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就病死了。继位的周成王还年轻,武王的弟弟周公亮负责政治。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不满意。纣王的儿子吴庚与管叔、蔡叔勾结,联合东南各部落发动叛乱。三年后,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中国骚乱
西周晚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周厉王贪婪金钱,暴虐无情,残酷剥削压迫奴隶和平民,引起他们的反抗。公元前841年,“中国人”(平民)在首都濠井发动武装暴动。平民和奴隶闯入皇宫,周厉王仓皇逃走,死在其他地方。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的政治改革是最彻底的。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并颁布了两项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根据军事爵位,废除奴隶主和贵族的世袭特权;(3)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有31个郡,由君主直接管理,强迫人民形成“吴”和“史”,由国家统一控制;(4)奖励农织。生产多的可以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商鞅变法后,秦国封建经济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淳于越大夫抨击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分封子弟。宰相李斯予以驳斥,主张儒生不要谈诗谈书,以私学诋毁国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把秦国以外的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书烧掉;敢谈诗书者,处死;与今非昔比者共灭民族;私塾是禁止的,想学法律法规的都以官员为师。次年,吕升、侯升等人抨击秦始皇贪权乱刑。秦始皇派御史调查,在咸阳杀死了460多名儒生。这两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主义的野蛮措施,扼杀思想,破坏文化。
巨鹿之战
秦末消灭秦军主力的农民起义军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用张寒包围了巨鹿(今河北萍乡)。项羽率领叛军前来救援。起义军渡过漳水河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以示血战到底的决心。不久,双方在巨鹿交战,叛军打败了秦军。张寒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后。
楚汉战争
刘邦与项羽的皇位之战。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攻占关中,继续东进,联合各地区势力对抗项羽,在荥阳、高程等地与项羽抗衡。公元前203年,楚汉约定以峡为界,东归楚,西归汉。约好后,项羽领兵东去,刘邦趁机追击,约韩信、彭越扎营。公元前202年,项羽战败,在乌江(安徽县东北)自杀。四年楚汉战争结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即位后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只提倡儒学,禁止其他学派的传播。汉政府在长安设立国子监,以吴敬梓博士为教官,传播儒家经典,每年考试一次,合格授予官职。后来在各郡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董仲舒认为,皇帝代天统治人民,“天人相应”,神化皇帝。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的训诫。三纲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但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行。
张骞与西域相连。
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岳家,进攻匈奴。这次任务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游历了西域许多地区。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到汉朝答谢。此后,汉朝与西域交往频繁,西域的乐舞艺术和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陆续传入内地。内地的铸铁和凿井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人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七王之乱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立同姓子弟为王。后来封建领主割据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韩晶接受了晁错“削藩”的建议,逐步切断了王国的封地。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杀晁错,净君边”的旗号联合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汉朝中央派周亚夫统率军队。此后,汉政府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王莽的改革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名。为了限制当时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王莽实行了复古改制:将国家土地改名为王天,私人奴婢改名为私有制,不准交易;规定八人以下家庭占有土地900亩以上的,剩余土地分给亲戚邻居;没有土地的按照一夫一女一百亩的标准分配。这条法律遭到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三年后被废止。为了控制和垄断工商业,王莽还多次加税,改币制,所以很多人破产。王莽改革对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的处境更加悲惨。最后,格林伍德爆发了一场大起义。
昆阳之战
23年,绿林英雄北移,攻占昆阳。为了镇压绿林好汉,王莽派王毅、王勋带领40多万忠臣围攻昆阳。昆阳城王峰率领的绿林好汉,只有八九千人。在坚守的同时,他们派出刘秀等十三人,突围进城,调集援军。刘秀调集3000名援军,猛攻敌营,攻打王勋。绿林英雄城中乘势而战,内外夹击,以少胜多,歼灭了王莽主力。然后,绿林好汉攻打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曹魏屯田
曹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荒地分为平民村和军事村。人民村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按照军队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个人在一个村子里,在官吏的管理下,开垦土地,耕种土地。开垦农田的农民,要把收成的一半以上交给政府,拒绝接受徭役,但不准离开土地。让士兵同时驻防田地,称之为军营。屯田的做法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口粮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继魏建国之后,我们将继续推广和完善垦荒制度。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为中原决战。袁绍征调十余万人,曹操和小夜曲。曹操利用了袁俊的低估,内部出现了不和。他亲自带领五千精兵偷袭袁俊的后方,烧毁了他所有的粮食和草。袁绍军心动摇,纷纷落荒而逃。曹操乘胜追击,歼灭袁俊主力七万余人。袁绍从此一蹶不振。经过这场战争,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后,试图一举统一南方。20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整编荆州水军,拥兵二十余万,顺流而下,直抵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因为一场流行病,曹骏退休到了江北。孙刘五万联军与他隔河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骏的弱点,如疲劳、疫疾、不学水战以及曹操轻敌的骄傲,先用火攻击败了曹操的水军,后又大败曹骏。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北方。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八王之乱
西晋皇室内部的政治权力之争。290年,司马燕病死,惠帝即位。惠帝的妻子家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夫人杨军发生了冲突。291年,贾皇后杀了,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一系列的政治杀戮和战争。被分封的八大皇族相继为争夺中央政权展开大规模混战,历时16年。这场战争严重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淝水之战
四世纪下半叶,狄贵族建立的先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坚强迫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和谢玄带着八万军队去打仗。金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南)打败的先头部队,挺进到淝水,要迟稍微后退,以便渡河决战。苻坚试图半路猛攻金军,于是下令军队撤退。晋军受到秦军撤退的攻击,而秦军的撤退在晋军的攻击下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军队的士气已经被打散了。秦军一败涂地,苻坚率领十多万人逃往北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黄河流域统一后,北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借鉴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实施,使北方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北方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与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使鲜卑贵族采用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改服学汉,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开元之治(开元史圣)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前一年叫开元,后一年叫天宝。唐玄宗在位初期,关注政治,针对时代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裁冗官、抑贵族、抑佛教、改变宫廷生活的奢靡风气等。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宋也是人才济济,敢于出谋划策。因此,这一时期政局稳定,生产发展,户籍增加。开元时期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故旧史称之为“开元之治”。
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
唐安庐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末年,边镇扩张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安禄山,我们今天负责河北,山西和辽宁的特使,利用唐朝大陆军队空虚和政治混乱的机会,于755年在范阳以杀死杨的名义叛乱。叛军很快攻占了洛阳和长安。玄宗逃入四川,肃宗在灵武登基。由于反叛者的暴政,人民奋起反抗。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清虚杀死,唐军在回纥士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来反唐,自称炎帝,又攻下洛阳。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唐代宦官专制
宦官专制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唐代宦官始于玄宗高力士。但此时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掌握军权。宦官掌握军权始于肃宗年间的李。当宦官掌握了德宗的皇军,这就成了一种习俗。宦官凭借军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接管了所有的权力。朝廷的奖惩,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除,都由他们决定。唐朝后期,朝廷已经成为宦官集团控制军政大权的工具,皇帝只是宦官手中的傀儡。这样,宦官专权的局面出现了。
世界历史
军事民主
通常用来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美国人种学家摩根在其著作《古代社会》中首次使用的术语。指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包括由部落首领组成的理事会;人民代表大会,由氏族的成年男子参加;在古希腊,军事首领被称为巴赛勒斯(basileus),一般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得到议会的认可。这样,一方面,宗族民主的特征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军事领导人的个人权力已经出现,但这种权力还没有达到国家权力的水平。在议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始民主基础上,出现了军事长官的个人权力,所以称为军事民主。
暴君
它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在古代王国,它仅指宫殿,而不是国王本人。第22朝后,成为国王的正式称号。习惯上称古埃及国王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的专制君主,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军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阿蒙的儿子,是神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使得他的臣民把他当作神来崇拜。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原为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圣旨的石碑。1799年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被法军发现。碑文用希腊语、古埃及语和当时流行的文字刻有相同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上刻有三种不同的语言,现代考古学家在对比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有机会解读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和结构,成为今天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著名的战士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开始,图特摩斯三世发动了一系列战役,以恢复哈特谢普苏特时代失去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经过长时间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他也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人和克里特的统治者向他进贡。
啧
古埃及新王国的第18代法老对他独特的金色面具印象最深。他的原名是“图坦卡蒙”,意为“阿通”的形象,后来改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通变成了崇拜阿蒙。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杰出的法老,但因为他的陵墓三千年来从未被盗,所以他成为了当今最著名的埃及法老。
贝塞斯达碑文
古波斯的遗迹,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雕刻的。位于伊朗西部克罗曼高地东部,高8.6米,宽18米,悬挂在离地面91多米的悬崖上。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附件是被马自达雕像、大流士一世雕像和遗骸绑在一起的九名被俘领导人的图像。碑文用古波斯文、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讲述了大流士一世镇压戈梅达政变、各地起义和登基的故事。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森冒着生命危险,花了十几年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开创了亚述研究的新领域。
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柱子上的楔形文字。全文分为前言和结语三个部分。全文共282条,规定了刑事、民事、买卖、婚姻、延续和审判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锁的第一个完整的书面代码。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和奴隶主专政的本质。
《巴比伦的囚徒》
指耶路撒冷居民被巴比伦俘虏的事实。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遭到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攻击。公元前586年,整个城市的居民被作为囚犯带到巴比伦,他们因耕种、工作或做生意而受到批评。犹太国王被囚禁在监狱里。到公元前538年,居鲁士摧毁了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开始返回耶路撒冷。他前后被囚禁了近50年,历史上被称为“巴比伦的囚徒”。
《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是巴比伦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妻子而建。它高约25米,分为多层平台。里面有很多奇花异草,看起来高高在上。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空中花园不是建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的首都尼尼微。
琐罗亚斯德教
祆教,中国古代称祆教,据说是伊朗先知祆教,流行于古代伊朗和中亚地区。崇拜阿胡拉,但不要建造雕像或寺庙。阿维斯托是其圣书,内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根据其教义,宇宙中有两种力量: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善与光终将战胜恶与黑暗,而火就是善与光的化身。它的主要意思是祭祀圣火,所有重大节日都要点燃。大流士的意思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琐罗亚斯德。
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国王,生于阿切曼尼。公元前550年,美狄亚王国被灭,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初期)统治时期实行征服扩张政策。公元前546年,小亚细亚被入侵,吕底亚被摧毁,希腊各城邦被征服,呐喊四起。公元前538年,他占领了巴比伦城,摧毁了新的巴比伦王国,释放了巴比伦的囚犯。后来在与游牧部落马萨加特人的战斗中阵亡。
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产生的。起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阶层。也就是婆罗门和赫鲁晓夫有三个等级。被征服的土著是首陀罗最底层的人。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贱民,称为贱民。后来,这种种姓制度被婆罗门僧侣以宗教和权力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并且严格按照他的血统世代不变。
耆那教;
公元前六世纪到四世纪在印度与佛教同时建立的新宗教。耆那教,意思是征服情欲,是由尼·乾子创立的,他出生于公元前599年,与释迦牟尼同龄。耆那教属于反婆罗门教萨满体系中最热烈的教派,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克什米尔王室大商人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加强王权,以其基本教义宣扬轮回因果报应。
顺实派;
在古印度兴起的一个唯物主义派别。它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最激烈的派别。公元前1000年前半叶出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有一定影响。他的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土、火、水、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类灵魂的存在,反对灵魂转世的婆罗门教理论;提倡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禁欲主义。顺时论是古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种姓和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它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上半年。以吠陀经为经典。吠陀神中,三个主神,即梵天、湿婆和毗湿奴,提出了一种种子业和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极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提倡复杂的仪式和各种祭祀。公元前六世纪,由于佛教和
随着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在八世纪,它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成为印度教。
孔雀帝国;
印度次大陆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在大约公元前323年为旃陀罗笈多驱逐希腊人和推翻南陀王朝而建立的。因为出生在孔雀氏族,所以被命名为飞轮海城,首都,帝国在阿育王时代达到了顶峰。由于帝国主义
吠陀经
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由印度人代代相传,收藏多年。“吠陀”是“知识”和“开悟”的意思。用古梵语写成的吠陀是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