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无处不在

在长期的流传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创作,不同地区的舞狮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著称,重达90多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运动雄浑,能跃上五张八仙桌,在桌上表演。

安徽的手狮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中腾空跃起,既惊险又勇猛;

四川的《高台狮》《立地狮》以破阵方式的演绎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舞狮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很有特色。广东舞狮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方武术等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影响深远。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舞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是北狮的发源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成立于1925,作为民间花会存在,建国后迅速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庙会期间。在表演过程中,两个人互相配合。前者头上持道具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的腰,穿上牛毛制成的狮皮装饰罩扮演狮身,两人配合扮成大狮子,称为泰狮。另一个人戴着狮头面具,披着狮皮扮演小狮子,叫小狮子;用绣球逗狮子的人,叫引狮龙。

导狮员在整个舞狮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好的武艺,能表演“前翻狮子”、“后翻桌子”、“云中翻梅花桩”等动作。狮头和狮子之间的默契配合形成了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点是外形夸张,狮头大,眼神灵动,嘴巴大。既雄伟又迷人。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动作,如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其形状逼真。还可以显示“打板凳”、“梅花桩”、“跳桩”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赴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多次代表国家出国演出。他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节上获得了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协会于2001年6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由于舞狮道具昂贵,新人培养困难,徐水舞狮正面临传承危机,急需相关部门的抢救和支持。山西襄汾陶琪庙的舞狮活动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延续时间较长。叫做“天塔舞狮”。天塔舞狮具有惊、险、奇、绝、美等艺术特征。铁塔巍然屹立,动作惊艳;表演过程蕴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加上安全防护措施,看似危险实则不危险;狮子的眼睛、舌头、尾巴活动自如,能在出口处进行吐横幅等表演,令人惊讶。

天塔舞狮一绝,集技巧与力量于一身,以绝技渗透文化。这种高台表演,配合优美的空中造型,展现了被派遣人的魅力。

天塔舞狮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技艺。天塔舞狮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奖,第一、三届山西广场文化节金奖。

抢救、保护和研究舞狮运动,对美学、民俗学、乐舞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黄沙狮”始创于北宋,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黄沙洋一带。这里的民风野性,淳朴而古老,崇尚武艺,舞狮的习俗源远流长。

这种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将民间精湛的武术与传统的舞狮表演巧妙结合,舞蹈与武术融为一体。它不仅可以在地上打滚玩耍,还可以在高台上表演各种搞笑动作。演出时,演员在八仙的桌子上空飞行的同时,还表演“过堂”、“翻桌”、“爬下”、“吊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在整场演出中难度较大,40多张桌子呈梯形重叠。跳至最高时,九重台约30尺高,“绝”字落在最高九重台的四脚上——台脚朝天,一个艺人在这四脚上大踏步,脱下鞋袜,表演绝技。

黄沙舞狮是武术的结合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期望。从除夕到二月初二,艺术家们会挨家挨户去表演。黄沙岭中心区黄沙洋及其流传地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喜庆吉祥、平安祥和,都祈求舞狮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消灾减福,欢天喜地地度过节日。

黄沙狮具有民俗学、社会学、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价值。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能表演黄沙狮子的老艺术家不到10。这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正面临着断代和灭绝的危机。醒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历史上,它脱胎于唐代的宫廷舞狮。五代十国以后,随着中原向南方的迁徙,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到了明代,广东出现了舞狮,起源于南海县。在广东、广西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中流传;主要分布在广东佛山、濉溪、广州等县市。

舞狮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齐鸣,舞狮者先打一个南拳,叫“开桩”。然后,两个人扮演一只狮子,手舞足蹈,另一个面带微笑,手持葵花扇,把狮子吸引到舞台上。舞狮者的动作多为南拳站姿,狮子的动作有“睁眼”、“洗胡须”、“舔体”、“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华,有一个起步、传承、转折、组合的过程,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迁,衍生出多种套路,广为流传。

濉溪舞狮表演逐渐从传统的地狮发展到凳狮,从凳狮发展到高台狮和高杆狮,从高杆狮发展到桩狮。打桩狮子的难度也在增加,比如走钢丝,空中跳跃。最高桩接近3米,最大跨度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广州沙坑舞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高而窄,眼睛大而可旋转,嘴宽而有笔,背宽,鼻扁,腮满,牙齿可隐可露。有三种表演:便士狮子、舞狮和小狮子。狮子的喜、怒、悲、乐、动、静、惊、疑八种状态,通过跳、动、闪、扑、旋、跳等高难度动作在地面或桩阵上演绎,展现了狮子的凶猛和力量。

自古以来,广东狮子就被视为辟邪避害的吉祥之物。每当有节日或重大活动时,都会有舞狮助兴,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幕式总是锣鼓喧天。逢年过节,狮子队上街采青,巡回演出。群众狮子艺术在乡镇的普及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广东狮子已成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蹈知名品牌。舞狮活动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广泛流传,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舞狮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的形式出现,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在农村的房前屋后,桥的两边,公共场所等,仍然有不同形态的石狮。人们将狮子视为辟邪之物和吉祥的象征,在祭拜祖先时,以舞狮的习俗寄托对丰收与和平的美好祝愿。舞狮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特定的狮班达组织举行。每次狮子班进村演出,都有专门的使者,喇叭、锣、鼓、鞭炮,热烈非凡,预示着吉祥的到来。

临城的青狮,是20世纪初居住在长兴的河南人引入当地的。据老艺术家讲,古代有一只“青狮”。它既勇敢又善于战斗。为了保家卫国,忠贞不屈,为汉奸内乱辩护。皇帝为了奖励它,给了它皇位,“狮王镇宅”由此而来。后来经过流传和演变,人们扎狮子,跳狮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临城青狮活动频繁,演出范围广泛。除了在全国各地演出外,其曲目还涉及安徽、江苏等地区。

临城的青狮一般是由“锐风”锣鼓进入(也可以演奏特殊的音乐)。“绿狮”是绿松石色,有一个小狮头,每只狮子由两个人装扮。前者双手捧着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麻毛交织而成的狮皮。锣鼓一响,一对狮子(一雌一雄)欢天喜地地跳起舞来,表演十分灵活。他们的动作包括跳跃、跳跃、狮子直立、狮子亲吻、抓挠、狮子爬上桌子、狮子在桌子前跳跃、狮子在桌子下侧身跳跃、狮子翻滚等。舞狮者的动作非常困难,他必须经过不断的艰苦训练才能胜任。

除了正月“拜门”,临城的青狮还有一种“打地”的表演,即每逢佳节在农村村头集体表演,工头表演“喊彩”,即让狮子跳舞,说唱一些吉祥话(俗称“求好运”),但没有正式的曲调,领头的狮子还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在棍子上绑一个红包。“打谷场”里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背包”的表演。青狮舞者将在原有表演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武术和杂技,技巧更高,场面更精彩。总的来说,整个舞狮的表演时间约为15分钟,锣只有在三场表演结束后才能关闭。舞狮在凉州流行了很长时间,到了唐代传到长安,成为宫廷乐舞中不可或缺的节目。当时,西凉艺妓表演的舞狮是宫廷宴会、迎宾使节和庆典中的主要节目之一。

在凉州,除了春节,舞狮经常被用来在其他节日里娱乐人们。一般的舞狮是两个人配合装扮成一只大狮子,俗称“泰狮”;一人扮演小狮子,俗称“小狮子”;另一种是武士,扮演指挥调度的角色。至今凉州一些地方,武士还扮成“胡人”,手持绣球为引,先踢后滚,跳来跳去引诱狮子跳舞。打绣球的武士和打狮子的人,必须有强健的体魄,精湛的武功,熟练准确的配合,才能得心应手,表演自如。舞狮前和舞狮期间,要燃放鞭炮为狮子加油。一阵鞭炮声过后,在冲天的烟雾中,狮子随着轻重快慢的锣鼓声,抬头,低头,回望,跪倒,摇头摆尾,各种追逐小狮子,趣味十足。聪明的人甚至可以模仿狮子的很多动作,比如舔毛、擦脚、挠头、洗耳朵、跪拜、打滚,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还有一种舞狮的玩法,就是两只大狮子,一公一母,公狮子全身金毛,母狮子全身绿毛,每只狮子带领两只小狮子表演。演出的节目基本和世界大同小异,但最有趣的是,在演出的高潮部分,母狮有一场“产犊”表演。分娩前,母狮会进行各种“产前手势”,如直立、翻滚、摇头、摆尾、动眼、抖毛等,以示分娩前的阵痛。然后,母狮趴在地上,浑身颤抖,一副可怜相。这时,领头狮子的战士把绣球放在母狮子的头前,炮手提着鞭炮,点燃后迅速绕着狮子的身体游来游去。演出场地的锣鼓声更加急促,鞭炮齐鸣。我看到母狮在塞尔索的颤抖中渐渐站起来,抬起腿。你一抬腿,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就会从你胯下滚出来,蹄子乱动,脖子上响着一串金灿灿的叮当声。然后,第二个和第三个...能接连产下五六只幼崽。“分娩”后的母狮在做了母亲后充满了喜悦,对幼崽非常亲热和贪玩。看舞蹈的人也欢呼起来。人和狮子相见,彼此交流,忘乎所以,天伦之乐。

凉州舞狮还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精彩玩法,就是高台舞狮。旧时高台舞狮一般在正月举行,城市由商会组织,农村由社火会或水系组织。演出前,用特制的长木凳搭起一个高约十米的方塔。为了保持稳定,凳脚上面还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麻纸。表演开始时,舞狮者手握绣球,在塔下空地上翻了一串筋斗,打了几种拳脚,然后引出狮子。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舞狮者爬塔边跳边爬,用各种动作逗弄狮子。狮子昂首跳跃,在绣球的指引下爬上木塔,爬上楼梯,做出各种惊险动作。特别是爬到塔顶后,有一场难度很大的精彩表演。表演结束后,舞狮者翻过塔顶,狮子的木凳被一层一层拆除,如同杂技一般。非常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