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目标要求、高考改革、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如何选择和实施不同版本的教材
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主要由教学大纲和教材组成,全国基本一致。在新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圈定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各版本教科书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教科书的选择范围扩大了。有可能相邻两个城市使用的教材不同,在体例设置、内容选择、观点阐述等方面也有差异。比如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以前所有的教材都说是中共“第三大”,现在一些新教材还是这么写的,但有的高中教材却写成中共“第二大”,这在以前的教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老师以前很少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如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这对历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思路与方法、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如何开展主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对历史课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如何应对高考等。
2.如何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旧的教育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早已被大家认可和批判,迫切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重塑历史课堂的价值和活力。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任务一直是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师已经习惯于根据课本内容对课本知识进行微调,然后组织程序化教学和演练,达到落实课本知识的目的。于是,课程实施成了教材灌输,限制了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有教材要求,没有课程目标;只灌输教材范围,没有课程实施的空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枯燥、程式化。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宏观论”和课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如果教师仍然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影响,不更新观念和方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会举步维艰。
3.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素质?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在知识结构水平、教学方法的运用、新教材的掌握、新课改课堂的掌控、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
4.初高中新课改如何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实施的,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特别是新教材的编写,不再是一般的历史体例。如果学生基础太薄弱,专题教学就会面临课时太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等诸多障碍。如果教师被实际考试压力所迫,不由自主地走上了一条新路,那么新课改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初中的学习水平和初高中的衔接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5.如何满足教学课程资源和硬件设施?
教学课程资源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校本资源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学习。如果教学课程资源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或者是因为资源不足,只有少数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大部分学生在弥补。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活动场所等。如果硬件设施不足,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活动受限,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难以达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充分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想“教好”历史,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在单一的故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历史事实,教师充当历史知识和结论的煽动者。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角色影响行动。历史教师的作用是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信息来源。因此,教师要从照本宣科的“主唱”转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从化身上帝的“传教士”转变为带领学生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买单的“厨师”,从有尊严地教书的“老师”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倾诉者”。
2.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知识体系也在快速更新。如果仅仅满足于少数“教学参考书”或大学通史教材,将无法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也无法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中外史、专题合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仅结合了中外历史,几乎所有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对历史专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些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从单一的“专业型”教师成长为“复合型”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领域多样化、广泛化,历史研究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历史研究一方面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问题进行微观分析,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综合研究的趋势,这必然会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一些旧的观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教师应该怎么做?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优秀历史学家的学术论文或论著,如罗荣渠的《新现代化理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费正清的《剑桥与中国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等。多角度了解历史问题的一面,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解读史料、论证和解释史料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历史观点、课程设计、教学得失等。通过历史学术期刊,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历史研究动态》等。同时也要学习当代历史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3.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当被问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材料时,很多老师都会不假思索地给出肯定的回答:“当然是用课本上的材料来教!”。问题是新课程教材有四个版本,同一题目不同版本的教材选的材料不一样,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还是把四个版本的共同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吧”,但问题是,四个版本的共同内容并不一定是这个题目的最佳选择,同时也就失去了“版本”的特色和意义;可能有人会说“应该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但问题是“四版”都是按照课程标准写的。而且,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教师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待遇,新课标也是如此。中学历史教师在解读和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方式。我们不妨回到过去。在“一纲一本书”的条件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千人一色”?如果不是,说明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是“教材”、“版本”、“大纲或课程标准”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不同的老师会做出不同的教材选择和组合,决定老师选择的一定是“教育追求”、“教学理念”、“学科基础”等专业素养。因此,无论我们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4.重视资源开发,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的重建,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从资源分布来看,除了校内资源,还包括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网络资源、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等等。从资源的内容来说,包括影视资源、文物古迹、遗址等等。教师应有效开发和整合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拓展学习内容,加深历史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在完善评价体系问题上,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充分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换句话说,历史教学的评价必须多元化,必须纠正入学考试作为日常测试或考试的唯一模式。当然,要改变和完善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其次,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再次,教师要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仍然以高考升学率高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的主要依据,那么学校也会要求教师有同样的评价体系。一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一些现实的“功利”表扬紧密相关,传统的评价模式依然会我行我素,新课程的实施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和完善新课程评价体系,使新课程的步伐平稳有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