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于普通初中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生和理论工作者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思考了普通中学在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推进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总体运行情况喜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在各级教育中普及,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大量成功的范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课改大势不可动摇的今天,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认为,新课改的实施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些理论家认为,一些教师坚持旧的模式,缺乏推广新思想的热情。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理论界层出不穷的理论看似先进却不具备可操作性。这种争论也存在于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双方的这种分歧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
1,教师分析
一线初中历史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常常发出一声叹息,却对新课改无能为力。这说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落实仍然是一个普遍的情况,这在普通初中历史教师中更为集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了几年,教师们已经了解了这次改革的理论。虽然每个人的理解水平不同,但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老师都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但现实并没有理论上描述的那么美好。对于教师来说,新课改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其实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老师的偏好,而是教育体制。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会让教师感到更轻松。然而,在尝试了新课程理论后,许多教师很快又回到了老方法。为什么?笔者接触的一位资深优秀教师表示,新课标只适合作秀,解决问题还是要用老办法。
2.学生分析
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初中实施新课改的难度明显更大,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学生素质更差。虽然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东莞,情况更特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莞的城市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仍处于乡镇明显的转型期。虽然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但父母大多刚从农村搬到城镇,乡镇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可能对这种提高要求太高的速度。此外,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再次蔓延。他们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信念,也没有自觉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所以普遍存在厌学怕苦怕累的被动学习情绪。历史从来都不是即期科目,也没必要中考。在学生眼里,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无可厚非。思想上的无知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疏忽,这说明乡镇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