛇宗)自唐代传入日本。唐玄奘、鉴真、易经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他们出国留学,传播佛教。艺术交流:唐代十大国乐中,有高丽乐、天竺乐,北印度犍陀罗艺术也深深影响了唐代的雕塑艺术。
3.交流互惠的区别。
西汉对外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即西汉出口的东西多,外国进口的东西少,尤其是在商品交换方面。唐的对外传播是典型的双向传播,输出多,输入多。
4.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
虽然西汉统治者积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开辟了两个外交圈,但西汉的对外开放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西汉政府虽然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有政治或经济往来,但时断时续,历史记载中也很难清楚地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经商、传教、学习、做官的情况。唐朝的对外开放达到了一个持续、全面、成熟的阶段,这可以从大量外国人在唐朝生活、经商、传教、求学、为官得到印证。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记载,9世纪70年代,广州的食客、波斯人、犹太人和欧洲人多达1.2万人。唐朝来华求学、做官的著名外国人有新罗的崔致远、日本的安倍忠马禄等。
5.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不同的。
虽然西汉对外交往远超秦朝,开辟了两个外交圈,但西汉对外交往时断时续。西汉的外交辐射区域主要是周边国家,但不是所有的亚洲国家。西汉外交以主动为主,往往出于政治目的。所以外界的文化并没有真正渗透到西汉文化和西汉人的日常生活中。外界对西汉的了解并不充分,多停留在纯物质文化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唐朝的对外交流远远超过西汉。唐朝的对外交流持续了很长时间。唐朝的外交辐射了大部分亚洲国家,周边国家与唐朝的频繁交往,让世界更加广泛地了解了唐朝。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丰富的外部世界文化深深地渗透到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异国情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唐代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先进的科技文化,
二,汉唐对外交往不同的原因
1,沟通方式不同的原因。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受到当时客观因素的制约。从地理上说,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东临大海,海岸线漫长,但古人如果没有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不可能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与海外各国交流的。从造船技术看,西汉建造的海船长7-12米,宽5-8米,长宽比为7:5。这种海船靠近海洋,不适合在深海航行,一般往返于南海。在航海技术方面,西汉时期的航海家仅仅依靠信风,借助简单的星体定位技术在海上航行。可见,西汉时期的海上航行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不容易进行大规模的海上交通,所以西汉政府更强调陆上交通。
西汉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这也与经济重心的分布密切相关。西汉时期,北方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丝绸工业中心在北方。此时的江南经济远未发达,经济发达的北方地区为西汉政府的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手工艺品。
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唐海路与上海交流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唐朝的造船业远比西汉发达。12南方诸州,如扬州、常州、越州、洪州,都是著名的造船中心。建造的船只有20多英尺长,可运载600-700名乘客,并携带数万块石头。在南海-印度洋航线上,唐朝的船只无疑是最大的庞然大物。唐朝的水手在海上航行,靠的是信风、海图和领星越洋的综合技术。根据唐代贾丹的《广州通海驿道》,可以肯定唐代的航海家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安史之乱后,由于吐蕃势力强大,一度控制西域,阻断了西北丝绸之路的畅通,海上交通尤为重要。
唐代海上交通日益发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东晋到中晚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江南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江南丰富的丝织业和制瓷业迅速崛起,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手工艺品。
2.中外交流的不同原因。
西汉中期,农耕经济相当发达,统治阶级的大部分物质需求在家就能得到满足。但象牙、犀牛角、珠宝、有色玻璃、珍禽异兽等异域奢侈品却大受统治阶级喜爱,所以西汉官方贸易往往以丝绸、漆器等换取异域之物。西汉出口的商品是丝绸和漆器,有国内先进的丝绸和漆器工业支撑。西汉时期,主要手工业是丝织、漆器和冶铁。当时西汉的丝织技术和漆器制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丝绸和漆器的产量也有所增加。精美的丝绸和漆器在国内主要为统治阶级所享用,而在国外则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西汉时期的冶铁业受到采冶技术的限制,铁的产量有限。铁产品主要满足国内农业生产。出于国家安全和技术垄断的考虑,西汉政府限制养蚕和缫丝技术,以及铁器的出口。只有国内和丝绸之路上的中亚一些国家能与西汉交流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西汉周围的很多国家,因为大小不一,经济文化发展与西汉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很少有国家能与西汉平起平坐。所以西汉不可能和周边国家的使节有频繁的文化交流。
由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唐朝对世界各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国家争相与唐朝建交,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唐朝文化。唐朝时期,主要的手工业有丝织、制瓷、造船、冶铁等。其中丝织较西汉有较大发展,遍布南北,织染技术不断创新,产量成倍增长。唐朝的丝绸产品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纺织品,在海外市场备受青睐。唐朝时期,瓷业迅速崛起,形成了越窑和邢窑两大体系。此外,江西省昌南镇和四川省也出现了资本生产基地。依靠国内先进而流行的丝织业和制瓷业,唐朝源源不断地输出丝绸和青瓷。在与外国的技术和文化交流中,唐朝的许多统治者凭借强者的自信,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据为己有,而是慷慨合理地以互惠互利的方式交换需要的商品,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丰富自己的经济文化内涵。
3.交流的不同互惠性的原因。
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了对外交往,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建立了政治或经济联系。这看似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这个“伟大”的成就是建立在“礼物”交易的基础上的,是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大国思想的外在表现。西汉统治者试图以经济上的“恩赐”拉拢、软化各国,从而树立大国形象,更多表现为西汉在对外交往中的积极往来。
唐朝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在缩小,各国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可以在大致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唐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中更加注重实际,力求互利,而不是慷慨大方。
4.不同程度对外开放的原因。
西汉对外开放处于起步阶段,这是由历史客观原因决定的,主要受当时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原因的制约。然而,唐朝的全面开放是主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朝强大的国力和政治稳定,唐朝的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打开国门,接受各国强者的信任,有力地推动了对外开放。
5.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由于西汉实行的是自发的对外交流,强调单向交流,输出的东西很多,主要是进口奢侈品,中外技术文化交流并不频繁,所以外界的文化并没有对西汉文化和西汉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很深的影响。西汉政府通过两个外交界的外交活动有限,中外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不够充分。再加上西汉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对外出口的手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有限,对世界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在唐朝,许多统治者继续奉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在唐朝都受到平等对待。因此,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日益增多,中外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外交流广泛而深入。外界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唐朝的文化和唐朝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唐朝凭借着先进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世人敬仰的中心,其威望远播海外。
以上只是我在《中国古代史》(实验版)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总结。由于自身水平和阅读材料有限,这里只简单说一下。如有不妥,请指正。
注意事项:
①《汉书》?地理”包含。
2《新唐书》?地理”包含。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于1994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玉玺主编。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沈光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